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叶永俊

  【摘要】初中生物是一门实际性的课程,与现实生物相联系,在提高学生对生物认知的时候,也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强化和全面发展。所以,将发散性思维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  初中课堂教学  思维  发散性思维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163-01
  一、向学生提供错误的答案,让学生学会判断对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的生物老师应多向学生提错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思维上认知到,老师讲得不一定都是对的,学会自主思考,判断对错。在学生对错的答案提出疑问时,老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比如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答案是错的,同学们,你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他勇于对错的答案提出见解。这样,这位学生不仅更加自信,在以后面对错误答案的时候,通过思考,能提出正确的见解,而不是盲目的相信,别人说得是对的,自己的答案不对。在现代的学生中,有些学生由于父母没有怎么读过书,给孩子灌输的老师说得一切都是正确的观念,导致学生对老师说的一些事情都无法正确的判断。
  二、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实地观察生物利于学生对生物的记忆和好奇,当学生看见某一物种的时候,就会对其物种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就会有源源不断动力去观察该生物。在学生观察该生物的同时,又能引起学生联想到其他生物。如带学生们去椿芽种植基地观察,让学生收集椿芽的种类、习性、药用价值、适合生长温度等一系例知识点,在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增长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且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看问题要看到本质。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多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在认识各种生物的同时,也培养其实践精神,养成学生的好动习惯,身体也得到锻炼。
  三、老師多提问、多指导,以身作则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仍有很大作用,我们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多提问那些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单独思考几分钟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让小组内的人员相互沟通,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和一个代表进行回答,在每组陆续给出答案后,让各组互相评价和找出各组问题的所在,最后让老师来统一说出问题所在和答案,再对各组进行评价与鼓励。教师作为学生的指明灯,要积极找出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指导学生改正,并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榜样。在闲暇时间多思考,教材的哪些知识点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上课时才能完美的利用课堂时间,不浪费学生和自己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对自己打心底崇拜,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向老师学习,也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四、温故知新,知识总结和预习
  在教授新课的前一天,先让学生预习,找出所要上生物课的要点进行分析,不懂的问题自己思考和上网查资料。在第二天上课时,帮助学生们进行复习上次课程的内容,然后从另外的角度对学生提问上次课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对上次的知识点有了一个大概的回忆,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一个加强,然后在学生感兴趣的时候慢慢的导入新课,然后老师就对学生预习发现的问题一一解答,之后由老师总结学生的问题,并把新课的要点教授给学生。学生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只有相联系,学生才会对新旧知识进行全面分析,并加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能得到强化和提升。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新旧结合,提升学生思考的宽度和长度。
  五、问题解决方案多样化
  发散性思维讲的是看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不走常规路线,学会进行创新。我们的老师在讲题目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去给学生解答,在学生心里留下一个解决问题要从多方面解决的印象。长期下来,我们的学生思考问题也会从多方面考虑,不会刻板单一思考,一个问题就能提出多个解决方案。
  总结:
  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培养我们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必要的。首先,人口的增长和工作岗位的缺少造成就业竞争激烈。其次,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老一辈的人才慢慢退休下来,国家需要新型创新型的人才来领导国家。初中生物作为初中学生的一门必修性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所以,我们的初中生物老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应提前理解教材的内容、做好教学计划,全面的为学生讲解,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锻炼,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康登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J].名师在线,2019(06):75-76.
  [2]汪花菊.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J].中学生物学,2018(08):70-71.
  [3]裘伯川,朱立祥.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培养[J].学科教育,2010(02):33-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4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