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讨论式教学法在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讨论式教学法是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常用的方式有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教学。得力的保障措施是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讨论式教学的基础。
  关键词 广告学专业 教学方法 讨论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讨论式教学法是与讲授式教学法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发表见解,获取真知和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级、各类课堂教学之中,本文就其在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作出探讨。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价值
  
  1、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有利于提高广告学专业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是实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快乐的探究式教学,它是在单向直线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发展起来的,改变了传统教师授课的单向性传播。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师生之问、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促使了知识的双向传播与吸收。师生关系完全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与交流的关系。其次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按照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思想,学生应该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讨论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学生从教师的“满堂灌”中解脱出来,变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在需要中寻求真知。最后是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开发课堂教学资源。讨论开始前,师生为开展讨论,需要事先作大量的准备;讨论过程中,各种见解、知识互相撞击、交融,能够实现信息的多信道沟通,从而延长了教学过程和拓宽了教学空间,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2、促使学生养成职业工作习惯,有利于提高广告学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首先是强化了广告专业思维方式。“头脑风暴法”是广告人惯用的思维方式之一,而“头脑风暴法”就是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把科学讨论的方式加以改造和完善后发明的。这种方式的特点是需要集体性创作,通常是通过“动脑会议”,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信息催化、思维共振,利用思考的连锁反应,互相启发和补充,从而达到激发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目的。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养成集思广益的技能,从而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是训练了模拟提案能力。广告提案是广告人借助视听媒介进行口头表述,向广告主传达广告策划讯息并进行劝服的一种方式。提案者需要高超的应变能力、控制能力和劝服能力。讨论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也磨练了学生准确表达和形象表现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法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进行灵活的思考、清楚的表述、有力的论辩,有利于学生提案能力的提高。最后是有助于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现代广告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广告活动离不开团队的合作。讨论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对话为手段,以“合作学习”为具体形式,强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讨论课题需要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促使学生发展综合素质,有利于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养成。讨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探讨寻究,议论得失。在英语中,对应的discussion则有讨论、商议,辨论;论述,详述;津津有味地吃(或喝)等多重意思。一场成功的讨论,无疑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其次是创新思维的训练,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需要以创新的视野、立场来关照相关讨论内容,以创新的表述、观点来强化其所要讨论的内容。它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拓展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时间,使学习活动充满快乐,富有创造性。最后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典型的讨论式教学方式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Casa Meth6ds of Teaching)是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法律教授Lang dell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1908年,哈佛商学院成立,首任院长E.Gay在就职演说中提到,商学院的教授应该采用一种与法学院的案例教学相类似的方法,重点在课堂讨论,并用讲座和方案陈述为补充。在此鼓舞下,1910年,Copeland博士最先使用讨论法进行工商管理教学,并于1921年在律师出身的新任院长Donham的推动下出版了第一本市场学案例教材。之后,案例教学法便被广泛运用于法学、医学、商业、企业管理等教学领域。1980年代,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1984年“世界案例教学法应用与研究学会”(WACRA)成立,案例教学法已经受到大学里包括法律、企业管理、医学、临床心理学、公共行政、社会工作、师资培育、建筑、政治、新闻等专业领域及中小学教学所广泛采用,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新型教育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其含义有多种表述。“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它与案例为本课程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眷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广告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既不是举例说明,也不是案例复述,更不是实践教学,它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收集和加工典型营销传播现象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再现真实的营销传播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做出判断和决策,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进一步学习理解原理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即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
  
  2、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seminar teaching)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法,它“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路径。一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

参与者(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习进’的教育目的”。其实,研讨式教学法是研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的优化组合,是一种古老而又新兴的教学法。它最初产生于19世纪初期的柏林大学,具有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双重功能,因此基于研究的需要,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它必然要求更多地以讨论的方式来进行。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已被运用于法学、历史学、文学、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上世纪90年代,研讨式教学法在国内被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郭汉民教授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提出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自1997年至今,经历十多年教学实践的反复检验,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并不仅仅是将“讨论法”和“研究法!这两种方法简单相加,而是在吸收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将“讨论法”和“研究法”有机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指导选题;第二步,独立探索;第三步,小组交流;第四步,大班讲评;第五步,总结提高。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逐步递进,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准备,后一步是前一步的自然延伸。可见,研讨式教学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手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它将指导学生研究与讨论交流置于中心环节,将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讨论交流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与学生研讨互动、双向交流的授课方式,切实保障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3、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提出的,它最早在医学教育中使用。但由于它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引导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此很快就在教育学、工程学、建筑学、工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自然科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教学领域中广泛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围绕着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的、实践性(指:学生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的学习,它包括两个基本过程,即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基于问题的学习与以问题为线索组织教学的问题化教学法不同,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起点和中心是一个真实情境中的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生活中会遇到,或与学生的经验、兴趣相关的问题,是一个已知信息不明确,或者解决途径和解决方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让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而问题化教学法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或项目、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学习小组、问题解决的程序、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实现PBL的5个关键要素,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4 项目教学。项目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并由其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设计教学法。1918年,美国改革教育学派的学者基尔帕里特在一篇同名论文《项目教学法》中最早提出。后经由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共同推创、发展为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0世纪70年代开始,项目教学作为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法,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主流,是德国“双元制”发展的最高阶段。2001年4月,查德曾来中国北京讲授“项目教学法”。目前,项目教学已被欧洲、南美、大洋洲、亚洲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所采用。项目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项目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以项目为中心,制作一个具有社会应用价值的产品(作品或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自我组织自主学习的团队;在一个社会性的完整的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具有小组合作的自主性,项目实施的整体性,项目实践的社会性,项目完成的产品化等特点。项目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教师提出项目框架一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不同具体任务一搜索信息,加工、提炼素材一形成框架、探究问题一交流、展示、评价、分享。。项目的选择、项目过程的实施、具体成果的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是搞好项目教学的关键。“给你55分钟,你可以造一座桥吗?”这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在“德国及欧美国家素质教育报告演示会”上介绍“项目教学法”的一个实例。首先由学生或教师在现实中选取一个“造一座桥”的项目,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并写出各自的计划书;接着正式实施项目――利用一种被称为“造就一代工程师伟业”的“慧鱼”模型拼装桥梁;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设计思想和构造机理;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法的实现
  
  1、具体明确讨论目的。讨论式教学法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追求的是主体性、探索性、信息加工的自主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交互性和相互启发性。其目的是要所有的参与者都表述清楚,论辩有力,并对观点间的差异或新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且还要求每个人的发言,对个人而言都是真实和清晰有力的表达,并不是外界的要求所迫。因此。广告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它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民主教学为己任。讨论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达成学生在智力、情感、社会某一方面的进步,而不仅仅是获得答案。
  
  2、精心设计讨论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探究的欲望。因此,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议题是成功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保证。论式教学法的本质是通过共同的讨论与探究,来确定那些不可预测的问题。所以不要选择那些既成事实或毫无争议的问题、设计那些无病呻吟的假问题,应该鼓励、提倡设计真问题,选择那些学生在以往的阅读中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同时,又要坚持讨论的问题主要源于学生,选择那些能抓住学生的热门话题、专门话题、焦点话题。确定的话题应能体现专业教育的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并有相应的材料做支撑。
  
  3、选择合适的讨论形式。为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又能积极引导学生并对各类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讨论形式的选取上要不拘一格,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讨论问题的具体情况,确立适宜的讨论形式。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从组织形式上看,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从内容设计上看,有泛谈式讨论、泛谈式讨论、交锋式讨论;从发言形式上看,有小组内部的个人发言、全班范围内的代表发言。由于讨论课较之讲授课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所选取的讨论形式引发的未知情况要有相当的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
  
  4、注重讨论过程的调控。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势必要对讨论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不断变化讨论的节奏,驾驭讨论的进程。讨论中的这种调控,既包括对学生情绪的调控,也包括对进度的调控,还包括对问题的调控。为顺利实现这种调控,可以通过构建结构合理的讨论小组、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讨论常规、创设宽松和民主的学习环境,采取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等手段来进行。
  
  5、悉心传授讨论的方法。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讨论的问题和过程予以科学指导,还要教导学生掌握讨论的具体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的不同内容、不同目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讨论策略、使用不同的讨论模式、运用不同的讨论方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4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