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用”点 教好说明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说明类文章特别注意推敲词语,讲究词句的精当和贴切,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语用”点,对教材进行透彻解读,充分挖掘语用训练点,教好说明性的文章。
关键词:语用 说明文 言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153-02
说明文是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章体裁,有着鲜明的表达特质。作为教材中的一种重要文体,说明文是学生言语表达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重要范本。说明类文章特别注意推敲词语,讲究词句的精当和贴切,语言具有准确性、严密性等特点。较之叙述类、抒情类文章,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更需要用心体察。本着“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理念,说明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对文章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体悟,在感知文章信息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表达规律。[1]
就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缺少了针对语言的品味与欣赏,将关注点过度地聚焦于说明方法以及说明内容方面,由此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学习兴趣,收效甚微。当越来越多的课堂,语文教学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时,在语文教材中独占一隅之地的说明文教学该如何落实语用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平日教学的收获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1 推敲言语的准确形象
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称为说明文,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简明、准确、缜密是说明文的特点,正因此成为训练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准确描述事物的好素材。
1.1 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如何让学生感悟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缜密,比较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课堂上组织学生沉下心来,比较著读,在细细的比较品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就品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准。
比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生命与水》一课中,针对“血液中有大约90%的水,肌肉中水占70%左右,即使是骨骼也有20%以上的水。”中的“大约”、“左右”的教学,我采用“删掉”、“增加”这个词语,让学生比较着朗读体会。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教学小技巧,目的是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反思,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一些词语在言语内容上传递出的意义,产生了怎样特殊的表达效果。于是,当老师再请学生发散思维,找找文中类似的词语时,学生就容易了许多。
1.2 归整,关注表达方式
把同一结构或相关内容进行归类,既能省时高效,又能逐步使语言储备结构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奇异的激光》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默读,并圈画出表示语言准确的词语,最后引领孩子把表示同一方面的语言进行归整。
师: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摘录,教师边巡视,边适时干预、引导。学生全班交流时,先交流“文中的例子”,再归纳出属于“语言准确”的哪一方面,合作梳理表格内容。
师:除了以上几方面,你还有什么发现?试着填一填。
学生交流:依据与论断、限制与形容。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评价中小结,可以从一般与特殊、精确与模糊、全部与部分等角度去领会语言的准确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关注了内容,更关注了表达的方法。学生找一句话,辐射到同一类语言运用现象,从而真正把握这一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学会了,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达到学一篇辐射到学一类的效果。总之,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就关注了文章言语的精确性,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关注了文本的表达方式。通过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又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二者互相促进,从而实现了理解与训练的有机结合。
2 品味言语的生活味
学习一篇课文,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虽然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但是从学习语文的角度讲,仅仅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关注言语表达形式,领悟表达方法。
2.2 熟悉的意象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这一课时,文本第一自然段中写到:“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为了说明鲸很大,作者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这么教:学生找到了这两句话,先读一读,再介绍这两句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最后说说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但实际上,我们还可以再往前走一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选其他动物与鲸比较,偏偏选大象呢?学生结合课外知识思考后发现,大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作者选择大家都熟悉的意象,可以激活生活经验,使之与文本发生碰撞,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想象出鲸的大。这又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点。
2.2 生活的场景
同样,作者为了表达鲸的嘴很大,文章这样写到——“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四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周围是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对此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当作者用“四个人围着桌子在它的嘴里看书”时,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想象出它的范围,但至此还仅仅是文本内容的理解。因为学生前面感悟了“作者选择熟悉的意象”这一写法,有了铺垫,再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思批注,进而感悟到作者通过“假设生活场景”这一写法,把握语言选择的生活味就水到渠成了。
3 搭建言语的实践舞台
“语用教学是一个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全语用’”。[2]的确,在当前语文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跳出讲读课文模式,让学生从“教会”变成“学会”,课堂上需要组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才会走得更为坚实。
3.1 转变角色自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样解释“复述”一词:“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复述课文,是一种基于文本的个性表达。复述课文,不但能促进学生将课文言语内化,还是学生听、读、思、记等能力的训练过程。
倘若我们在每个课时的设计中安排一定的时间,以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的形式,组织学生口头上先说说,势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以说好做铺垫,写才能更有条理、严谨。学生边听他人的复述,边思考整理自己的复述语言,在说的基础上,再动笔写一写,每个学生写出来的材料质量也会较高。这样的课堂紧紧围绕“学习活动”这一主线,展开“感知——深化——运用”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达成学习目标。从内化吸收,到重组利用,最后是外化表达。
3.2 设计表格区分
设计列表填空的方式来把握说明文,既可梳理课文内容,又显示了语言的条理性,便于学生理解。在执教《奇异的激光》时,笔者设计了如下表格,训练学生说明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通过表格填空练习,大部分学生能快速记住激光的不同特点和用途,从而有条理性地进行言语表达。
总之,说明文教学要立足“语用”这个点,透彻解读文本,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从课文中寻找训练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最佳点,教好说明性的文章。
参考文献:
[1] 谢慧云.说明文“三性”中的“语用”风景[J].福建教育, 2016(49):44-46.
[2] 刘仁增.语用[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38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