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听觉体验为基础的音乐欣赏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听觉体验是接受音乐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途径。”而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载体,以听觉体验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的体验方法来感知音乐作品、领会音乐作品情感的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审美活动。文章作者分别从浪漫阶段、精确阶段、贯通阶段展开了以听觉体验为基础的音乐欣赏教学。
  关键词:小学;听觉体验;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5-0076-02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苏少版音乐教材中大部分以不同时期、不同器乐的音乐作品为主。首先,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训练的小学生来说这些音乐作品就像天书一样;它们无词可依、无词可解。每次听到这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学生除了满脑的问号外,还有的就是脸上都写着“听不懂”这三个字。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如何通过听觉体验去体会音乐的内在情感以及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呢?在小学,我们一节课的正常时长是40分钟,一般情况下,一首歌曲的学习实际上不可能只通过聆听习得,那么,一首欣赏曲目也不可能只通过聆听来习得。在音乐课堂中,我们音乐教师要做的是既要有教的方法,又要在教中不留痕迹。这就要考验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智慧了。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更是时间的艺术。音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瞬即逝。在音乐播放的短短几分钟内,我们要理解音乐的内核,对于学习经验不足、各类知识结构还未形成、音乐情感经验尚浅的小学生来说,要记住这些音乐,再充分地理解音乐,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因此,我們音乐教师就要在有限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必须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获得音乐情感经验的途径和渠道。我把这个教学的过程分成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浪漫阶段——以听觉体验为基础展开丰富的音乐联想
  所谓浪漫阶段,即当你听到某一音乐时,音乐本身没有经过分析,大脑中呈现的只是片面性的音乐感知碎片,这时的音乐只是音乐。这时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最纯粹的。这就像是我们常常见到陌生人时的“第一印象”。
  在小学阶段,我们大部分的音乐欣赏曲目都属于标题音乐,作曲家所描写的音乐都有所指。一般不会出现“第多少号什么曲”之类的题目。作曲家基本上都是为某一场景或某一人物所作,作曲家们大都给自己的所作乐曲写上了明确的标题。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段音乐没有作曲家赋予的标题会如何?这时对音乐的感受与联想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便是这个道理。如果仅仅只靠聆听来学习音乐,若以这样发散式的自由联想让学生去反复聆听音乐,这样的教学恐怕是上两节课时间都上不完一节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是很畏惧这一点的。这里其实可以在听觉体验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范围来进行自由联想。例如,我在教授苏少版四年级上册《朝景》这一欣赏课时,我并没有将音乐的题目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出示了一幅细雨绵绵的动态图和一幅太阳初升的动态图,请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想想自己所聆听的音乐更适合表现哪一幅图片。有的学生能够从音乐中一下子就感受到《朝景》中的音乐变化感;有的学生就选择了下雨的动图。于是我追问其原因,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了下雨时由小变大再到雨后初晴的画面。”我觉得这个学生所讲的话非常有画面感。即便这与主题没有关系,但是通过这样的聆听体现了他自身的这种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在有效范围内的合理联想能力。
  合理的音乐联想,实际上是对聆听者在自身音乐经验上的有效合理的“二次创作”。这体现的是聆听者对于音乐作品“第一印象”的音乐情绪体验;这也是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一种体现。我想我们音乐学科作为义务教育的必学科目,我们教授音乐并不是为追寻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要给予学生一种生活的乐趣和人文素养的引领。教师要以听觉体验为基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温度以及那份该有的“浪漫”。因此,在合理音乐联想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它称之为浪漫阶段。
  二、精确阶段——以音乐要素为基础的听觉体验
  所谓精确阶段是指在对某一作品有了“第一印象”后,依据音乐作品中不同的音乐要素对作品进一步进行分析。进入这一阶段,教师使用的方法必须与作品本身相契合;同时还要适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1.教育对象:非音乐专业的小学生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大学时,我们的教师是如何讲解曲式分析以及音乐鉴赏的。在大学里,我们作为教育对象,我们实际是有一定音乐经验的学生。我们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曾从最基本的视唱练耳学起,了解其基本的音乐构造,知道其音乐创作的背景。我们的教师不需要从最基础的节拍、节奏、音符等要素去为我们进行解剖式的分析。我们的教师可以直接告诉我们音乐作品的某一个地方运用的是复调这种创作手法,音乐作品的另一处运用的是一种复三部曲式等。但当我们的角色变成“授业解惑者”时,而我们自己又是教授小学生时,我们绝对不能这样的“坦白”。因此在教授音乐时,尤其是音乐欣赏,我们必须蹲下来“等着小蜗牛们慢慢爬”。而在音乐教学时我们和小学生通过听觉体验强调音乐要素的变化也就至关重要了。
  2.教学内容:从苏少版一到六年级的音乐教材来看,每个单元都有两首欣赏曲目
  从音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看,每个单元的欣赏曲目中,有的是儿歌、有的是器乐曲;有的是中国的,有的是国外的;有的是管弦乐、有的是器乐独奏;有的是三段体、有的是二段体;有的是波尔卡、有的是圆舞曲……歌曲类的大都以聆听各种演唱方式为主,有歌词可以辅助理解歌曲的表达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歌曲类的欣赏,非常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以及他们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没有太多的难点。而器乐类的作品对于他们来说就有一定难度了。每一首器乐作品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3.教学方法:结合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创造最适合学生理解音乐的有效教学方法
  无论是热情的波尔卡还是优美的圆舞曲,我们虽然不能以一种方法走到黑,但是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造。我们可以以音乐要素为基础通过听觉体验获得音乐情感经验。例如,我在《朝景》的导入环节时,从这首乐曲的6/8拍这个节拍入手,这个节拍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朝景》在教材中是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他们也只是在之前学过一首关于6/8的歌曲即《亲爱的回声》。有的学生可能都已经忘记这个节拍了。6/8拍这个节拍,它不像2/4那么熟悉或3/4那么直观。于是在导入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2/4、3/4的强弱规律入手,再引出需要知晓的6/8。通过聆听2/4《小松树》、3/4《顽皮的小杜鹃》、6/8《亲爱的回声》,让学生围成圆圈以拍手、点肩的方式表现2/4的强弱规律(强、弱);以拍手、绕手腕的方式表现3/4的强弱规律(强、弱、弱);以拍手、点肩、绕手腕的方式表现6/8的强弱规律(强、弱、弱、次强、弱、弱)。再回到所要教授的新课《朝景》一课中来,以同样的方式请学生思考《朝景》的节拍是什么?学生能够从刚才的导入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迁移,为问題的回答做好了有效的铺垫;同时也为进一步讲解《朝景》打下了基础。
  这一阶段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到完成第一次系统分析的过程,也是从整体感知音乐到具体感知音乐的一个常规的途径。这样的精确阶段只有足够“精确”才能保证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增长。
  三、贯通阶段——以听觉体验为基础的通感作用
  贯通阶段其实就是“合”的一个过程,同时又起到一条“中心思想”的作用。听觉体验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任何的视觉体验、动觉体验、知觉体验都离不开听的过程。达尔克罗兹反对把音乐的听觉体验当成纯粹的听觉体验,这样聆听者只具有灵敏的耳朵,没有对音乐的心灵体会。这就违背了我们音乐教学所要培养人的原则。因此,在我们教学中的聆听过程,就要有效地运用好通感这个作用。
  所谓通感就是把人的不同感官的感觉连接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带感觉”。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就是将动觉体验、视觉体验、知觉体验等在音乐活动中有效,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将听觉体验与动觉体验连接、与视觉体验连接,让音乐可视化的过程。
  例如,在教授音乐欣赏《朝景》一课中,在导入环节,笔者通过完整地聆听音乐请同学们说出与之相符合的图片。这其实就是在心中形成合理地视觉联想,以听觉带视觉,让学生们在欣赏乐曲时,更加直观和方便。又如一开始的导入环节:节拍以及强弱规律的认知。通过声势律动来表现各个节拍的强弱规律。这里的声势律动即为动觉体验,这就是以听觉带动觉。这种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小学阶段,这种声势律动式的动觉体验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年龄的特征,也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当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乐曲旋律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还离不开适当的哼唱主题旋律。这就离不开我们的知觉体验,如果说我们的动觉体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那么知觉体验就是在一系列的感性体验中的理性认知。因此,我在教授音乐欣赏《朝景》时,在聆听的基础上,请学生一起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并在哼唱主题旋律的过程中找到各个乐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在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音乐情感经验,帮助他们形成音乐感受能力。
  综上所述,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在每个阶段学生都能够获得有效的音乐经验,习得相应的音乐能力。而我们的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学生完成音乐审美体验的过程。我们的音乐教学,只有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文化、结构、风格、要素,等等,我们的学生才能够积累更多的音乐作品,加深对音乐本身的感悟与理解。
  [参考文献]
  [1]陈 鹃.新课程欣赏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范永乐(1989—),女 ,江苏扬州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6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