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要素,落实语用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强化语用意识。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结构”为语用实践勾画了更有梯度的知识图谱,架构了更为清晰的能力训练框架。文章立足统编教材,结合课程目标、语文要素等方面探索语用训练的路径,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本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挖掘文本语言的秘妙、关注语言现象提供帮助,为探索阅读实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参考,为教师创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过程性支持。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要素 语用 阅读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普及教育就得先普及语言文字。”陶行知的语言文字思想观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语文課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课程基本性质遥相呼应。当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双线组元结构”的开创性编排为语用实践勾画了更有梯度的知识图谱,架构了更为清晰的能力训练框架。
一、明确课程目标,强化语用训练意识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应聚焦语用训练,打造语用型课堂,着力构建夯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立足文本,关注语言现象,强化语用训练,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学生的言语技能在阅读实践中得到提升。语文教材选取的教学例文涵盖经典诗词、名家名篇,都是语言学习的典范,蕴含无穷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敏锐地挖掘教材中语言学习的范例,强化语用训练意识,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教师要明确“语用”教学要有所为,加强汉字学知识教学,根植汉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不断丰富语言积累,以教材中的典范语言为学习基础,构建起从“语用”学习到“语用”实践为主体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言语技能得到提升和运用。
二、统整语文要素,找准语用训练落脚点
部编教材按照“双线组元”的结构特点编排,既凸显宽泛的人文主题,又围绕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教师要挖掘出切合的训练要素,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整合这些训练要素。叶圣陶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要落实语文要素,学习运用语言,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教学设计体现学与用的结合,兼顾听、说、读、写四种本领的训练。教材中一些精当的词语、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述都是“语用”训练的落脚点,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根据统编教材的能力训练梯度、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从字、词、句、段、篇和语、修、逻、文等方面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这一课,作者吴冠中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铺展开父亲为“我”买枇杷、带“我”住旅馆、带“我”逛庙会、背“我”去上学、给“我”缴学费、送“我”考师范、为“我”补棉被七个场景。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课题“父爱之舟”的“舟”字入手,“舟”字是本课的行文线索,七个场景中哪些场景描写与小舟有关联?取舍出本课教学聚焦的场景,再引导学生借助“抓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学习方法体会场景、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在“体会父亲肯换房子,我不肯换房子的反差”“父亲会如何与茶房商讨价钱”“望着父亲弯腰低头的背影,你有什么话想对父亲说”等细节与场景的品读感悟中,吴冠中笔下的小舟承载的沉甸甸的父爱呼之欲出,成为整堂课的情感线索。语文要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得到落实,语用训练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实践,学生言语得以构建,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可见,文本不同、语文要素各异,语用训练当有所侧重,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精准取舍教学内容,深挖文本内涵,品析字里行间的情感,在理解和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迁移和运用,做到内化于心,习得方法。
三、挖掘文本奥妙,丰富语用训练形式
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文本中作家的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为规范学生用语提供了鲜活的范例。教学时,教师要站在课程的高度,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语言的奥妙处,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并以语言的学习和训练为桥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得法”,真正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王戎不取道旁李》时,笔者关注到文言文中古今义差别的语言现象,“诸儿竞走取之”中“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跑”,而在现代文中意思却是“步行”,古今义反差大。如果不进行讲解,学生定会把“走”理解为“走路、步行”,背离了原意。教学中,笔者结合语境中的“竞”来理解,“竞”含有比赛、互相争胜的意思,让学生明确如果是走路的话则不易取胜,再拓展“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让学生选择“走”字的释义,学生根据语境中的“奔、马”很快就能判断出这两个成语中“走”的意思都是“跑”。学生在真实的语境思维训练中,建立起对文言文古今义差别的认知,为学习文言文拓宽了思路,增添了乐趣。
四、强化学用结合,凸显语用训练实效
语用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情境中的语言现象。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要联系生活去教,读写听说演应综合训练。”因此,教师在语用教学中,应强化学用结合,还原真实的语言需要,关注语言现象,凸显语用训练的实效性。统编教材关注语用教学,新设“字词句运用、词句段运用、初试身手”等栏目,强化学用结合,教给学生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要整合单元各板块的教学,明确“字词句运用、词句段运用、初试身手”等栏目在单元组中的编排功用。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松鼠》一课时,笔者立足单元整体,将“初试身手”中“把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性文章”这一练笔实践前置到精读课文《松鼠》一课的教学中。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学习、感受文艺性说明文《松鼠》的语言特点,小结出说明文以“写明白了为好”,再回顾散文《白鹭》一文的片段描写,比较语言,引导学生感知说明文表达准确、指向特点的写作语言。在比较模仿中,学生由感悟之“知”向实践之“行”转化,巧妙迁移,习得写作方法,拓宽了语用训练的路径,凸显了语用训练的实效。
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语言文字运用”六字上,抓住了“语用”,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当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已经全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应深入理解、把握教材,立足文本,围绕语文要素,重视语言文字积累运用,重视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聚焦语用,创设语用训练真实情境,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言语生长。
参考文献
[1]李银英.清清楚楚明“要素” 扎扎实实教“语用”[ J].成才之路,2020(16):50-51.
[2]李泽民.紧扣语文要素 培养语用能力——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为例[ J].辽宁教育,2020(09):16-19.
[3]曹春兰.立足语文要素落实语用训练[ J].语文天地,2020(09):1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14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