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物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加龙 刘茂军

  【摘要】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其实高中物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稳步提高。
  【关键词】高中物理  思维能力  培养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189-01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小组合作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稳步提高。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是一门系统性和抽象性非常强的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高中学生的心智发育已基本成熟,从简单的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已经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事实上不是物理难学,关键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在考虑实际问题时思维结果偏离了实际轨道,导致物理总是学不好。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守旧呆板,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推动素质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在物理教学中,一部分老师总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老师的思路和解题技巧就万无一失,忽视了对学生如实验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因此,老师们一定要改变观念,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物理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2.课堂教学不切实际,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物理学是自然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定理”等都是科学家从生活实践中得出的伟大结论,90年代以前人们称东西时普遍用的杆秤、自来水压式取水等生活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目前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过分注重教材内容,没有灵活应用现成教材 ——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来解释书本上的内容。作为新时代的物理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他们熟悉的生活元素引入课题,鼓励他们进行自行设计自主实验,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提高物理学习能力。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1.通过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的教学中,老师只给出命题,其他步骤如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设计、实验器材准备、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评价等都由学生们自主完成的,极大地考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过程。在学习《曲线运动》的时候,为了更加直观的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不在同一方向时物体所做的运动,老师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平抛运动”实验。实验前,同学们仔细钻研实验原理结合课本上的知识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经过精心策划实验步骤和认真准备实验器材后,独立自主地完成了实验。观看完同学们的实验后,老师就实验的方案和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点评,然后演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平抛运动实验,通过跟老师的实验对比,同学们更加深了对物体曲线运动知识的理解。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养成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已经非常强,所以老师要适时转换角色,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行学习主动思考。在小组学习的教学中,老师制定出学习大纲、划定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共同学习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小组的一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积极发表意见,然后共同去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具有极大的思考余地、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有利于他们解决实际物理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通过小组学习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养成了主动思考、学习的习惯,对物理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结语
  高中物理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学科,思维能力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发明创造活动息息相关,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老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學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人生道路走得更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桂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76-77.
  [2]张海连.通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9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