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个性化培育的小学美术教学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鹏慧

  【摘要】“美术”即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即其之“美”并无明确的界限划分而具有多样化与个性化特征,而此便也是在現代审美视野下对美做出的中庸定性。所以,对学生个性化欣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培养便作为现阶段美术教育的重点存在,对正处小学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尤为如此。本文便将就基于个性化培育的小学美术教学转变话题做出分列从教材到生活、从模仿到创造、从用笔到用脑三方面的阐述。以逐步、全面激发、培育学生美术个性化意识。
  【关键词】个性化培育;小学美术;教学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232-01
  在新旧兼容的多样化现代美学元素存在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理解逐渐突破了基于传统保守型的思想道德与审美观念圈限而延伸至对多样化、个性化美的追求,即在此过程中更注重不同而非统一。此契合现代社会在新兴、多元业态并进发生、发展趋势产生的对人的创造力需求。所以,在小学启蒙时期,教师便应以个性化培育为基点去探索区别于传统消极或师统型的美术教学模式,而从发现美、创造美、如何创造美的角度分别进行从教材到生活、从模仿到创造、从用笔到用脑的扭转。
  1.从教材到生活——融合个性化思情发现生活之美
  个性化审美力、创造美的能力形成的前提是对美的感知。但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从教材出发,给同学们呈现出一幅幅静态的图景,引导其生硬地进行图景要素诸如线条、色彩、造型等的分析和鉴赏,如此的内容与形式虽在表面意义上作为美与欣赏美的活动而存在,但其之美确乎始终无法进入小学生的理解域和感知域。究其根因,便在于其不生动性,亦没有契合小学生审美感知水平,即应从熟悉又动态的生活场景中去引导学生融合自己的个性化思情发现美、观察美,为个性化美的创造奠定基础。
  例如:在《草丛中》一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给同学们呈现一幅幅或壮美、或唯美的自然界草丛图景,因为现代摄影、修图、网络技能的充分发展几乎已使学生的审美麻痹,任何美的事物皆只限于所谓“美”字的表面意义。所以,我便让同学们走出教室,去分散观察、记录校园中某一种草的生长形态,如其长短、曲直、穿插、正反、色彩浓淡、光影等。在此类的观察方向提供之后,同学们便能够有目的地去细致平静地融入草的生命世界。同时在此过程中,其必会在自身审美倾向、生活经历等的作用下,产生关乎生命或美的个性化的思想情感。如:草的一生都是无声的,它在静默享受阳光的沐浴、享受微风的吹拂,但也在静默承受暴雨的袭击、狂风的犀利。它的生命是安逸的,也是顽强的。它的静默便是它生命美的标识。这便是同学们个性化的审美感知,亦是下一步个性化审美创造的前提。
  2.从模仿到创造——融合个性化思情创造独特之美
  在个性化审美感知思情形成之后,便理应是对此生成结果的个性化释放与表达,如此,才可最大限度地延宕美术个性。但在小学美术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以学生绘画技能的缺乏为由,而多以对板书既定画作或其余手工等作品的模仿作为实施形式。在此中,学生进行的只是单纯的对美术元素的复制,而无想象,更无个性化诉求的表达。而继生活实际观察与感知后的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将给予学生个性化思情表达的空间,更促进其个性化审美创造力的形成。
  例如:在《我爱校园》一课的教学中,在让同学们去选取角度细致地观察完校园一角,如远观平视视角下的教学楼等之后,同学们会产生一定的个性化审美感知与表达诉求。所以,我便让其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所产生的思情、结合线描淡彩、取景构图等的知识,进行自由的融合自身情绪想象的绘画表达,我则根据其问题予以具体指导。如其中一位同学在画某一视角下的教学楼时,将自己观察到的明亮的教室窗户上色为渐变的淡蓝色,以表达生机感与整洁感;将教学楼前的两颗枝繁叶茂的深绿色大树画得深浅交织、层次分明,简约但却明亮而温馨。即此个性化创造环节的重点并非所谓的“逼真”,而是对个人美好情感的融汇与呈现。
  3.从用笔到用脑——融合个性化思情广用多样之材
  笔是美术创作的普遍性工具,以致师生往往将笔在潜意识中当作美术创作的唯一工具。但实则却是:美术的中心要义在“可视性”,其对所用材料并不设限。可以是平面的笔划过的痕迹,亦可以是立体的、可供使用的所有素材。只要其具有表达自身审美诉求的可能性,便可被广泛采用。所以,教师应开阔学生的用具思维,培养其在任何的生活环境中皆能利用有限的资源素材创造美的能力。
  例如:在《自制盆景》一课的教学中,在让同学们观察了盆景的意境特点、品味了其中寄寓的制作者的思情之后,我便让其自由广泛地利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进行融合自身所欲表达诉求的创造性盆景设计与制作。对此,我还给同学们列举了此类的素材方向,如铁丝、树枝、石头、橡皮泥等。然后让其去在课下的实际生活见闻中寻找一幅自己所喜爱的图景,进行创意性的浓缩复刻。其中一位同学的作品名为“记忆”,即用土装满一个无盖纸盒箱,然后用水湿润土壤,在其靠近中央的部分插入了一根用深褐色彩纸缠裹的粗树枝当主干,然后用可弯折的铁丝当枝干,上覆用橡皮泥制作的深绿色树叶,然后用各色彩笔增色以使其树的形象更生动。在树木下面,便是用细小的树枝和胶带制作的木桌木椅。整个意境安静祥和,在创意的材料运用中充分展现了这位同学的回忆与感情。这便是多元素材对学生美术个性化的促进表现。
  个性化是“美”的判断标准之一,亦是培育契合现代社会发展诉求的人才的必然方向。而其与美术学科的结合将最大程度上促进其艺术素养、精神情操与自我意识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旭鑫.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与模式构建[D].首都师范大学,2002.
  [2]刘洋.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6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