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静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相应要求标准,其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变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在以往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其解决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机械化。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有着严重不利影响。而对于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加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本文针对于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变式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136-01
  1.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1.1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有一个正确的掌握
   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对数学规律和数学学习方法有一个正确的掌握,并能够将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实际学习中得以合理有效运用,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对于变式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一种题型可以有多种转变形式,通过题型训练,使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有一个更好的解决,加强学生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2加强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基础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这门学科的开设时间较早,并且在教育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数学这门学科其自身学科特点,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所以,有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有所困难和难理解。而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的规律性知识,通過不同题型的转变,提高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方法分析
  2.1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开展变式教学
   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不能只是一味地采用“手把手”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长期以久,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严重的疲惫和抵触心理。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有着严重不利影响。教师在课堂内容讲解后,在课下要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以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有一个加深巩固和记忆。在这一时间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例题和课后习题进行变式。一位同学变式例题,另一位同学变式课后练习题。作为教师在习题课堂,在完成易错题讲解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对变式题有一个充分的讲解。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课堂积极活跃气氛,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实现高效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有关“极差、平均数、方差”知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极差的计算公式。即: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对于极差的计算,学生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再加上平均数、方差计算,学生很容易弄混。如果把题目进行变式。如:3、4、4、7、12的平均数、方差、极差。即:平均数=总数÷总个数;方差=每一个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再相加求和,再除以总个数。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个高效的提升。
  2.2提高对教材中数学题型的重视
   要想使变式教学法初中教学中有一个更好的应用,作为教师要提高对教材中数学题型的重视和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材中习题讲解后,可以立即对习题的问题或题目进行转变,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不变的。这样做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教材习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变式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奠定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如此的重要。不仅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有一个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同时还可以有效加强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利用教材中数学题型开展变式教学活动,促进自身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有一个高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盛忠.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7(14):43.
  [2]李跃辉.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3):17. .
  [3]兰巧.谈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157-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