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文章通过4个案例病机、治法分析,阐述经方治疗脾胃病的辨证要点,认为经方治疗脾胃病辨证要点在少阳、太阴,治疗关键是调节气机,恢复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功能。
  【关键词】 经方;脾胃病;《伤寒论》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0072-02
  《伤寒论》是中医之魂,《金匮要略》为方书之祖,医圣张仲景所创立的经方医学代表了中国医术之正宗。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两部经典所载之方剂,习称为“经方”。经方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等特点[1],笔者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临床工作多年,深刻认识到经方在临床中特别是在脾胃病治疗中收效十分显著。现在举例如下,供同道参考。
  1 痞满(少阳不和,太阴壅滞)
  高某,女,60岁,退休工人,2012年10月8日就诊。主诉胃脘痞闷不舒2周。2周前患者因亲友去世忧伤后,出现胃脘痞满,伴纳差,口苦,腹胀,某医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服用“健胃消食片”、“莫沙必利”等药,无明显缓解。后在中医专家门诊服用“三仁汤”、“楂曲平胃散”,效果不显著,求诊于本人。刻下症状同前,望诊:面色稍晦暗,眼圈发黑,舌质淡红,苔微滑舌面有瘀点。切诊:脉象弦缓。腹诊:心下按之轻度胀满,自诉痞闷不舒。胁下按之轻度胀满,腹部按之轻度胀满。
  中医辨证:少阳气机不利,太阴壅滞。治疗宜和解少阳,健运太阴。方选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加减: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5g,生姜6g,黄芩12g,姜半夏12g,党参12g,茯苓12g,枳壳12g,青蒿8g,竹茹10g,佛手15g,木香10g,苏梗15g,白芍15g,大腹皮15g。3剂水煎服。二诊(2012年10月12日)服上药后,上腹胀满,纳差明显缓解,偶呃逆,咽喉干痒不舒,咽喉壁充血,脉弦缓。方药调整如下:黄芪20g,桔梗15g,甘草10g,浙贝母12g,牛蒡子8g,连翘12g,赤芍15g,银花10g,射干8g,苏梗15g,焦白术20g,茯苓15g,昆布15g,枳壳8g,杏仁10g。上药3剂,服后自觉咽部症状消失。
  按语:此案痞满为典型情志内伤所致,肝郁气滞,肝胆不舒,所以重在调气除胀。之前的医师从楂曲平胃散论治无效,又从三仁汤加黄芩、黄连治疗也无效。本人从太阴、少阳失和论治,选柴平汤治疗而获效。因为弦为肝之脉,忧思恼怒则伤肝脾,导致气机不利。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故肝脾同病。肝经布胸胁,故见胁肋不舒;脾主大腹,故见腹部胀满。其病治疗以调气为主,选小柴胡汤疏肝和胃理气,加平胃散重在燥湿行气,佐以枳壳、木香、佛手、苏梗取疏肝行气,消痞除满之功。加竹茹、青蒿清利胆热,治疗口苦。柴平汤是经方、时方合方,是治疗脾胃病湿重于热之良方[2]。
  2 痞满(脾虚饮停)
  余某,男,34岁,2014年12月10日初诊。素有“慢性胃炎”,近日因饮食不慎,复因劳累,病发。症见胃脘痞闷如塞,心下按之胀满,不思饮食,晨起口中黏腻,苔白腻。进食凉物后,呕吐清水,脉沉细。
  中医辨证:脾虚饮停证,治以健脾化饮,温中行气。予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化裁:茯苓20g,桂枝10g,生白术40g,甘草6g,苍术10g,姜半夏20g,陈皮20g,薏苡仁60g,干姜4g,大枣10g。3剂水煎服。二诊(2014年12月14日):服后小便清长,脘痞消除,能食,晨起舌苔白厚,但黏腻消失。原方继续服用3剂,巩固疗效。
  按语: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皆治痰饮咳嗽、胸闷、眩晕、呕吐之妙方,但是经方贵在剂量和炮制。姜半夏优于法半夏,生白术利水较强,又能暖胃进食。痞满有脾虚痰湿,有肝郁气滞,有寒热错杂,有热结于胃,有饮食积滞,不可不辨。痰饮痞满病如本案所见以口吐清水,口中黏腻,胃脘痞满为主,严重者有胃脘冰冷,畏寒表现,脉象以沉、弦、紧为主。治疗遵《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本案选苓桂术甘汤化饮健脾,加小半夏汤重在化饮止呕,且半夏善于消痞除满,是治疗痞满病之良药。
  3 痞满(湿热内蕴)
  刘某,男,30岁。2015年01月29日初诊。自诉胃脘胀满伴疼痛,口苦,干呕,口干一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服用西药后无明显效果,遂转中医治疗。患者身材瘦小,舌苔厚腻,口苦,大便粘滞不爽。
  中医辨证:肝胃不和,脾虚湿盛,方选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化裁:柴胡10g,黄芩15g,姜半夏20g,党参20g,陈皮20g,枳壳15g,白蔻仁10g,薏苡仁30g,佛手20g,茯苓20g,炒白术30g,木香15g,竹茹15g。2剂4天水煎服,生姜3片引。二诊(2015年2月2日)服用上药2剂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嘱继续原方2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慢性胃炎活动期、功能性消化不良多见上腹胀满,疼痛不舒,口苦,呃逆等表现。笔者认为这类患者多有肝脾不和,脾虚湿盛的病机特点,多舌苔厚腻,口苦,疲乏懒言,脉沉缓,或沉弦,治疗上要突出健脾除湿,常可以选白术、茯苓、半夏、生姜、薏苡仁等,其中半夏、白术为良药;气滞明显者需要理气消胀,常选木香、青皮、厚朴、佛手、枳壳、枳实等,其中佛手理气止痛疗效突出;湿浊壅盛者还要芳香化湿,常选紫苏、藿香、白蔻仁、砂仁、白芷、草果等,其中砂仁化湿治胃痛效果最好,白蔻仁既能化湿也能通便[3]。
  4 便秘(太阴虚寒)
  患者罗某,男,46岁,2015年03月25日初诊。自诉腹胀,便秘1周。腹胀满,触诊脐周有胀气感,大便2~3日一行,粪便初起干结,排出费力,其人身材魁梧,郁郁寡欢,失眠,纳可,舌淡红,中央黑润而滑,两脉沉弱。
  中医诊断:肝郁脾虚之便秘,治以补脾宽中,佐以温阳化湿。选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黄芪30g,陈皮20g,茯苓20g,桂枝10g,生白术30g,木香15g, 杏仁15g碎,枳实15g,莱菔子15g,厚朴15g,槟榔10g,白芍18g,竹叶10g,连翘15g,芒硝20g。2剂4日水煎服。嘱调畅情志,多食粗纤维饮食,适当增加运动。二诊(2015年04月03日):患者母亲代诉,患者服用上药后,腹胀满有所缓解,精神略有好转,遂自行照上方取药2次。刻下大便出头干结,皮肤痒、寐差,舌苔较前好转,双脉沉弱。仍从气虚湿阻论治,苓桂术甘汤合三仁汤加减。茯苓20g,桂枝15g,生白术30g,甘草6g,白蔻仁15g(后下),薏苡仁40g,厚朴15g,半夏曲15g,蒼术10g,草果10g,黄芪30g,党参15g,陈皮20g,枳实15g,火麻仁20g,冬瓜仁20g,瓜蒌仁15g,夜交藤30g。2剂4日水煎服。嘱丹酚软膏外用。后患者母亲代诉,其服药后舌苔逐渐正常,便秘明显好转,偶尔需要开塞露通便。
  按语:气虚便秘多见于高年之人或平素喜静少动之人,脾主四肢,喜燥恶湿,在志为忧思。该患者壮年,但是因婚姻变故,郁郁寡欢,情绪焦虑,性情多疑,足不出户,运动不足,所以气机不畅,内生寒湿,舌苔黑润而滑,但不喜饮,所以为虚寒证。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运动,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所以出头偏干燥,排出费力,需要开塞露引导。治疗上采用了益气化湿通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还需要根据患者自身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调整情绪。苓桂术甘汤源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痰饮呕吐、眩晕之良方,具有健脾化饮,温阳利水之功,临床上治疗阳虚便秘,具有振奋脾阳,蠲除痰饮之功。方中白术治疗便秘宜生用,量宜大,30~50g左右为宜。
  5 小结
  以上4个医案虽然病机有所不同,但都与肝脾关系密切,病理性质与湿热、气滞有关,治疗重点在少阳、太阴。病在少阳者,治疗以和解少阳,疏肝行气为主,佐以清利湿热,常选小柴胡汤加减;病在太阴者,重在温阳除湿,化饮消痞,常选平胃散、苓桂术甘汤加减。
  参考文献
  [1]仝小林,周强,刘文科.经方新用的思索[J].中医杂志,2011,52(11):901-903.
  [2]俞根初.通俗伤寒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56-56.
  [3]屈杰,卢杨,徐春霞,等.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病的体会[J].山西中医,2012,28(1):56.
  (收稿日期:20187-11-15 编辑:刘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62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