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抛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57%、11.43%,在不良反应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接受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疗效;神经源性膀胱病;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4..02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而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慢性并发症,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排尿功能障碍,易引发肾积水、结石、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甚至肾功能衰竭。现阶段医学界对该疾病还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多应用胰岛素、降糖药、血管扩张剂、B族维生素、拟胆碱能药物治疗,但临床疗效一般。我院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疗效明显,现将具体应用情况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B超检查显示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在100 mL以上;(3)、年龄在80岁以内;(4)、存在尿急、尿频、排尿困难、尿失禁等典型症状;(5)、明确研究内容,均自愿参加,并了签订知情同意书。应用抛硬币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均有35例患者。对照组有男19例、女16例,年龄49~79岁,平均(71.09±8.43)岁,平均(11.28±4.71)年;观察组有男18例,女17例,年龄45~80岁,平均(71.63±7.54)岁,平均病程(11.19±5.01)年。在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西医对症治疗,包含血糖控制,给予患者科学的饮食指导,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应用降压药物,若存在尿路感染,应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给予甲钴胺治疗,应用剂量为500 ug/次,1次/d,给药方式为肌内注射,持续治疗1周后改为口服,应用剂量为500 ug/次,3次/d。
  观察组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方剂组成为:冬葵子15 g、石韦15 g、地龙15 g、王不留行10 g、玄参15 g、车前子15 g、茯苓15 g、黄芪30 g、水蛭10 g、川芎10 g、党参15 g、泽泻15 g、益智仁20 g、赤芍15 g,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加减,排尿无力伴虚弱者,可加山药、牛膝、桂枝、熟地黄;膀胱湿热者可加蒲公英、黄连、黄柏;小腹胀满者可加香附、柴胡、陈皮[1]。每日1剂,煎煮后服用药汁,分早晚两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治疗后小便恢复通畅,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不超过50 mL,疗效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排尿时偶尔有遗尿感,B超检查残余尿量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减少,残余尿量在50~200 mL,疗效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各临床症状均为改善甚至加重,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未减少甚至增加,疗效为无效。
  对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详细记录,并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作t检验,计数资料作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29%、77.14%,经分析,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头痛、1例患者发生腹痛、1例患者发生头晕;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有1例发生头痛、1例发生头晕、1例发生腹痛、1例发生呕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分别为8.57%、11.43%,在不良反应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神经源性膀胱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统计表明,糖尿病患者中约27%-85%的患者会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病,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膀胱感觉衰退,后期会出现尿潴留、膀胱麻痹等症状。发病后患者若未及时接受治疗、干预,会引发尿路感染及其他肾脏疾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糖尿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多,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因此探讨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的发病因素与机体微血管病变、糖代谢异常有关,此外该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还与神经生长营养因子状态、脂肪酸、神经轴突转动等异常有关[2]。西医现阶段治疗该疾病主要以控制血糖为主,当血糖稳定后在根据患者情况应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祖国医学认为该疾病属于“癃闭”、“消渴”范畴,发病机制是因为患者存在肾气亏虚、命门火衰[3],加之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内伤七情、房劳过度等导致肺、脾、肾、三焦等功能失调。中医主张治疗应以益气活血、温阳利尿为主[4]。本次观察组患者应用的中药方剂中,茯苓、泽泻、益智仁药物具有温肾化气、健脾利湿的效果;冬葵子、石韦、车前子、冬葵子能利尿通淋;水蛭、川芎、地龙、赤芍可通络活血[5];黄芪、党参具有祛瘀行气、补益正气的效果。以上诸药合用能产生祛瘀生新、补气通淋、活血通络、气化水行的功效[6]。中药方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加减,能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因为中药是天然中草药组成,毒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高,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美红,赵 力,张荔群.糖尿病性膀胱病变与膀胱和腰骶背根神经节中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长期下降的相关性[J].河北医药,2019,41(10):1486-1489.
  [2] 陈蓉琼,方克伟.糖尿病膀胱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进展[J].临床荟萃,2018,33(07):641-644.
  [3] 陈芹梅,王爱军.气虚血瘀在糖尿病性膀胱病中的致病意义及治疗[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04):111-112.
  [4] 徐元芳.温灸盒温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7.
  [5] 康莉娟.平消癃清方治疗脾肾亏虚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7.
  [6] 李 倩.益氣调气法治疗糖尿病膀胱病的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6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