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美凤
摘要:古诗词是历代先哲智慧的结晶,其语言之精炼,情感之真挚,思想之伟岸无不令人折服。每一次邂逅古诗词,都是一次与时代伟人的隔空对话,想要提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关键要将学生带入诗人所编织意境当中。意境则是一种源于诗文本身的艺术氛围,是一种深度的感性认知,所以,想要深度感受诗文所表达的意境,就必须能有一种能科学导入意境的方式,而情境教学法便是一种可以班助学生快速直达诗人精神世界的方式。本文立足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就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法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法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意识发展并不完善,他们很难通过自主阅读感悟到诗文所传达的思想内涵。现阶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一直沿用机械式背诵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不适用于长期应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应用合理的方式来开展古诗词教学,以提升教学质量。下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有效开展情境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巧借科技之力,再现诗词中的“景”与“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诗人总是善用景与物来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即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想要快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就需要学生能有相对雄厚的知识储备、情感储备作为基础,但是,这一条件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未免过于苛刻。那么又该如何弥补学生知识储备、情感储备方面的不足呢?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代教学工具,发挥其多维度教学优势,利用精美的图画、美妙的音乐以及精彩的视频,再现古诗词中的“景”与“境”,使古诗词的内容变得生动可见,从而帮助学生更形象地进入诗人所编织的情境。
例如,《忆江南》一文时,相对于深处北方的孩子而言,他们很难真切体会到江南美景所传达的美,为了充分切合江南水乡的柔情之美,笔者会在讲解的过程中,配上古筝音乐,缓缓地将学生带入诗文的意境:春天到来,长江两岸满含春日的气息,花草缤纷、绿水清流,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利用生动的图画,加以配合悠扬的音乐,很容易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更便于理解白居易所传达的情感。
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具有生动、形象的教学特点,发挥其优势,将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媒体与诗文意境进行有机结合,能够给予学生更直观的精神感受,更便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想象力
鲍波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励着我们去发现、去实践、去思考……”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智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问引思,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带着积极地心态参与到古诗词学习活动当中去。例如,在教学《秋思》这首古诗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洛阳城内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一句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意思上,他们始终无法理解诗人孤独一人、无所依靠,思念家乡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搭建通往诗人精神世界的桥梁,笔者设置了以下问题:
1.张籍眼中秋风中的景色是怎样的?(瓜果熟了、秋雨、落叶)
2.如果你看到這些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应景引情)
3.独在他乡,与父母分离,你看到秋风中的景色,又会联想到什么?(勾起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思想之情)
三、设计教学导语,导入情境
一个简单的岛屿,很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也为接下来的鉴赏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忆江南》这首词的时候,笔者就以一个生活化的话题进行引入:“同学们去江南旅游过吗?”话题一抛出,很快便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此时,笔者再借机进行相关语句的解析,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在阅读完第一、第二句古诗之后,转入第三、第四的学习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清晨之际,蒙蒙的雾气还未散去,诗人便安耐不住归家的心愿,迫不及待地从烟雾缭绕的白帝城出发,顺江水而下,近了、近了,江陵快到了,在江水的湍流之际,诗人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步步引导,层层追问,学生很快便能进入到诗的情境当中。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开展古诗词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巧设情境,以情境为照明灯,照亮通往诗文意境的路,从而有效搭建学生通过诗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强化了学生的感悟水平,提高了古诗词教学有效性,自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 雷丽霞. 学周刊. 2017(18).
[2]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 武梦雯. 现代交际. 2017(20).
[3]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讨[J]. 田晓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6(34)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2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