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朱章志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验案一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以膀胱排空障碍、尿潴留、尿失禁等为主要表现,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本文介绍确诊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1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淋沥不尽,无尿急尿痛,夜尿约半小时一行,伴小腹坠胀、心中烦闷、胃中嘈杂、烧心感等症状,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症状均未明显改善。朱章志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先调脾胃升降气机,后兼温阳补肾,寒热并治。经治疗,患者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因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当立足太陰之本,兼扶少阴元阳,以辛开苦降之法,寒热并治,可见其效。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消渴淋病;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3(b)-0177-03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自主神经损害导致膀胱出现排空障碍、尿潴留、尿失禁等临床表现,40%~85%的糖尿病患者可并发此症[1],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而目前现代医学针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并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2]。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属中医“劳淋”“癃闭”范畴,其发病多因消渴病迁延不愈所致[3],其病位在膀胱,涉及多个脏腑,患者病情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中多从脾肾亏虚辨证,治疗多以温阳利水为法[4]。朱章志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负责人与学术带头人,从事《伤寒论》及糖尿病防治研究工作20余年,擅长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和仲景经方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症方面屡有奇效。针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朱章志教授在仲景六经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现代人的发病特点,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取得显著疗效。现介绍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1 病例资料
  患者,曾某,女,67岁,2018年4月29日初诊。既往糖尿病病史15年。因“排尿困难2年余”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刻诊:觉排尿困难,淋沥不尽,量少而频,泡沫尿,下腹胀痛,小便时伴小腹坠胀感,双下肢冷麻,心中烦闷,郁郁不舒,神疲乏力,偶有胃脘部胀痛,胃中嘈杂,伴烧心感,腰背部湿冷、酸痛,口干不欲饮,纳多,然食后胃胀不消,夜寐难安,大便偏稀烂,日1~2行。舌淡暗,苔薄黄,稍腻,脉弦滑。查尿常规尿糖2++,空腹血糖为13.7 mmol/L,排尿后膀胱彩超提示:残余尿量150 mL。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断为消渴淋病,辨证为寒热错杂证,膀胱气化不利。方拟仲景之半夏泻心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半夏15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5 g、甘草20 g、红参10 g、白术15 g、附子12 g(先煎)、黄芪30 g、酒萸肉45 g、白芍30 g、桂枝10 g、麻黄8 g、细辛10 g、车前子15 g、生姜30 g。上方加足量水煎煮2 h至浓汤一碗(约250 mL),上下午分2次温服,复渣,日1剂,连服7剂。嘱患者忌生冷寒凉饮食,调畅情志,规律作息,避风寒。
  2018年5月16日二诊:患者诉小便较前顺畅,下腹冷痛坠胀感较前明显减轻,夜尿次数减少,5~6次/夜,神疲乏力、胃脘部胀闷感减轻,嗳气,无反酸,腰背部仍有冷痛不适,偶有关节酸痛,纳可,眠一般,大便全程溏烂,次数增多,日3~4行。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细。效不更方,去细辛、麻黄,加酒苁蓉20 g、补骨脂20 g、独活15 g、黄芪增至60 g、酒萸肉70 g。煎服法同前,隔日1剂,共8剂,半月服尽。
  2018年6月30日三诊:诸症大减,小便较前顺畅,夜尿次数明显减少,已无心烦、胃胀等不适。彩超复查膀胱残余尿量<100 mL。药已中的,予守前方并增黄芪至80 g,连续服8剂巩固。后患者再未来就诊,随访患者诉小便淋沥不尽已消失,腰背无湿冷酸痛。
  2 讨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称“消渴淋病”,乃因消渴病迁延不愈,脾肾亏虚所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湿内停,后加之膀胱气化不利,水湿郁结于内而化热,以致小便不利或点滴不出[5]。消渴淋病虽病位在膀胱,涉及多个脏腑,张仲景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提出消渴淋病病因乃肾气虚弱、阳气衰微,首开“温扶少阴”论治“消渴淋病”之先河,并为后世所推崇沿用[6-7],然临床收效甚微。
  朱章志教授认为消渴淋病的治疗首先当以治疗原发之消渴病为主。消渴病以“三多一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消渴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利、脾虚胃热密切相关,当从脾胃论治[8-10]。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机以肾阳亏虚为本,以脾虚胃热为标,兼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病位首先在肾与膀胱,为少阴肾经所主。然《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阴之右,太阴治之”,故朱章志教授提出,治疗消渴淋病当从太阴、阳明入手,以“寒温中适”为原则,以辛开苦降之法[11],调畅中焦气机,再以温药固后天之本温煦下焦以利寒水,方可观其效[12]。同时,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肾阳不足,则膀胱气化失司,小便不利,故而同时开太阳、利膀胱,可使少阴之邪从太阳之表而解[13-14]。
  半夏泻心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乃辛开苦降法之代表方。《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提出了辛苦两种不同性质的药物可相辅相成,相互协同以复阴阳[15-16]。半夏泻心汤组方寒热并用,可调脾胃之阴阳,辛开苦降可助脾升胃降,补泻兼施可理脾胃虚实[17-18]。然而目前临床上半夏泻心汤多用于治疗消化道疾病[19],朱章志教授师古不泥,大胆创新,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在临床实践中颇有疗效。方中以半夏为君,取其苦辛温燥,可散结消痞、和胃降逆之功;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助君药温胃消痞以和阴,黄芩、黄连之苦寒泄热开痞以和阳;阴阳并济,温而不耗胃阴,寒而不伤脾阳,有温脾清胃、温阳泄热、升清降浊、斡旋气机之功,正中该患者寒热错杂之病机[20]。在此基础上配以甘温之白术、红参、甘草、干姜、黄芪补脾而暖中焦,可增温运太阴之力而固后天之本。附子大辛大热,可涤阴固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酒苁蓉等补益肝肾可固肾精;酒萸肉、白芍收敛阳气以归脾肾;桂枝、麻黄以借太阳之表而散水寒之邪,佐以生姜宣散流注于四肢之寒湿;细辛辛温走窜,专搜闭络之寒邪;泽泻、猪苓、独活则可逐寒水自下焦出;车前子可泻热利尿通淋。全方兼顾补虚泻实,祛邪不伤正,补虚不留邪,温燥不伤阴,泻热不损阳。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作为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其治疗当立足太阴之本,兼扶少阴元阳,以辛开苦降之法,寒热并治,虚实同调,复脾胃升降气机,以和脏腑。辛开苦降法在伤寒论条文中虽未提及可用于治疗消渴淋病,但患者有心下痞而不舒、胃中嘈杂、多食不消等中焦寒热错杂的表现,依据中医“异病同治”的观点,可予辛开苦降法而解之。因此在疾病的治疗中,回归经典,六经辨证不可拘泥于一经之变,不可管中窥豹,而应该师古不泥古,立足于临床与实践,认清疾病的本质,分辨寒热虚实,标本同治,多经同调,方可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  冀明,史本康.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10,50(46):112-113.
  [2]  杜丽坤,王茂全,任那.中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5):10-12.
  [3]  李显筑,郭力,王丹,等.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诊疗标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65-368.
  [4]  关雁,金智生.补肾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9):2173-2175.
  [5]  康莉娟,虞梅.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药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6,34(5):114-116.
  [6]  张韬.金匮肾气丸联合腹针治疗肾气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7]  黄延芹.补肾升阳方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1):80-81.
  [8]  张超,张军,韦新宇,等.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研究近况[J].河南中医,2003,23(12):85-86.
  [9]  胡佳卉,谢晴宇,孟庆刚.从脾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713-716.
  [10]  杨春华.从脾论治糖尿病探析[J].中医学报,2012,27(7):829-830.
  [11]  史丽伟,杜立娟,倪青.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8,59(3):246-250.
  [12]  娄静.论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6):98,100.
  [13]  江丹,林明欣,朱章志.朱章志教授从“三阴病”论治糖尿病肾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9):2635-2638.
  [14]  林明欣,樊毓运,韩蕊,等.朱章志运用温阳三法论治糖尿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9):788-789.
  [15]  陈良,仝小林,徐远,等.从辛开苦降法论治消渴[J].新中医,2006,38(2):1-3.
  [16]  魏本君,陈恒文,郭丽丽,等.辛开苦降法探析[J].中医杂志,2016,57(1):81-83.
  [17]  王擎擎.浅析半夏泻心汤之“辛开苦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8):166.
  [18]  王科先.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16, 35(10):912-913.
  [19]  王惠英,曹圣荣.半夏瀉心汤方证探微[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9):76-79.
  [20]  刘素霞.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分析[J].智慧健康,2018,4(16):103-104.
  (收稿日期:2018-10-22  本文编辑:张瑜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74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