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晓雪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形式得到飞跃发展,教学目标从理论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已逐渐重视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地位。但在现阶段的教育现状中,中学英语教学依旧以课堂传统教学为主,忽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致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支架式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理解框架,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中学英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103-02
一、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自主性
教师在进行中学英语教学时,为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与自身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并引入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大胆地开口说英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他们使用所学的英语语法进行交流和互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以写作的方式来进行表述,通过罗列论据论点,帮助学生梳理英语表达方式的逻辑性。此外,为了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语法以及英语表述逻辑的错误,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并在学生自信心降低时充分给予认可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英语表达的自信心[1]。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的具体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新学的知识语法,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融入到英语写作中,同时向学生导入问题:“What kinds of TV shows do you know?”,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并在他们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对表达存在错误的部分进行纠正和调整,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将新知识融入旧知识,逐步深入英语教学
教师在进行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时,应当构建明确的目标和方案,并针对相应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因此,要求教师将教学知识重点进行优化和整合,依照由浅至深,由易至难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所掌握的语法知识,指导其加以复习和巩固,并总结各个知识要素之间的共同点和衔接点,进而归纳出英语的学习规律。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优秀的英文读物,拓展英语知识储备,并将原有知识融合到新知识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英语探索和思考的状态中。
例如,教师在进行定语从句的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定语从句概念和结构的理解,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找准确的切入点,打破学生的认知限制。教师可以借助例子进行讲解和说明,帮助学生提高对定语从句的潜在发展水平,便于更直观地构建定语从句的概念框架。比如“Shanghai is a beautiful city”、“Shanghai is a city which is beautiful”,针对学生对原有概念的認知和理解,即对定语(beautiful)的认识,过渡和渗透到对定语从句(which is beautiful)的理解。
三、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促进学生交流互动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将传统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通过小组协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其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恰当、充足的时间来鼓励学生激励探讨,使小组成员之间针对英语的遣词造句、语法运用、语境理解等方面进行集中探讨,相互交换建议,并相互监督和改正英语的使用错误。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还能学会如何与团队协作,通过进步和提高。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独立进行思考,之后加入到小组中交换彼此的观点和想法,通过取长补短,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式支架,帮助他们有效完成对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结语:
支架式教学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引导性、有效性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还能帮助他们将新知识形成具体的框架和体系,并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融合,有利于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新知识的应用能力。由于支架式教学方式注重情境创设以及协作学习,因此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求,选用适当的支架进行英语教学,并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支架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改善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英语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使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朱佳慧.支架式教学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J].海外英语(上),2018(9):6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