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任务:开启综合性学习的新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江萍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编排呈现出哪些新鲜特质?怎样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发挥综合性学习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作用?本文拟从对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解读分析人手,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一、在比照中明确新目标
表1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编排与活动建议,笔者将其与苏教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比对,发现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一套新目标体系。
目标一:“价值体验与建构”——文化浸润体现链式路径
对比苏教版五、六年级“说名道姓”“节约用水”“读报和剪报”“我的成长册”四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四个综合陛学习单元,充分彰显“学科育人”的功能,分别以“传统节日文化”“诗歌文化”“汉字文化”“成长礼仪文化”为人文主题,形成了一条文化体验链:了解传统节日风俗,了解汉字历史文化,丰厚传统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欣赏冰心、艾青、戴望舒以及苏联叶赛宁的中外经典诗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文学审美欣赏;在毕业季的活动策划中,学会成长中的感恩……
目标二:“信息获取与运用”——言语智能体现阶梯生长
纵览统编教材四次综合性学习“语文要素”一列,可明晰“言语智能”的培养目标——信息获取与运用能力。四个年级的能力目标逐层递进,前后联结,螺旋上升:三年级“收集”资料,收拢聚集现成的信息;四年級“搜集”资料,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搜索信息;五年级“整理运用信息,研究问题”;六年级“整理运用信息,策划活动、展示活动”,体现了能力生长的梯度和结构化的编排思路。
目标三:“人际交往与合作”——合作探究体现循序渐进
对比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我的成长册”的活动要求“个人策划、搜集、制作”,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难忘的小学生活”建议“举办分享会、毕业联欢会”,其探究的过程、成果的展示更注重合作性、交际性,需要共同协商策划、分工协作完成,凸显了合作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和谐发展。纵向来看,从三年级“分组商量”到六年级“举办毕业联欢会”,团队合作的要求也在逐级提高。
综上可以看到,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人文精神、言语智能、合作交往”三大目标体系相互融合,彼此推动,协调发展。
二、在解读中发现新策略
通过解读,我们还可以发现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运用了以下新策略。
第一,阅读为基,发展综合性学习能力。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丰厚的阅读积淀”为基础,引领学生“交际表达、动手实践、问题探究”等多种学习能力的发展。一是增加阅读材料,中年段“小综合性学习”,与三篇课文阅读平行教学;高年段“大综合性学习”,整合了6-7篇课文。二是开拓信息资源,向网络、采访、调查等生活渠道延伸阅读。三是丰富生活实践,活动建议中增加了“书信、赠言、朗诵、演讲、建议、编写小品、编小诗集、策划、研究报告”等实用性读写任务,还拓展了包粽子、做月饼、制作手册等学习体验活动。
第二,知识为核,统整结构化学习任务。语文要素中明晰了“收集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研究性报告”“策划”等核心知识概念,以语文知识为核心,整合教材阅读、搜集课外资料、专题研究、活动策划、成果展示等活动,构建大单元结构化学习。通过阅读材料、活动提示或建议等板块,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通过“任务群”的链式化递进、结构化学习,深入学习语文核心知识,提高关键能力。
第三,真实为境,组织生活化问题探究。核心素养是指在真实复杂环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创造陛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品质与能力。其特质是“真实性”。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更强调“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思维。置身“分享、研究、策划”等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必须从复述型思维表达走向“基于问题发表看法、提出建议、研究方案、解决问题、制订方案”等创造性、思辨性表达,锻炼语言建构与运用、创新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这些特质,可自然联想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也勾连起夏雪梅老师介绍的“项目化学习”: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就是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和项目化学习在小学的一种特殊表达。通过“阅读材料”整合学习资源,通过“活动建议”整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围绕项目主题和学习任务,在言语实践与问题探究过程中,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能力,凝结为素养。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就是一个任务群;—个单元的学习,就是一次项目化学习。
三、在探索中设计新路径
如何开启综合性学习的新路径——“项目化学习”?首先要设计学习主题、核心知识概念、关键能力、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作品展示等六要素,然后给予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的过程性支持。我们以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例,尝试了一次项目化的综合性学习。
1.解读教材,设计驱动性问题,确定项目主题
项目学习主题确定的依据,一是单元教材的解读,二是学生的真实需求。
“难忘的小学生活”所在单元分为“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个部分,《老师领进门》《毕业赠言》等七篇阅读材料和“填写时间轴、写信”等五项活动建议。小学毕业,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一个特殊的里程碑。母校的多彩活动、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纯真的友谊以及童年成长的故事,都是人生道路上珍贵的礼物,需要回忆与总结、记录与思考,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恩与表达感恩。
如何将项目化学习转化为学生自我的问题需求,使之成为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那就需要设计驱动性问题。针对毕业成长的特殊意义与真实需求,我们设计了“临近毕业,我拿什么奉献给母校、老师、同学和自己”的驱动性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头脑风暴式”的专题讨论,将项目化学习主题设定为“毕业献礼”,围绕该主题组建单元语文学习任务群,在一系列“成长礼仪文化活动”中收获成长。 2.解析要素,确立核心知识,定位学习目标
项目学习是以语文核心知识概念为核心,定位能力目标,分层设计任务,展开深度学习,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的过程。而每个单元语文要素中的核心概念,就是项目的核心知识。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其中的关键词“整理”与“策划”,就是该项目的两个核心知识概念,也是两项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整理,指整顿,使有条理、有秩序,需要经历信息的回忆、检索、整理、归类、筛选、排序、运用等过程;策划,指做某件事之前的计划、打算与安排,并对具体步骤作完整的记录,需要经历计划、整合资源、创意设计、构思谋划、布局安排、细化操作步骤等过程。
根据项目主题和核心知识,可以确定项目学习目标:围绕“毕业献礼”的主题,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整理、运用资料制作成长册,记录美好故事,策划举办“毕业联欢会”活动,表达对母校、师友的感恩惜别之情。在发展整理、策划等语文能力的同时,提升合作能力、信息运用能力、高阶思维技能、整体规划能力,以及艺术鉴赏、审美创造、劳动技术实践等跨学科能力。
3.评价前置,预设学习作品,分解学习任务
项目化学习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学习作品与任务群的设计主体,应该是学生。
首先,在认真阅读教材后组织学生集思广益:你想向哪些人献礼?用什么样的方式献上什么样的礼物?需要做些什么准备?通过分组汇报,整合各小组学习单(见表2)。
其次,设计学习作品。即项目学习的公开成果和主要评价指标需要前置性设计。对照项目主题与核心知识,筛选出最能体现“整理与策划”核心能力、感恩精神以及综合素养成长的作品,即毕业献礼的项目成果:制作—本成长纪念册,策划并合作举办一场毕业典礼。
为了呈现“毕业典礼”这一成果,我们需要进行“逆向”设计,分解学习任务:策划献礼,成长回忆,感念师恩,感谢学友,真诚建议,激情歌咏,毕业典礼。通过任务群的方式,推动学习过程的落地。
4.搭建支架,创新思维方式,推进深度学习
指导与推进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深度学習,促进项目成果的生成,需要搭建“成长的支架”,提供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策略。
一是言语图式支架。采访、策划书、倡议书、剧本、赠言、书信、演讲稿等多种文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写作结构图式、语言图式,教师要在学生“自学、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细化和提升,指导学生在不同文体的言语实践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尤其是策划书的撰写,教师要适当示范,细化指导,并创设隋境,反复练习。“策划小品表演”“策划诗歌朗诵”“策划微电影拍摄”“策划联欢活动”……在举一反三的练习中,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方法策略的深度练习。
二是思维图式支架。面对复杂多样的信息资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维恩图、表格等,找出它们之间的结构关联,建立清晰明确、彼此联系的结构图,发展联结思维,整合利用资源。例如“制作成长册”,按照时间或主题等序列设计图表,把“六年成长积累”的复杂资料,进行快速梳理、归类、筛选、整合、运用。又如“活动策划”,需要从时间、场地、道具、音响、节目内容形式、人员分工、阶段性任务等方面全盘考虑,教师要从侧面辅助学生完善计划、设计表格,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整体思维、形象思维、创意思维、跨越式思维协同发展。具体项目任务与学习流程见表3。
学生在真实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参与项目化深度学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成果。这样的项目化综合性学习,为提升学生言语智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辟了新路径,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核心素养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8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