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灸在肝性脊髓病治疗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肝性脊髓病,成因复杂,西医方面目前还没有良好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从中医针灸的角度,进行治疗效果的观察。
  关键词:肝性脊髓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肝病后期出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有三种,最常见的是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其它少见情况还有获得性肝脑变性(acquired hepatio-cerebral degeneration,AHCD)和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肝性脊髓病(HM)为肝脏疾病晚期罕见的神经系统继发症,其病因病机复杂。肝性脊髓病是多种肝病引起的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呈现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瘫痪,发病机制有慢性中毒学说、营养不良学说、免疫损伤学说等三种假说。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尤其是对痉挛性截瘫期的患者。根据其症状,中医归属于黄疸、臌胀变证、痿证、中风等,病因为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四个方面。形成本病的机理,主要在于肝、脾、肾受损,气血亏虚为本,兼气滞血瘀痰阻、湿热壅滞为标,合而致病。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肝性脊髓病临床疗效较佳。
  1 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 HM 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1)有急慢性肝病史和临床表现及肝功异常,可有反复发作的肝性脑病;(2)有门体静脉分流(手术或自然分流);(3)有起病隐袭、发展缓慢和进行性的以双下肢为主的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双下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一般无肌萎缩、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4)脑脊液正常,肌电呈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脊髓正常或颈胸髓 T2W2 像异常;(5)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脊髓病变。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1 病因治疗
  具体措施如下:①应用抗病毒药物;②应限制蛋白摄入量,口服新霉素、乳果糖以减少肠道氨吸收。鸟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钠、精氨酸降血氨,补充支链氨基酸。给予肠道白醋或乳果糖灌肠或大黄煎液灌肠以降低血氨浓度。
  2. 2 中医治疗思路
  中医辨证分型中没有 “肝性脊髓病”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 “黄疸 ”、“鼓胀变证”、“痿症”、“中风”等证侯。病因为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四个方面。形成本病的机理,主要在于肝、脾、肾受损,气血亏虚为本,兼气滞血瘀痰阻、湿热壅滞为标,合而致病。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脾主运化,主统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如肝失疏泄,脾运失职,肝脾失调,或痰气、气血互结,可有黄疸、肢体困重、神识昏迷等。脾胃虚弱,则水湿内停,肝血不足,则有眩晕、水停腹中、四肢麻木、关节不利、筋挛拘急、抽搐等;肝血不足,肾经亏损,脾阳久虚,可损及肾阳,则水肿、下肢痿软等。发病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动风、动血等证候。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初期肝失疏泄,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出现黄疸等症。肝气郁结,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产生痰、水等病理产物,或为痰阻经络而成痰核,痰浊壅盛,蒙蔽心窍,或为水停而成臌胀,此时为气滞湿阻,痰阻经络为主。湿浊内蕴中焦,阻滞中焦,既可郁而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也可因湿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之候。同时肝气犯脾胃,影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脾胃虚弱,化生气血功能减退,以致肝血不足,肝血虚亏不能濡养筋脉,肝脾俱病。因有 “肝肾同源”之说,肝血不足,可引肾经亏损,致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若脾阳久虚,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湿浊内蒙,蒙蔽心窍。故肝性脊髓病的病理演变,与黄疸、臌胀、痿证、中风等病证有密切的联系。辨证要点: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表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胜;本虚者辨脏腑及阴虚、阳虚的不同。
  治疗原则:祛邪与扶正同行。根据气、血、水、痰的偏胜,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化痰通络、通腑泄热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根据脏腑及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配合行气、活血、祛湿利水、化痰通络、通腑泄热之法。
  3 针灸治疗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复杂的。现代对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表明:针刺刺激可以使脊髓背角内发生突触后抑制。针刺信号有脊髓外侧索向上到延髓,激活内侧网状结构,再经脊髓外侧索下行,引起脊髓较细传入纤维末梢去极化而发生突触前抑制,部分阻断细纤维的传入冲动。在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下,针刺在肝性脊髓病治疗中发挥其独特优势有待于我们总结更多的经验。取穴:主穴:脏病多与背俞穴相关,此病选肝俞、脾俞、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根据近部选穴原则,取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为胃经合穴,属 “土中之土”,具“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的功效,其主治甚广,《针灸大成》载其 “诸病皆治”,尤其适宜虚损不足。可治疗下肢痿痹证、癫狂等神志病,还可用于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阴陵泉(足太阴脾经穴),为太阴脾经合穴,可治疗水湿及膝痛等病。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属于胆下合穴,又为八会穴的筋会,可治疗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合治内腑。”风市(足少阳胆经穴),用于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等下肢疾患。以上七穴可交替进行,或可进行穴位艾灸起强壮保健作用。配穴:阴虚风动者,加太溪(足少阴肾经原穴)、风池(足少阳胆经穴);风痰阻络者,加丰隆(足陽明胃经络穴)、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穴原穴);痰热腑实者,加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穴合穴)、内庭(足阳明胃经荥穴)、丰隆;气虚血瘀者,加关元(任脉,为小肠募穴)、血海(足太阴脾经穴)、膈俞(足太阳膀胱经穴,为八会穴之血会)。
  临床上隐袭性肝性脊髓病并不少见。因此,当患者出现第 1 次肝性脑病时,我们应积极治疗脑病的同时,应高度警惕肝性脊髓病的发生,注意 “既病防变”,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联合用药,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 余之仁. 肝性脊髓病 1 例 [J].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646
  [2] 侯湘. 穴位注射止痛三重效应探讨 [J]. 中国针灸,2001,21(2):117
  [3] 倪峰,林静瑜. 穴位注射疗法作用机制探讨 [J]. 中国针灸,2003,23(10):609~611
  [4] 千年松,窦科峰. 肝移植对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疗效探讨(附 2 例报告)[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8,20(1):10~12
  [5] 杜国盛,石柄毅,金海龙,等. 肝性脊髓病肝移植术后的疗效观察 [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6,12(6):390~3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2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