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立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年限、学时、学分很多没有达到国家要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结构没有针对性等问题。
关键词:高职 体育课程 设置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b)-0068-02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它偏重于应用和实践,职业岗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要想适应现代化生产紧张单调的流水作业及各种高、难、险的工作环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职业体能,需要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和终身体育意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或者沿用中专的陈旧教学模式,没有合理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本文首先研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以湖北省5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包括长江职业学院、武昌职业学院、黄冈职业学院、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体育课程的设置包括选修课、必修课、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课程类型的合理安排,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规格,通过文献资料可知全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类型区分为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4类。本文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开课时间、开课类型及分班人数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2.1.1 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开设类型及学期安排的现状分析
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要求不少于144学时,8个学分。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学生在校学习2年,第3年进入岗位实习。通过问卷调查可知(见表1),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年限为4个学期,仅有少部分为2个学期,一般采取第一学期上基础体育课,第二学期为选项体育课,第三、四学期上选修体育课,少数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程的只开设2个学期的体育课,有的大二开设选修体育课的项目及教学内容与大一相同,这样会出现一种现象,很多学生会选上课轻松、学分易拿的项目,而不是感兴趣可以学到技能去选的项目,这样的课程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没有帮助。而每个学校都有身体残疾不能参加体育实践课的学生,基本没有学校开设保健体育课,这样的学生只能选择免修。
2.1.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学分班人数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目的行为或操作体系,使之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根据调查可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枯燥,没有创新可言,很难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不能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对职业技能的辅助、影响作用。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规定:“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级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体育课同样应该按照此规定执行,而实际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分班人数据调查可知,如果按照自然班级分班进行教学基本每个班级有50人左右,按照选项分班也在40~50人之间,在同时间段上课的情况下就会遇见器材不够,老师不好开展教学,容易出现“放羊式”教学,自由活动贯穿整个课堂,久而久之,学生从心态上变得懒散,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1.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原则,对体育教学中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评定和量评工作,因此体育教学评价分为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2类。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中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理论知识等进行综合评定的过程。据调查(见表2)可知,各高职院校体育成绩考核基本由“出勤率+课堂表现+技能考核”3部分组成,其技能考核所占的比重偏高,这样的考核方式会影响到体育素质不是很好,但是学习态度好,同时喜欢体育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而自身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过多努力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若想全面带动大家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就要注重“考试与学生的个体差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体育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评价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教学效果,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缺点,为教师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及时进行改进,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完善。每个学校每年至少进行1次评教,评教的成绩关系到年终等级考核、职称评定、续聘等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可知,教师评价以学生参评为主、教研室同行聽课评价、教学督导检查、技能考核评价、部门领导综合评议为辅,这种情况就会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重视学生的情绪,存在刻意讨好学生的现象,这样会影响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缺少激励机制,会影响教学质量,降低教师的综合素质,无法提高教学质量。 2.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2.2.1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需求应用型和实践性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生产和建设一线的应用型操作人才,将来面对的岗位具有其特殊性,各种岗位对人体身体素质要求都很高,必須具备与职业相匹配的职业体能,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高面对未来职业的职业体能。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和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提升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运动项目,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要加强手脑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导游专业就要注重体形和气质的塑造,加强耐力的训练;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要加强下肢静力性耐力、加强腿部力量。
2.2.2 改进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不难发现,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年限、学时、学分很多没有达到国家要求;体育课程开设类型以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为主;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上课班级人数较多;没有合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在教学评价方面各高职院校大多数以技能考核、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为主,考核形式单一。
3.2 建议
建议在大学期间开设2年体育必修课,大一可以开设基础体育课,大二期间根据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开设对口的体育项目,提高体质健康的同时能够提升职业体能,解除入职后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工作,打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自愿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把高职院校3年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到学分制管理,采用鼓励与支持的方式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工作,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既能增强学生体质,也能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袁勇.新标准下高职院校学生体质水平提升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4,11(11):77-78.
[2] 周务农,张良.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67-71.
[3] 周立新.河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 胡摇华,黄文.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调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6):96-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7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