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磊 李晓波
摘 要:当下的教育已经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也开始在人们面前以多种样式呈现出来。而本科教育也开始依据学校的历史、师资以及校内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突出应用教育在本科教育培养中的特色,职业化的培养是创造这个特色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本科培养;办学特点;职业化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展现在大众面前的本科教育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开始变得多样,而学科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两类。在本科教育的分类中,应用型院校在培养人才以及确定教学思路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创造院校教育特色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是坚持学术取向还是人才取向这个问题,并就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解答。
在普通的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中是应该更注重学术研究还是更注重专业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在国际教育界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问题。也就是国际上通常说的“通识教育”以及“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首先是在美国得到承认并开展的,但是在美国的各类本科大学教育中,也仅有15%的大学生接受通识教育,而开展这类教育的大学并不缺乏教育资金。德国在本科教育中虽然更加注重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但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却更有建树,甚至国内的应用科技大学(FH)成为世界很多国家借鉴的典范标准。就当下我国的本科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上,对当下的教育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位,往往忽视自身的教育情况,过分搬抄名校的教学方法和发展模式,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学校发展目标。如果按照国外教育发展,我国的应用型大学只能办理20-30所,211学校也只需要100所,这些学校历史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金投入巨大,这对新进的本科院校来说是望尘莫及的。
其次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公共基础课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学分来源,专业课虽然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更是在各类统考通过率的压力下,给学生安排对专业培养没有营养的基础课时。公共基础课在本科教育中占据课时的一半以上,而专业课包括基础和进修仅占40%左右。而这与职业教育典范的德国有很大的差别,德国专业课的进修培养在每学期可以达到课时的1/4,远超我国专业课进修课时的10%,10%的专业课时能培养什么样的职业本领呢?
最后是在本科教育的教学方式安排上,理论重于实践。当下,本科教学工作中,由于学校的教育资金匮乏,实验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够庞大,学校上课通常是两班合上甚至四班合上。学校的毕业实习时间也仅仅只有2-3周。学生实践时间太少,并没有太多的社会实践,论文质量根本就得不到保证。即便是在强调学术的美国,人们也更加注重与实际紧密相连的专业型教育,其各地的文理学院也在近年来,对通识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调整。这也在侧面说明,在学术取向和专业取向的争议中,美国的教育界转向了专业教育,尽管恨过人依旧对通才倍加推崇,但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人们义无反顾地倒向专业型人才。
职业化取向受多个因素影响。第一,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自身的教育取向。通识性的教育通常对学生的智力、接收能力以及成绩有更高的要求,这在本科生中有一个明显的划分,研究型的大学应该对学术研究,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定位。而专业型的大学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并没有太苛刻的要求,反而应该培养其走向社会的各类职业化能力,从而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发展。其次,专业型大学的也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教学定位。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研究生的教育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的职业对本科生的定位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研究生更加集中地被安排在各类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中。社会中的普通企业中的宝贵人才更多本科生,大中专的人才更多的是奋斗在一线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的普通工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就当下的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仍然停留在根据社会需要而进行各类进修的阶段,更多的是利益驱使,与精英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务必在學术和技能之间找准定位,既不应该照搬研究型大学的通识理论教育,因为学校95%以上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选择进入社会;也不能像普通的职专教育那样仅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岗前技术培养,因为今天的专科生大多数已经成为高科技机器的操作者,我们需要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中使其有桥梁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磊,吉林长春光华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讲师,长期从事汽车专业类教学,主讲《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保险与营销》等专业课,在省级期刊发表《汽车底盘测功技术应用发展探讨》《四轮定位技术发展浅析》等多篇论文,获中国汽车技术发展协会论文三等奖一项;李晓波,吉林长春光华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副教授,长期从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教学,在省级期刊发表《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材料力学案例教学法课堂应用探析》等多篇论文,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9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