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导学”方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集思想教育、科学实践、自我优化于一体的德育课程,是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媒介。该课程以活动为载体,将教学内容与展开活动融为一体,注重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教师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有效去学,突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实践认为,活动导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生活实例活动导学方式;创设情境活动导学方式;角色扮演活动导学方式;主体感悟活动导学方式。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导学;教学模式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集思想教育、科学实践、自我优化于一体的德育课程,是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媒介。许多学校和教师致力于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以焕发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课堂教学仍存在较多不足,值得我们思考。
  初中学生在性格上表现为乐观好动、表现欲强,在认识能力上较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教育方式,但部分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导致课堂呆板、缺少活力,学生参与度不够,缺乏积极主动探究或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这样的教学状态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鉴于此,笔者致力并倡导“活动式”导学课堂模式。通过“目标导向”“活动导学”“评估导结”三大环节拓宽教学的容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中“活动导学”是“活动式导学”课堂模式的中心环节,以活动为载体,将教学内容与展开活动融为一体,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有效去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和引导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合作和探究中,更好、更有方向地学习,带领学生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觉悟。
  道德与法治课“活动式导学”课堂模式中“活动导学”方式的运用,是通过实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导学”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成效和质量。道德与法治“活动导学”的方式有很多:故事续写、合作交流、观点辨别、判断正误、采访调查、角色扮演等。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主要的活动导学方式。
  一、生活实例活动导学方式
  统观道德与法治教材,贴近生活、实践性强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少教材内容都是取自现实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如果我们平时能注重从报刊、杂志上或者从近期热播的电影、电视和综艺节目中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素材,例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今日说法》《感动中国》《焦点访谈》《新聞联播》等教育节目,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叫我第一名》等,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生活热点和教育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课堂,用生活实例进行现场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大大提高活动导学过程的有效性。
  此外,学生从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性材料是生动、直观的,常常可以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例子,其说服力远远比教师照本宣科、单纯的理论论证要好得多,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走进生活,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授《竞争的力量》一课时,笔者以图片、新闻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2019年华为企业凭借着过硬的科技实力参与国际的竞争,以及我国对华为企业的大力支持,让学生在新闻热点中感受竞争与合作的无处不在,并通过小组探究,自主感悟出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的方式,达到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活动导学方式
  创设情境导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能引起学生情绪、认知发生变化的社会现象和活动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达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动力,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建立其对该知识所反映的事情的表层现象与内在本质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其一般实施过程为:一是教师的引导活动,即创设情境与问题——激发思考与讨论——点评与总结;二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即投入角色——分析利弊——情感升华——感悟道理。
  例如,在七年级第三单元《我和父母》中,上课前笔者让学生把一些在成长中与父母一起拍下来的照片收集成册,在课堂上,笔者把学生带来的与父母共处的照片呈现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父母带给自己的一切。当学生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照片,听着同伴们讲述一个个感人的亲情故事,便深刻地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与无私。笔者再配以一首歌曲《母亲》,把亲情体验推向了高潮,使学生对母爱、对亲情有了刻骨铭心的感受。很多学生听着感人的故事,回想起父母带给自己的一切,不禁落下泪水。这也是情境活动导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典型运用,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关键。
  三、角色扮演活动导学方式
  许多育人道理虽然通俗易懂、具体明了,但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学生未必愿意听取长辈的人生道理,甚至将此视为一种“唠叨”,若能把这些生活情节,结合教材不同内容特征,辅之以表演等形式,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更浓厚,教育教学自然也就更容易见成效。学生在观察和参与角色扮演案例中,能自主领悟故事中的哲学道理,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增强道德实践自觉性,达到小故事大道理的效果。
  角色扮演活动导学的操作程序可以从4个方式进行。1.活动准备。教师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主题,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剧本、设计场景、选定扮演者、小品排练等。2.学生观察。学生在观看小品表演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观察。3.讨论探究,学生围绕小品扮演和思考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4.点评提升。对表演中反映出来的认知、情感和态度进行提升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譬如,在教授《交往讲艺术》时,笔者把住宿生在宿舍因彼此的矛盾与误会而导致朋友关系破裂的生活话题作为素材,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让学生在小品表演和评析中明白盲目的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文明交往需要讲艺术的道理自然就显而易懂了。
  四、主体感悟活动导学方式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是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使活动式导学主体化的重要方式。适应新学校、融入新机体、展现新自我,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在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适应中学新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新环境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书信的方式写下来,并与同学分享。在感悟《淡定走过青春期》时,也可以让学生以“感悟成长,拥抱青春”为主题写一篇短文,以表达学生对进入青春期后的感想。学生的主题感悟比起教师的介绍与讲解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共鸣。
  魏书生老师曾说过:“解决一个问题至少有100种途径。”“活动导学”方式的运用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只要每位思想品德教师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走进学生的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知识教学与品质培养于活动中,就能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以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8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