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分析在脊柱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采用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膀胱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脊柱损伤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从2018年9月~2019年9月,将护理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分析得知,实验组患者膀胱容量较高,残余尿量较少,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析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脊柱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采用间歇性导尿,对患者膀胱功能改善较高,并且能进一步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脊柱损伤;康复护理;间歇性导尿;神经源膀胱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02
  从我国脊柱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上看,远远低于部分发达国家,而对于脊柱损伤患者而言,泌尿系统并发症是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于脊柱损伤患者泌尿系统并发症的治疗护理水平较低,脊柱损伤患者的泌尿系统并发症主要是排尿障碍,如果没有有效的处理方式[1],可能会导致患者膀胱输尿管反流,从而引起肾积水、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特对本院脊柱损伤患者采用不同康复护理方式,探究间歇性导尿管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脊柱损伤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从2018年9月~2019年9月,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选取23例,女性患者选取27例,患者年龄在22~65岁之间,年龄均值为(39.4±2.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在21~67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0.6±1.3)岁,本次研究在开始前先将病历资料交与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符合研究要求后开始研究,在着手研究时,保证参与研究的患者与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上看,不会对本次研究科学性造成影响。
  1.2 方法
  间歇性导尿术康复护理:给予患者间歇性导尿术,并且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在训练前留置导尿管,在发生尿溢出之前及时导尿,并且将患者膀胱排空,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进行1次测量,将尿量平均值作为最后膀胱容量的结构,在患者尿溢出之前不导尿,采用叩击的方式将患者耻骨联合上方进行压迫,排尿完毕之后再进行导尿,将膀胱尽量排空。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护理。
  1.3 观察指标
  ①膀胱容量、残余尿量、②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2.0,分析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t与x2检验。当P<0.05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膀胱容量、残余尿量
  对比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分析得知,实验组患者膀胱容量较高,残余尿量较少,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2.2 护理满意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析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见表2。
  3 讨 论
  在患者脊柱损伤之后,患者会出现膀胱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在損伤后早期一般为尿潴留,因此需要采用留置导尿管的方式,但是如果单纯采用留置导尿管则会让微生物直接进入泌尿道通道[2],而微生物在患者的泌尿道的上皮细胞上大量繁殖,导致炎症与组织损伤。而间歇性导尿管可以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而造成的尿道、阴道并发症状,还能进一步刺激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避免患者长期留置导尿管而造成的心理负担[3]。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分析得知,实验组患者膀胱容量较高,残余尿量较少,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析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脊柱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采用间歇性导尿,对患者膀胱功能改善较高,并且能进一步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葛贝贝.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194-195.
  [2] 袁小娟.中医康复护理结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5(9):185-187.
  [3] 郭立群.电针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2015.
  本文编辑:董 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5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