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银霞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采用传统师承临床抄方和病例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张银霞主任医师专家门诊治疗高血压所用中草药数据,总结和探讨其运用中草药汤剂及颗粒剂治疗高血压的学术见解、临床诊疗思路、用药特点和规律。研究发现,张老师在临床上处方用药以经方和时方加减为主,药少力专;同时与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丹参使用频率最高。前28味频次最高中药中有15味具有明确降压作用;辨证分型中以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最为常见,同时张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宜突出辨证论治,注重功能主治与现代药理相结合,提倡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发挥各自的优势,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关键词】高血压;数据分析;中药;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02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慢性疾病,也是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常用的西药有以下几类:利尿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钙通道阻滞剂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其他药物等。上述药物临床效果显著,但大部分需要长期服用,其中部分品种存在明显的副作用[2],从而很难被长期应用,而中医药由于较少的不良反应和较好的临床效果,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备受关注。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张银霞老师治疗高血压的中药汤剂及颗粒剂处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入选标准
  (1)符合西医“高血压”诊断标准,一般成人收缩压≥18.7 Kpa(140 mmHg),舒张压≥12.0 Kpa(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或者经其他医院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
  (2)经口服中药汤剂或颗粒剂治疗的患者。
  1.1.2 病例采集
  (1)患者总数:95人。
  (2)处方总数:307张。所选病例均为2016年11月~2019年5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张银霞主任医师门诊服用中药汤剂或颗粒剂的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采用传统师承临床抄方和病例采集分析结合的方法。(1)抄方:抄方是延续千年的传统跟师学习的方法,在抄方中体会老师的临证思路、用药特点和规律。(2)数据提取分析:通过应用分析软件从提取的2016年11月~2019年5月门诊治疗高血压患者所服中药汤剂或颗粒剂处方中使用药味、频率、高频药味的功效归类、处方辨证分型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1.3 分析内容
  分析处方中使用药味,以及单味中药使用频率、处方中辨证分型的分布等,分析张老师的学术见解、临床诊疗思路、用药特点和规律。
  2 结 果
  2.1 处方中使用药味
  统计307张处方,共使用163味中药。处方中最多用药19味,平均用药12味,最少用药7味。其中,14味76张(23.56%),12味46张(16.35%),10味40张(13.43%)。若除去治疗并发症的处方,则平均药味更少。
  2.2 处方中药物使用频率
  2.3 高频药味的功效归
  在307张处方中,张老师用药共计163味,基本涵盖了中药分类中的大部分类别,以补虚类、清热类、活血化瘀类、解表类等为主。具体分布如下:
  补虚类:白术、甘草、生黄芪、熟地黄、党参、当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白芍、太子参、女贞子、麦冬、何首乌、杜仲、白扁豆、百合、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石斛、玉竹、大枣龟甲、墨旱莲、天冬、沙参;清热类:决明子、黄芩、金银花、连翘、生地黄、黄连、赤芍、玄参、牡丹皮、天花粉、石膏、黄柏、栀子、土茯苓、知母、苦参、白鲜皮、夏枯草;活血化瘀类:牛膝、、王不留行川芎、鸡血藤、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郁金、姜黄、延胡索;解表类:桑叶、荆芥、葛根桂枝、柴胡、薄荷、菊花、防风、生姜、白芷、升麻;化痰止咳:平喘类、半夏、桔梗、竹茹、罗汉果、瓜蒌、贝母、胆南星、白果;理气类:香附、枳壳、薤白、木香、佛手、青皮、陈皮、枳实;平肝息风类:天麻、珍珠母、石决明、地龙、钩藤、代赭石、牡蛎、僵蚕、蒺藜;收涩类:荷叶、山茱萸、五味子、乌梅、芡实、浮小麦、金樱子、桑螵鞘、海螵鞘;安神类:首乌藤、灵芝、酸枣仁、磁石、柏子仁、龙骨、远志、合欢皮;祛风湿类:桑寄生、木瓜、桑枝、伸筋草、威灵仙、路路通、丝瓜络;化湿类:砂仁、苍术、厚朴、豆蔻、草果、佩兰、藿香;利水渗湿类:茯苓、虎杖、泽泻、薏苡仁、车前子、猪苓、茵陈;消食类:山楂、莱菔子、麦芽、神曲、鸡内金、谷芽;止血类:三七、降香、蒲黄、仙鹤草、小蓟;温里类:附子、干姜、吴茱萸、肉桂;泻下类:大黄;驱虫类:槟郎;开窍类:石菖蒲;
  2.4 处方中使用有明确降压作用的中药
  前28味中药中具有明确降压作用的中药有天麻、石决明、钩藤、生黄芪、菊花、草决明、丹参、三七、葛根、当归、红花、草决明、荷叶、黄连、泽泻等15味。
  2.5 处方中辨证分型的分布
  在统计的307张处方中,张老师将高血压主要分为痰瘀互结型、肝肾阴虚型、肝阳上亢型、肝火上炎型等九型,其中以前三种证型为主。307张处方中高血压症辨证分型及其频次统计结果分别为:痰瘀互结88次、气阴两虚13次、肝肾阴虚64次、氣虚血瘀11次、肝阳上亢35次、脾肾两虚7次、肝火上炎23次、其他17次、脾虚湿盛21次、缺失3次、湿热内蕴21次。
  2.6 重点辨证分型不同药味的使用频率   根据上述的主要分型,张老师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型一般以天麻钩藤饮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以杞菊地黄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具体如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所用高频药味使用频次分别为:天麻33次、丹参13次、钩藤27次、益母草12次、石决明26次、首乌藤11次、栀子19次、茯神11次、黄芩17次、砂仁9次、生杜仲15次、川牛膝9次、桑寄生14次;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所用高频药味分别为:枸杞子32次、牡丹皮12次、菊花26次、茯苓9次、熟地黃24次、泽泻9次、山茱萸20次、白勺8次、山药19次、甘草19次、丹参7次、生地黄7次;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所用药味使用频次分别为:白术51、生黄芪10次、甘草49次、三七8次、茯苓46次、当归8次、半夏4次1、红花7次、陈皮38次、天麻35次、荷叶7次、川牛膝5次、丹参35次。
  3 讨 论
  3.1 坚持辨证论治
  处方用药少而力专,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药对。从307张处方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临证处方用药平均12味,最少用药7味,最大处方不过20味;若排除治疗并发症的处方,则平均药味更少。如常用治疗高血压脾虚者,黄芪最大用量40 g,天花粉用至30 g,太子参30 g,阴虚者生地用至40 g,麦冬30 g,生白术30 g;痰瘀者丹参用至60 g,葛根30 g等。除此之外,张老师擅长应用自己独特的对药及药味配比:丹参、葛根应用于各型高血压;菖蒲、郁金、远志、磁石治疗高血压伴耳鸣;白果、鸡内金、覆盆子治疗高血压尿频的应用;酸枣仁、柏子仁、灵芝治疗高血压伴失眠、焦虑等。
  3.2 擅长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始终
  张老师认为大多数高血压属于本虚标实证,肝失疏泄,肝阳上亢,阴虚阳亢是主要病机,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进而导致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血压升高。因此,平肝潜阳,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其治疗大法,由以活血化瘀贯穿其整个治疗过程中。统计307张处方中,丹参使用率高居首位,达193次之多。现代研究证明[3]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性、解除血液浓黏凝聚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3.3 注重辨证分型
  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张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将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痰瘀互结型、肝火上炎型、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湿热内蕴型等9个主要证型,以前3型最为常见。中医古籍中并无高血压之名,将之列入眩晕、头痛范畴。肝为刚脏,主疏泄,调气机。张老师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导致肝气不舒,郁久化火,肝阳亢盛,必致血压升高。肝阳上亢日久,得不到合理改善,日久转为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日久,五脏气机不畅,导致水谷精微输布障碍变而为痰,久而久之,痰瘀互结,瘀阻血脉,导致脉络输布障碍,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血压升高。张老师结合3型高血压症发病的特点及病因病机,临床中以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3.4 张老师提倡中西医互参
  注意中医功效与西医药理作用相结合。据文献研究表明,中药的降压机制多样,能兼顾高血压的多个病理环节,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调节血管活性物质、逆转血管重构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等作用。因此,筛选出符合中医理论的中药,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揭示其治疗高血压的机制,或将全面提高中医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 璠,丁秀婷.高血压药物治疗方式及常用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5(23):253-255.
  [2] 曹 莉.高血压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合理应用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8):157.
  [3] 代晓光,苏长兰.丹参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8,35(4):127-128.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本文编辑:董 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0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