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不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都能看到信息技术的影子,并且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更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关注的教育界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乔布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计算机几乎改变了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的令人吃惊。”当然,这种影响随着教育部正式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变得愈发明显,这就要求学校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种态度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促进教学效率不断提高,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信息技术的加持;第二,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事业必须与时俱进;第三,就是“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工作任务促使信息技术加快进入各学科课堂的步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然而,当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他們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是融合了,还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奢华与时髦来吸引学生,这都在理解上偏离了我们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其次,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觉得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张嘴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且省时又省力;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甚至有抵触情绪,根本不愿使用,且美其名曰:“我们老了,跟不上时代了,信息技术教学那是年轻人的事了”。最后,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操作技能不足,不能和谐流畅地操作教学软件。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1.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坚实支撑
实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促进共建优质教育资源。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衔接。特别是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与使用良性互动。为此,要抓紧建设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充分利用大型电信企业提供的计算与存储服务,形成面向师生、面向社会的资源服务云模式。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和实验系统、虚拟实验室等,促进智能化的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通过“区域结对、学校结群、教师合作”的方式,形成优质资源的有效共建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学校资源设备的不足成为阻碍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客观因素,资源不充分,让开展信息化教学变得困难,政府与教育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源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学校应积极开发和使用教学软件,提高设备应用效率,共建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深化课程改革,改善教材内容。教材是教學活动的基础和宗旨,在保障资源设备和教师应用技能提升的同时,教材也应该有相应的改善,提高教材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的匹配性,这样才能做到相辅相成,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
目前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活动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教师被动参与,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应付和抵触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热情和效果。相比之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知识技能到实践应用能力的转化。与此同时,教师之间、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的分享交流,能够帮助教师克服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将教师个人实践和群体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可行方式。
三、总结
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之一,这也是目前国家关注的焦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这个目标的实现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革新传统学习理念,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对构筑面向未来的学习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極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34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