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切入点 提高阅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亚琴
考纲明确指出:“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很显然,它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且,只读课本上的材料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一定的迁移能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只教会学生课本上的材料还不行,何况,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佳文美篇不计其数,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材料都拿来讲。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教方法尤为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终身受用的读写能力。从这一目的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和“点拨”上,让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教学生读书的方法,懂得“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授其精英”,“教是为了不教”。这都显示了给学生一块敲门砖的重要性。笛卡尔也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极富有代表性的观点,那就是:明天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还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呢?我认为阅读仍然是有章可循、有方法可依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寻找切入点,切中要害。力争做到找出一个问题就可以弄通全文,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具体方法如下:
一、从标题入手
好的标题能传内容之神,能确切地把文章的内容、精神传达出来。因此,从标题入手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之一。如《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从标题入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纪念一个加拿大人白求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能够从文中找到答案:因为白求恩“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第一段段中句);因为“白求恩同志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有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第二段段首句);因为“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三段段首句),所以我们要学习他。这样一来,文章的结构、议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就都彰显出来了。再如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我也从标题入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生活在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的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他会认为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从文中可以很快找到答案――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那么,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又以什么为最苦、什么为最乐呢?我们还要以先生的苦乐观为苦乐观么?这几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有的文章标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天上的街市》,学生看着这个标题就有很强烈的阅读兴趣:只知道我们人间有街市、夜市,难道天上还有街市?天上街市的物品跟人间的有什么不同?谁在逛天上的街市?至此,教师可以再深挖一步: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美丽的天上街市?这样,诗的主旨也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来了。标题的吸引力越大,越应该及时地提出思考的问题。
以标题为切入点分析课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写作中拟题和审题。
二、抓关键词句
这里的关键词句主要指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小说、散文中的文眼。在教《陋室铭》时,我找到这样一个切入点:“何陋之有?”为什么题为“陋室铭”,结尾却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经过反复诵读、老师稍加点拨,马上就能明白此句涵盖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因为“惟吾德馨”,它表现在不仅“环境雅”、“交往雅”,而且室主人的“情趣雅”,所以才说“不陋”。这样一来,全诗的诗眼“惟吾德馨”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学生不仅很快弄懂了全诗的结构和意思,而且学得轻松,全班学生基本上能当堂成诵。又如在教学《江南逢李龟年》时,我抓住末句“落花时节又逢君”,体会全诗意境:既是“又逢君”,本该高兴,但是在“落花时节”,就容易让人产生凄凉悲苦的心情,为什么老友相见会有凄凉悲苦的心情呢?由此一问,全诗的思想和主旨全出来了。
为了帮助学生体味散文的意境,我经常有意拈出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吟诵,这是大有裨益的。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为要求全文背诵的篇目,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盼望着,盼望着”一段,然后合上书本,结合标题想一想:作者为何连用两个“盼望着”,如此急切地盼春呢?学生都能回答因为春天美。那么,春天的什么美?哦,春草美、春花美、春风美、春雨美,注入了人的活力的迎春图更美。这样,由“盼望着,盼望着”入手讲解,文章的结构立意豁然开朗,作者的喜悦之情,赞美之意全出来了,学生能品味出该文的意境,也就能很快地背诵了。
小说一般较长,学生较难把握,特别是鲁迅的小说,对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也试着用寻找切入点这一方法,找关键词句,效果较好。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抓住这一句作文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提出如下问题:1、站着喝酒的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些什么人?(文中有交代可找出来)2、穿长衫的又是一些什么人?3、孔乙己为什么要做这个“唯一”的人?4、这个蝙蝠式的人物命运如何?5、反映了什么主题?由此,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命运乃至小说的内涵、主旨就都突显出来了,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印象也深刻。
三、从文章的构思方法入手
如果教师能通过不同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把握文章的构思,对指导学生阅读和提高写作能力大有好处,怎样找角度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示文章的表现方法。好的文章必有他运用得成功的表现方法,即我们所说的写作特色。如《故乡》一文,我的思考题是:“比较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闰土的变化,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比的方法,学生明白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社会的悲剧。抓住对比这一点,全篇文章就可以理解了。又如《范进中举》,思考题是:“对比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对范进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产生不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这样一对比,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就揭示出来了。
2、抓过渡句和过渡段。有些文章较长,看似难以把握,实则只要抓住过渡句和过渡段,就很好理解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全文共二十四段,内容较多,牵涉两个地点,我根据“从……到……”这一结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找出全文表现地点转移的段落。学生马上就可以找出第九段:告别百草园,要到三味书屋了,至此,文章的结构也明了了。继而我再设计一个问题:“我”对百草园是什么感情,对三味书屋又是什么感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情为什么会不同?由此揭示了什么主题?这样,只抓住一个过渡段,全文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学生也明白了过渡段原来是如此的重要,今后也要学着用了。
3、抓作者的行文思路。好的文章,行文思路非常清晰。如《事事关心》一文共12段,它不仅行文思路清晰明了,还有很明显的语言标志:先引用对联(第1、、2、3段),再解释上、下联,第5段“上联的意思是……”,第6段“下联的意思是……”,第7段“把上下联贯串起来看”,第8段开始“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上去”至第12段慢慢道来,很自然地引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写作能力所做的一点小小的尝试和总结,归结起来就是寻找切入点,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语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1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