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链全覆盖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人才强国战略确定为国家战略。四川省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由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但相比沿海发达地区,仍存在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政策落地不到位等问题。文章提出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顶层设计、构建“技术经纪人”人才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创新人才机制体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开放、合作和交流等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创新链全覆盖”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人才;创新链;创新驱动;人才资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0)01-0101-09
  〔作者〕   张 婧 助理研究员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成都 610041
  何 敏 助理研究员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成都 610041
  彭大敏 经济师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成都 610041
  曾 婷 助理研究员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成都 610041
  一、引言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创新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根基。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发展靠创新,创新发展靠人才,谁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拥有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因而,赋英才以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择天下之英才用之,以创新精英引领科技创新前沿发展,以创新骨干推动科技创新进程,以创新服务人才联结并增强科技对经济的支撑,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范式。争夺一流研发人才、产业人才、服务人才的竞争也早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开启。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吸引海外高技术创新人才的移民政策、国家研发项目及科技奖励,设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和激励计划,注重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流通,重视研发、产业、市场的相互衔接,使各类创新人才在创新链各个环节上发挥其效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新时代,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和渴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
  近年,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升,但是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在适合人才发展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有改善空间,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结构不够科学,优秀人才流失问题依然存在。〔1〕因此,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优化人才结构和发展环境,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建设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尤为急迫和重要。
  二、科技创新人才内涵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和支撑,包括科技创新活动全链条的相关人才。Hansen(2007)首次提出了创新价值链的概念,〔2〕并通过分解创新过程,将创新价值链分为创意的产生、创意的转换和创意的传播三个阶段,即可理解为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研发链主要指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的过程,产业链是在企业中小试、中试形成量产,最终形成产业的过程,市场链是从新产品供应、销售、流通、消费到服务环节。〔3〕创新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持,离不开资金投入,更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的才智。因此,创新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人才,在不同阶段发挥相应作用,做好创新链上、中、下游链接,需要做到科研人才和产业人才结合,产业人才与市场人才、社会服务人才结合。〔4〕
  正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构建起整个创新链人才网络,让创新链形成了连通、通畅、循环的生态链。人才在创新链中发挥作用,犹如蛛网的节点和蛛丝,让创新链中每个节点相扣相连,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网络生态,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内生动力。人才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2006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2015年,《“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将科技人才定义为具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需要指出的是,科技创新“人才”内涵已不局限于具备某种头衔的人才或单独个人,科技创新团队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延展。从我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到大飞机、量子卫星、蛟龙号深潜器等重大创新成果,都是科技创新团队精诚合作取得的成就。团队研究不仅能加速取得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同时还强化培养和锻炼了创新后备人才,以更好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延续性。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每个环节的个人和团队都属于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的范畴,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覆盖创新链全过程各类人才的集合,这些个人和团队在创新链各环节都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与衔接作用。
  三、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1.科技创新人才规模不断壮大
  2018年,四川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4万人,投入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5.88万人年,居西部第1位,是2005年的2.4倍(详见图1)。根据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而得。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拥有两院院士6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9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32名,均居西部第1位;支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8名、团队92个,拥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281人。来源于相关部门统计数据。
  从创新链看,研发领域科技创新人员投入强度不断提升。2018年,四川省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32.5人年/万人,是2005年的2.3倍。如无特别说明,本部分数据主要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科技统计年鉴》,以及相关部门内部数据整理而得。随着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本科以上学历的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1.4%, 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28.9%,分别比2010年提升14.7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图2)。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人员大幅增加。2018年,四川省培育的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共投入研发人员7.8万人年,是2010年的2.0倍(详见图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人员投入是2010年的31倍,先进材料产业研发人员投入是2010年的3.2倍。科技服务业创新人才队伍稳步扩大。2018年,全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8.2万人。   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激励与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大。2018年,全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8.2万人。图3 2010~2018年四川省重点产业领域研发人员(人年)2.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激励与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衔接和落实国家人才政策,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员活力,2015~2019年,四川省先后出台了《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等一系列人才支持和激励政策,涉及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流动、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科技创新人员经费投入大幅提升。2018年,四川省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6.4万元/人年,是2005年的3.2倍(详见图4)。其中,企业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4.6万元/人年,是2005年的3.5倍。同时,研发人员人均拥有政府研发资金达18.3万元/人年,是2005年的2.7倍。依據历年《四川科技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引智和培养计划“双管齐下”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四川省积极通过实施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以及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创业苗子、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科技特派员以及天府万人计划等,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累计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13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132人,通过“天府高端引智计划”引进“高精尖缺”外籍专家511人。
  3.创新载体铸造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摇篮
  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类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是创新发展的“沃土”,也是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拥有科技创新平台1723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8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530个。国家级平台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含大科学装置)(详见表1)。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学科丰富、领域覆盖面广的科技创新平台正在为各类创新科技人才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四、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仍然偏少、结构不合理
  四川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与广东、江苏等创新型省份相比,创新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依然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四川省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工作量投入14.5万人年,居全国第8位,但仅为广东、江苏的1/4、浙江的2/5,略比3个追赶省份(安徽、福建、湖北)多(详见图5)。
  四川省科技创新人力投入强度偏低,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为32.5人年/万人,不足全国平均水平(56.5人年/万人)的60%。且2005年至今,四川省科技创新人力投入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详见图6),与韩国(178人年/万人)、法国(156人年/万人)、德国(154人年/万人)、日本(132人年/万人)等国家差距更大。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结构方面,四川省基础研究人员占研发人员比重从2010年的11.1%下降到了2018年的7.8%,下降了3.3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基础研究人员比重则不断在提升。依据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2.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和后备人才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高层次人才规模不足。目前,四川省共有两院院士61人,占全国院士总量的比例仅3.7%,与先进省市有较大差距。当前,四川院士年龄总体偏高,80岁以上的资深院士占63%,最高龄院士已98岁,平均年龄接近78岁。2013~2017年,四川省新增高层次人才224人次,主要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人选等。仅为北京市(1858人次)的12%、上海市(909人次)的25%、江苏省(582人次)的38%。依据《四川省基础研究发展白皮书2019》整理而得。再如2006~2019年,四川省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人数(69人)仅占全国入选总数的2.5%,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团队(12个)仅占全国入选团队的2.8%。教育水平偏低制约后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离不开各个阶段的教育,地区受教育水平程度与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也密切相关。〔5〕从全国范围看,四川省人均受高等教育水平偏低,每万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1068.9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18.6人,居全国第23位、西部第8位;每十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居全国第20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7人/万人。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而得。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川内人才“马太效应”凸显,部分地区面临人才困境
  四川省属内陆地区,素有“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民谚,相比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的东部地区,多了几分“保守”和“清闲”。近年,成都市不断突破“舒适区”,从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方面不断聚集大量海内外乃至省内其他地区的人才。截至2018年,成都市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已经占到四川省一半以上,而四川省内其他市(州)科技创新人才仍源源不断流向成都,川内人才聚集形成的“马太效应”,加剧了区域间人才结构布局的不平衡,部分经济和科技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面临“引才困难、流失严重”双重人才困境。加之部分地区缺乏具有激励机制的创新政策环境,“能过且过”“大锅饭”陈旧思想依旧存在,难以盘活地方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创业潜力,导致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最终影响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4.科技创新人才政策耦合性不足、落地困难
  当前,四川省依旧存在相关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实施困难、落地不足的情况。一是人才引进方面,如政策允许外籍人才在川购买养老金,但在川按现行标准购买的养老保险又不足以支撑其退休后回国养老的费用。另外,外地户籍人才的医疗保险未实现省域间互联互通,其生病住院不得不回到户籍所在地才能使用医保。又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择校只能有一次选择权,二次升学时将再次面临择校问题;科研事业单位对博士学历以下的科技创新人员尚无法实施自主招聘等,导致产生“急需人才进不来,进来的人才不需要”的状况。二是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现行人才评价标准仍然单一、手段趋同,分类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如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岗位占比偏少,阻碍了青年科研人员晋升,导致人才流失或科研积极性降低,科技项目财务管理模式较为死板,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科技活动很难从中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依托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项目甚至限制了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牵头开展研究。三是技术转移转化方面,缺乏开展技术转移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分布于各领域、各行业的“技术经纪人”,缺乏具备集研发、技术、产业、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即使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但仍然存在高校研发人员缺乏市场认识、缺乏成果转化途径的问题,造成研发链与市场链脱钩,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脱钩。四是人才流动方面,虽然国家和地方政策均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进行流动,但在实践层面,仍缺乏有效的实施办法,高校和企业之间尚未真正建立岗位流动机制,以产业发展倒逼科学研究的“干中学”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五、创新链全覆盖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思考和政策建议
  1.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
  按照创新链准确界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内涵,厘清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范围,在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中合理、科学地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分层标准制定,确保政策制度覆盖各类型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创新链全覆盖”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四川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5+1”现代工业、“10+3”现代农业、“4+6”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和能源、材料、网络空间安全等特色优势重点领域,有目的有针对性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发展效率,打造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2.建立“技术经纪人”科技人才服务体系
  按照创新链准确界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内涵,厘清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范围,在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中合理、科学地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分类、分层标准制定,确保政策制度覆盖各类型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创新链全覆盖”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四川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5+1”现代工业、“10+3”现代农业、“4+6”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和能源、材料、网络空间安全等特色优势重点领域,有目的有针对性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发展效率,打造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2.建立“技术经纪人”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构建“技术经纪人”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培养一批懂研发、懂产业、懂市场、懂法律和金融的复合型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和专业队伍,培养技术“红娘”——技术经纪人、技术价值评估师等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服务人员,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壁垒,解决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缺失、研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价值评估体系,打造权威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团队,准确分析研发成果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经济效益潜力,科学、有效地支持和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3.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研究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与相关政策的耦合性和实践性,突破现行政策实践中的瓶颈问题,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切实改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提升人才创新创业、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在人才引进方面,落实“一人一策”政策办法,可为重点领域、急需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定制打造”研究平台。在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基于“全方位、多层次”“创新链全覆盖”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丰富人才评价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打破“专利至上”“SCI至上”等单一评价制度,构建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在人才流动方面,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流动制度,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方式,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以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人才交流和协调发展。在人才保障方面,加强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的政策耦合性,有效解决人才住房、醫疗、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4.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合作和交流
  汲取发达国家的引才经验,充分利用移民、签证政策以及多层次的国家科研计划和科技奖励项目吸引海外人才。充分利用海外人才服务工作站等国内外引智平台和交流平台,吸引全球人才入川创新创业。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载体打造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教育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交流与合作提升地方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水平和科学素养。最后,还应加强高校和企业、高校和市场科技创新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企业参与大学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实体产学研合作平台,以提升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契合度,以及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市场结合紧密度。
  参考文献:
  〔1〕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N].人民日报,2018-05-27(05).
  〔2〕Morton T.Hansen,Julian Birkinshaw.The Innovation Value Chai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06).   〔3〕〔4〕劉燕华.创新软实力建设[EB/OL].(2020-02-03).http://tv.cctv.com/2020/02/23/VIDEUE0zMiZR8MdSUk8NZ4Fk200223.shtml.
  〔5〕中国科学院学部“影响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与成长相关问题的研究”咨询课题组,何积丰.加强和促进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J].科技中国,2018,(01).
  (责任编辑 肖华堂)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System with Full Coverage of Innovation Chain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System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Jing He Min Peng Damin Zeng Ting
  Abtract:The competition of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 the final analysis,is the competi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s.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defines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a national strategy.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actor-driven to innovation-driven,Sichuan Province h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size and qua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team.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astal areas,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number of talents,inappropriate structure of talents,and insuffici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etc.The article proposes to build a high qual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system with “all-round and multi-level” and “full coverage of innovation chain”,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team,constructing the “technology broker” talent service system,optimizing the mechanism and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and increasing the openness,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alent;innovation chain;innovation-driven;human resources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3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