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互联网+教育”推动着高校教育教学的变革,信息化手段在教育中广泛使用。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教育特点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开展基于资源库建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化学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思考探索,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信息化重构课程框架,建设课程资源;统筹线上线下教学,重构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依托教学云平台,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改革教学模式;运用积分制,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构建评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化学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改革;大数据分析;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0)02-0106-06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兴起,改变了高校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明确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数字化课程,或者说让课程数字化,是近年来我国课程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过去 20 年里,在线教育在中学后的教育阶段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种在线教育平台或工具不断涌现,如中国大学 MOOC、网易云课堂、CCtalk 等。《2018 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预计 2020 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 2.96 亿,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化学基础”课程是化学化工类、能源材料类、检验检测类、制药类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每年的教学涉及笔者所在学校11个专业近1 000名学生,当前,在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4个问题:(1)虽然该课程有基础教研室教师承担主体教学任务,但由于涉及专业和学生较多,导致师资队伍紧张,同时,专业的差异性带来的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给教学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难度;(2)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职生源包含了普通高中生、中职学生和社会扩招人员等多种类型,学校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社会培训的任务,不同类型的生源基础和教学现状给该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3)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往往是大班教学,班级人数多使教师无法兼顾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需求,对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控不够;(4)考核评价要兼顾过程与结果,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积极从课程框架构建、教学理念更新、课程内容定位、教学平台搭建和服务专业教学等方面,就教学改革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索,运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主开发的教学云平台在不同专业和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1   统筹协作,重构课程框架,建设课程资源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著名的“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 Project OCW项目)揭开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序幕,成为世界信息化教学的开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颁布以来,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带动了教学模式变革,形成了教育资源形态的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需求的满足。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级学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如火如荼开展录播、直播等各种方式的线上教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慕课建设、运行方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笔者与“化学基础”课程团队成员一起,与信息技术人员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流程见图1。
  首先,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要求,通过充分的学情分析确保“化学基础”课程资源能适用于不同使用者的专业特点、生源类别和知识需求。通过开展新生学习基础调研进行教学对象和教学学情分析,研究不同专业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需求分析,常州工程职業技术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为资源库后续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以“化学基础”教研室为教学团队框架,吸收了部分专业教师组建资源建设团队,以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和企业数媒工程师为主形成制作技术团队,聘请了一支学生志愿者团队用于资源的学习体验测试。通过教研活动、研讨会等不断统一思想,划分责任、明确目标,推进建设进度。
  第三,“化学基础”课程按模块进行课程体系架构。将化学元素基础知识、化学平衡、化学基本单元操作设置为必修模块,将基础物理化学、四大化学反应等内容设置为选学模块。通过“学习单元—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框架,确保资源覆盖全课程,保障课程教学目标达成。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与技术人员一起选择合适的媒体手段,以生成性、交互性和适应性学习资源为目标,形成专业内容与技术优势的完美结合,同时,实现教师技术能力的培训和提升。
  第四,通过不断打磨,使资源库中各知识点与课程资源一一对应,对于重点、难点内容配以动画、微课、视频等手段进行讲解,同时,制作了一定量具有高度交互性、沉浸感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同步改革教材结构,将所有动画、视频、微课、图片资源与教材知识点相匹配并引入教材,实现数字化改造,并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申报建设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经过一年的努力,团队建成的化学基础资源库含各类资源381个、各类试题1 000题及一本富媒体电子教材,实现了该课程的信息化重构,同时,立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并开课2期,在线学生达1 500余人。
  2   团队合力,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课程资源库建成和开放共享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开展的根本,它可以更好地夯实教学基础,服务教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专业基础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从小就浸泡在互联网环境下的“00”后学生对网络短视频有着很高的接受度,而线上教育具有多渠道的服务途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强大的在线学习平台,更加契合现代学生的受教育诉求。因此,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采用在线视频播放、在线直播、即时交流等教学,可以运用“大数据”进行学习数据统计,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这些教学形式的运用成为专业基础课教师不足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但直接利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弱化了课堂功能,特别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互动、进程控制、学生答疑、师生间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仅仅把课程资源搬上网络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堂教学设计中来,统筹考虑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衔接。在线上,教师根据网络媒体的特点,结合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设计进行架构,通过课前任务发布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学习,同步构建在线题库用于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在线下,通过对线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合理的编辑与筛选,采用展示墙、头脑风暴等课堂互动交流形式,开展难点和重点讲解、小组研讨、作品展示等,与线上教学形成互补。图2是“化学基础”课程中“物质的分类与组成”教学单元的一次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设计。
  3   数据分析,改革教学组织,诊改教学质量
  与传统教学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将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重构整合,调整教学内容的序列,明确每次线上教学活动的知识容量、难度、进度、组织形式,通过平台采集学生学习轨迹,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首先离不开学习环境支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主研发多端集成与共享、互联互通智能化校园云平台,借助多样的信息化手段,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中构建类型丰富的点对点或面对面教学活动,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数据的实时化采集。课堂教学资料的数字化上传、下载,课堂教学的精准化诊改,让传统课堂变得智能、可控、可诊断,使得课堂教学状态从“灰箱”变为了“白箱”,无差别、无障碍、无隔阂地实现了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云课堂拥有的“线下+线上”教学方式,拓展了传统课堂的时空,为教师课内外育人、一对一辅导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凸显特色、彰显个性的卓越人才培养。云平臺在教学中的全面运用实现了教学过程由人工到信息化的智能升级。各项工作运行于数字化环境之中,通过服务器24 h监控记录教学轨迹,各个个体、各个环节信息实现了实时采集存储,实时状态展现,实现即时监测、分析和预警。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云平台实时调阅教学状态,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进行诊断反馈,从而帮助教师形成提升教学效果的智能决策与管理,督促学生学习态度转变和效能提升。
  “化学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教学设计见图3。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完成课程单元预设计,选择合适资源组建课前线上学习任务,利用云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并推送到学生端(手机或电脑),并同步发布自主学习对应课前测试。学生在接到课前任务通知单后,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平台学习资源,利用线上实现基础知识的翻转。同时,学生在平台同步完成课前测试,对有疑问的内容通过QQ群、微信群或课堂论坛等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平台在课前抓取学生学习和测试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课前学习报告单,并自动推送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实时调整完善课中教学设计。 课中:更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在线下可以更多地采用研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设计展示墙、小组研讨、汇报等教学互动。教师对课前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本课的重点、难点加以详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线上可以开通直播室,设计如讨论区、展示墙、麦克风等师生互动,还可以通过录播、微课形式将专题性内容或拓展性内容共享在平台上,供学生随时调阅学习。课后:学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或测试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完成拓展任务实现知识的延伸。当然,课中教学也可以通过直播等方式进行,通过讨论区、展示墙和麦克风等功能开展师生互动,以录播、微课形式将专题性内容或拓展性内容共享在平台上,供学生随时调阅学习。 教师综合平台反馈学习行为数据、直播课堂学习情况以及批改作业判断学生掌握情况。对于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因特殊情况未参与学习或有个别问题的学生,在及时重点关注的同时可以督促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采取点播资源、回放直播课等方式进行自学。同步平台将实时完成课堂教学调研报告和学生学习调研报告,并推送给教师作为下一次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形成课程教学诊改闭环。
  4   注重过程,多元评价结合,完善考核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化学基础”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评价体系构建应体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要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注重学习者技能与能力提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应用的模式贯穿于学生培养过程,借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C),以学生为主体,即学生“学”是核心,学生“学到什么”是关键;教师为主导,教师的“教”是“引导”,教师“教了什么”是过程。根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流程,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评价的全覆盖。总结性评价以结果为导向,通过综合项目训练、期末笔试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效。
  在课前,其评价指标针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设置。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课前资源在线学习,进行课前测试,其学习效果将决定后续课中阶段的学习质量。因此,评价指标分为“资源学习情况”“练习完成质量”“学习讨论参与度”3个方面,并根据完成情况进行积分奖励。在课中,其评价指标针对学生课堂表现、任务参与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和课堂测试结果进行设置。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情况进行重点、难点讲解,通过展示墙、抢答、现场答题等环节开展教学互动,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积分奖励。其后,通过独立或分组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中任务,在“动手做”中内化课前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性探索能力,因此,通过“任务参与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小组中的贡献获取考核分。当然课中也可以设置一些当堂测试环节作为学生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考核评价指标。在课后,其评价指标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拓展内容学习和学习交流与反思为主进行设置。教师对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本次课教学内容布置拓展任务深化知识应用,进行实验性探索,拓展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教学反思梳理知识点,进一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全过程采用加分制原则,学生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积分情况和排名情况,对于积分过低和排名靠后的学生实施分级预警,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的全员监控。   总结性评价指标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综合性实训任务,在完成所有技能点训练任务后,“化学基础”课程设置一个技能综合项目“某医药原料原盐的提纯及检测”,将实训方案设计、项目准备单、技能操作规范、测试结果和操作中的职业素养作为考核指标。二为期末考试,在设置好知识点和难度要求后,由题库随机组卷形成期末考核试卷,评价指标即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考核评价体系必须秉持持续改善原则,即评价指标体系本身需要持续改善,评价指标随着时间推移和平台功能的完善逐步改进。
  5    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在专业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更加契合高职教育的现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从开始逐渐走向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笔者希望通过对“化学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改革的探索,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沈继伟.基于“互联网+教育”O2O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7(16)23:161-162.
  [2] 许江波,余洋林,包含,等.“互联网 +”背景下线上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改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36):79-80.
  [3] 杨姗姗,龙秋菊.基于在线直播课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32):135-140.
  [4] 张新艳,周炳海,陆志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评价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19(4):54-56.
  [5] 江天仿.基于CDIO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河北职业教育,2020(2):97-101.
  [6] 胡琦兰.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金课”建设策略分析[J].教育实践,2019(11):102-103.
  [7] 成亚玲,陈敏,胡汉辉.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学习教学活动设计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7(11):54-58.
  [8] 杨应崧,袁洪志,何锡涛.回顾与期望:奏响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三重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54-58.
  [9] 王洪兰.高职院校《ASP. NET程序设计》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239-241.
  责任编辑    张志钊
  Design and Practice of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Specialty on “ Fundamentals of Chemistry”
  YANG Xiaolin,YANG Yi,QIN Haifang
  (Teaching Department,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Internet plus education”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he means of information are widely used in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reform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base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the chemistry foundation cours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for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By taking learners as the center,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framework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building curriculum resources;coordinating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reconstructing and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optimizing teaching design;relying on the teaching cloud platform,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big data analysis,reforming teaching mode;using the integration system,taking into account knowledge and skills,process and results,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promo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etter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Internet plus occup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 chemistry basic course;online and offline;reform in education;big data analysis;evaluation system
  收稿日期:2020-03-02
  基金項目: 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化学基础’                               为例”(2019JSJG465);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2020年信息化教学研究重点课题                                    “‘化学基础’课程整体资源开发及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2018LXA0083)
  作者简介: 杨小林,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0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