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哮喘的中医病机及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患者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哮喘的中医病机,以此为基础分析呼吸内科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8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患者中选取2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2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对鼻气管插管进行引导,剩余7例患者通过口部进行插管。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血气分析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医护人员应用合理的参数和模式,使用机械通气法治疗危重哮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患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1
  危重症哮喘属于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问题,还会影响患者的语言功能。目前,危重症哮喘治疗过程中,还未形成有效的治疗措施,且危重症哮喘患者具有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这就使得危重症哮喘患者的死亡率有所提升,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危重症哮喘患者,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1]。基于此,文章结合我院2018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29例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29例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满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急性危重哮喘的标准。其中,男性患者有16名,女性患者有13名,患者的最高年龄是85周岁,最低年龄是40周岁,平均年龄是(64.43±1.21)周岁;患者的最高病程是8年,最低病程是4个月,平均病程是(6.27±1.4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我院2018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29例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患者中,医护人员针对22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鼻气管插管,剩余7例患者通过口部进行插管,FiO2含量在35%到40%之间,应用SIMV+PSV、辅助/控制模式,呼吸比是2:1,气道峰压在40cmH2O以下,呼吸频率是每分钟15~20次,患者还需要针对呼吸对抗、自主呼吸强的患者,实行10 mg安定静脉注射、2~4 mg哌库溴铵的治疗方式。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并利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由表1可知,治療后,患者的PO2和pH值得到了明显提升,PCO2显著下降,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危重症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呼吸内科疾病,病死率很高。相关人员通过分析危重症哮喘的病理发现,哮喘的中医病机主要有:第一,外邪袭肺,肺气不宣,烟尘花粉刺激,导致肺气壅阻。寒凝津液或热蒸津液成痰,痰阻气道,气道不畅、肺气不宣,发为哮喘;第二,饮食失节,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气而发哮喘。痰湿久蕴化热,痰热交阻,壅滞肺气则发为热哮或热喘;第三,情志失调,忧思气结,肝郁气滞,肺气痹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得宣降,发生哮喘;第四,久咳伤肺,气失所主,久病及肾或年老肾虚,或劳欲伤肾,肾失摄纳;或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水凌心肺,而引起哮喘。
  医护人员在对危重症哮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患者的换气功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合理的选择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针对患者进行50%左右的氧气治疗、补液治疗等,这样就能够扩张患者的支气管,调整患者的酸碱失衡问题,进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应用通气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的症状。现阶段,在治疗危重症哮喘的过程中,还未形成统一的方法[2]。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明确危重症哮喘患者的病程,以此为基础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通过研究29例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情况发现,机械通气法治疗危重哮喘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大家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危重症哮喘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医护人员需要针对哮喘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采取治疗方式,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现阶段,医护人员在治疗危重症哮喘患者的过程中,普遍应用机械通气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清肖.重症哮喘采用呼吸内科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14):80.
  [2] 赵守焱.哮喘的中医病机及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患者29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4,7(S1):112-113.
  本文编辑:李 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