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21例的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单纯西医治疗复发率较高;方法: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采取中西医治疗过敏性紫癜21例;结论:中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复发及并发症方面优于西药,西药在治疗急性过敏出血期方面优于中药,两者结合将进一步提高疗效。
  【关键词】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1
  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又称许兰-亲诺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过敏性毛细血管炎,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胀疼痛和肾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还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病前1~3周常有低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首发症状以下肢伸侧及臀部分批出现呈对称分布、大小不等的丘疹样紫癜为主,可伴荨麻疹或水肿、多形性红斑。病程中可有出血性肠炎或关节痛,少数患者腹痛或关节痛可在紫癜出现前2周发生,严重者可伴有紫癜性肾炎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单纯西医治疗复发率较高,因此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采取中西医治疗过敏性紫癜21例疗效较好,且不易复发,现举例如下。
  1 病例举例
  费X,男,9岁,于2017年12月20日始不明原因的双下肢皮肤病,以小腿为甚,颜色鲜明,压之不退,伴有瘙痒,低热,偶有腹痛,就诊于市某医院,以过敏性紫癜收入住院,经过补液止血对症等治疗,痊愈出院。出院后一月双下肢的皮肤再次出现紫癜,腹微痛,解黑大便,食欲不振,头晕心悸,院外多处治疗无效;于2018年2月2日来院就诊,症见:面色少华,神疲气短,双下肢瘀斑,瘀点,颜色淡紫,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查体:心律90次/分,心律不齐,双肺呼吸音粗造,腹软,肝脾未扪及,哜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148 g/L,白细胞总数4.2×109/L,红细胞计数2.97×1012/L,血红蛋白90 g/L,中性粒细胞71%,淋巴细胞29%,大便隐血实验(+),诊断:(1)过敏性紫癜,(2)贫血,中医诊断:紫癜风;西医治疗:口服强的松片5 mg,1日3次,维生素C片100 mg,1日3次,安络血片1片,1日3次,葡萄糖酸钙片1片1日3次,嘱进流质饮食,休息。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潞参12 g、白术12 g、茯神13 g、黄芪15 g、当归12 g、大枣10 g、茜根炭10 g、仙鹤草10 g、蒲黄8 g、甘草5 g、水煎服,1日1剂。治疗10天后,饮食较好,大便黄色,双下肢皮肤瘀斑,瘀点基本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实验室检查:血小板150 g/L,白细胞总数4.8×109/L红细胞3.4×1012/L,血紅蛋白100 g/L,中性粒细胞69%,淋巴细胞31%,大便隐血实验(—),治疗:强的松片5 mg,1日2次,维生素C片100 mg1日3次,中医仍用归脾汤加减,治疗10天后皮肤瘀斑瘀点完全消失,患儿精神较好,饮食较佳,二便正常,嘱继续服维生素C片100,mg 1日3次,强的松片减为2.5 mg,1日2次,中药继续按补气摄血,健脾治疗,7天后停药,随放两年至今未复发。
  2 治疗体会
  过敏性紫癜于中医古籍尚无统一命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为“紫癜”、“葡萄疫”、“斑疹”、“肌衄”、“斑毒”等范畴。如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云:“斑毒之病,乃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夹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肌肉,状如蚊虫所螫,面赤斑起,周匝遍体”。本病起病,外因或感受六淫之邪,或饮食不节,或药毒损伤;内因多为禀赋不足。如风热或风热夹湿袭表,损伤皮肤脉络,离经之血外溢肌肤黏膜而成紫癜,湿流关节则关节疼痛;如湿热内生中伤脾胃脉络,可见腹痛、便血;湿热下损肾与膀胱血络或热盛伤阴,阴虚火旺则尿血;久病致脾肾亏虚,气不固摄则精微外泄。疾病过程中离经之血成为瘀血,《血证论》云“离经之血虽清血,清血亦是瘀血”,瘀血阻络,血行不畅,可诱发或加重出血,常为过敏性紫癜反复不愈的病机之一。
  本病起病多急骤,有外感风热之症,初期多紫癜色鲜红,伴见咽部红肿,流涕,舌红,苔黄,脉数等风热之象,对于血热发斑者通常遵叶天士“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并应佐以祛风散热,此时祛风即是散热,犹屋中燠热而开敞户牖,常用的祛风药如防风、蝉蜕等。防风既为风中之润药,兼祛内外之紫癫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外感时邪,湿热挟毒,蕴阻于肌表血分,迫血妄行,外溢于皮肤孔窍,虚证多为气血虚弱,经脉失固,脏腑功能不全,气血不归经所致,此患儿素体脾胃虚弱,导致肝不藏血,而至血不归经,离经之血外溢所至,故方用归脾汤,方中潞参,白术,黄芪,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辛养心安神,仙鹤草,茜根炭凉血止血,蒲黄活血止血,诸药共凑健脾养心,益气摄血之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4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