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华平
[摘要]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李彬教授的专著《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通过借鉴国外军备控制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学习和汲取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军控的思想与精髓,提出新的理论体系――理性分析方法,并以此对当代军控实践中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该著作重视概念、术语的辨析与重新诠释,强调理论和分析手段的可操作性。简洁干练的文字表达,辅之以大量图表、公式、案例的使用,使本书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
[关键词]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李彬;述评;理性分析方法
[作者简介]刘华平,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E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202-04
军备控制(以下简称“军控”)是国际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与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很多热点问题有关。清华大学李彬教授的《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以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对军备控制动因的不同解释为主要线索,运用理性分析方法对军备控制发展的各个层面与侧面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将军备控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了解军备控制的一系列基本知识和可操作的方法。笔者读后受益匪浅,希望向对军控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并就本人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就一些存疑之处向李彬教授请教。
一、主要内容概述
《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共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第一、二章是本书的基础,提出并分析了主要概念、术语和基本理论。第一章“军备控制的概念及其方式”,系统地介绍、辨析了军备控制的相关概念、主要方式,明确了军备控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位置,以及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密切关系。第二章“国家安全及其理性分析方法”,首先就“国家安全”的有关概念做了解释与辨析,然后提出用偏好理论分析国家安全政策的理性分析方法,指出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理性主义,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第三至五章分别从博弈论、核威慑理论、一般攻防理论的角度对双边军备控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安全互动与军备控制”,从军备的物理效应和效能出发,论证了一个国家的军备发展如何影响本国与其他国家的安全策略。进而形成国家之间的安全互动关系。作者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式分析了双边或多边军备控制的成因,认为只要博弈结构不是“零和”,就存在着实现军备控制的可能性。第四章“核威慑理论与战略稳定性”,对核武器的作用进行了分层次的论述,用理性分析方法剖析了核威慑在慑止常规进攻和慑止核进攻方面的不同情形,对经典军备控制理论之――战略稳定性理论(危机稳定性与军备竞赛稳定性)在军备控制中的作用做了深入的分析。第五章“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介绍和分析了导弹与导弹防御的关系,并对一般攻防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第六、七章主要就单边军备控制的成因进行了阐述。第六章“军备与国家安全关系的进一步考虑”,提出武器作用的逆序现象,即一国的武器超出一定的数量,反而会降低其维护国家安全的效果,甚至损害国家安全。这种逆序现象来自于特定武器所具备的自杀伤效应。它的存在有利于国家采取单边军控行为。作者特别列举了外空武器存在明显的自杀伤效应。第七章“军备与经济”认为,资源限制是一国实行单边军备控制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第八、九章分别从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探讨了影响军备决策的因素。第八章“获益关切对军控决策的影响”认为,对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偏好决定国家之间合作或对抗的可能性:追求绝对获益更能导致国家之间走向合作(控制军备),而追求相对获益则容易导致“零和”博弈。现实主义者比较强调绝对获益,自由主义者则倾向于相对获益。第九章“军备决策的社会建构”,指出不同的人通过对不同物质载体的利益评估,对长、短期利益的取舍,以及在不同风险状况下对利益的比较,导致“偏好顺序的最后结果一定是特定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十、十一章主要就影响军控决策的多种安全观与军控决策中的不同参与者进行了分析。第十章“多层次的安全与军备控制”,对比分析了全球安全、国际安全、个人安全等各种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指出各种安全观在军备控制实践中的不同应用。第十一章“军备控制的多层次参与”,介绍了国内军控决策的不同参与者与国际上的多层次军控外交。最后从政策属性角度分析了军备控制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联性。
下面对该著特点进行一些具体分析。
二、理论创新与军控实践紧密结合
本书第二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方法――理性分析方法,其基础是理性主义,即“从(国际社会)无政府主义的基本假定出发,首先计算相关国家的实力,然后根据它们的实力推算它们相互的权力,根据相互的权力计算相关国家之间利益的分割原则”。作者将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两个流派――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统一在理性方法下面,在后续各章中,对军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第三章中用理性分析方法,运用博弈论对双边军备控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美苏1972的《反导条约》是美苏基于当时导弹防御的技术局限而达成的暂时而脆弱的平衡。如果任何一方在导弹防御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该平衡就很容易被破坏。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在该领域的技术领先打破了这种平衡,于是就退出《反导条约》。再如第七章第四节“出口管制”中,作者从理性主义出发,通过具体的数学计算,最后得出“加强出口管制有利于军控”的结论。
与此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其他流派对军控问题的看法与立场。第九章引用建构主义理论,诠释“观念”在安全问题和军控问题中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建构主义的对立面是唯物主义,并非现实主义。他用建构主义的历史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不可接受的损失”这一概念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尽管中国拥有较小规模的核武器,但对美苏(俄)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威慑。因为对后者而言,不可接受的损失仅仅为1O万人。因此,只要有一枚核武器幸存下来就足以造成对方“不可接受的损失。”
三、对概念的诠释与辨别不遗余力
目前国内已有的军控研究成果,较多地体现为对具体军控问题的研究,基础理论方面则比较薄弱。本书在军控理论和基础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和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辨别。如第一章中,作者首先将国内外关于军备控制的概念、历史演变、不同定义的不同内涵及缺陷,通过文字与图示的方式加以表述。在比较分析了各种概念、术语的内涵及其差异以后,作者认为,无论传统上还是新近关于军控的定义,国内外都局限于国家之间的双边或多边行
为,而忽视了一个国家的单边行为。然而,冷战结束以后,单边约束行为越来越普遍;应该被纳入到军控的范畴。因此,军控“是指对武器及其相关设施、相关活动或者相关人员进行约束”。无论是主动约束(如中国主动裁军,一些核国家主动承诺暂停核试验等)还是被动约束(如日本担心外界反对忌讳在国内讨论核试验等问题),就其行为来讲都属于军控的内容。作者还对一组令人困惑的术语如“军备控制”、“军备扩张”、“军备竞赛”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辨析,认为与军备控制相对的是军备扩张;与军备竞赛相对立的包括双边和多边军备控制;与军备扩张相对的既包括双边、多边军备控制,也包括单边军备控制。因此,军备扩张包含了军备竞赛的含义。传统军备控制的概念是以军备竞赛为对立面的,而作者提出的军备控制是与军备扩张相对立的,即包括双边、多边和单边军控行为。
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作者如关于“消极安全保证”和“积极安全保证”(前者指有核国家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后者指有核国家对无核国家遭到核打击或核威胁的时候提供帮助)的中文说法,在国内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已经运用多年。本书作者对该中文译法产生了质疑,认为应该翻译为“负面安全保障”和“正面安全保障”才符合英文原本的意思。同样,第四章中对“limited deterrence”的传统译法“有限核威慑”,作者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准确翻译应该是“分级威慑”。
再如第二章中,关于“国家安全”的诠释,作者首先就中文中“安全”一词在英文中的两层含义进行了辨析,指出:“第一,指不会受到人为的伤害,对应的英文是security;第二,指不会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或者事故性的伤害,对应的英文是safety。然后,又层层分析了安全、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利益、国家安全威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最后辅以图示,让人一目了然。对“实力”与“权力”这一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作者也不惜笔墨加以辨析。认为当二者倾向一致时,还可勉强互换;而当二者倾向不一致时,就不能混为一谈。这个时候实力指capability,权力指power。事实上,由于一国各种实力之问的不均衡性、国与国之间接触程度的不同、别国感知一国实力的能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政治中,某国的实力转化为影响别国的能力,并不总是成正比,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为实力可以测算,但由实力对比只能推测出权力分配倾向和利益分配倾向,并不能得出关于权力的具体数据。
对概念和术语的认真辨析,及对约定俗成的东西提出异议并身体力行地去加以重新解释,体现了作者严肃的学术态度与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四、文理结合、相辅相成
军备控制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下属的领域,与外交政策、国防政策、公共政策等密切相关。同时,军备控制又涉及到大量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国外有很多自然科学家从事军备控制研究并参与军控问题谈判。本书作者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理兼具的学术背景使作者能够更好地驾驱文字表达与图表、公式之间的关系。全书共使用58幅图表,13份统计表,分布在各章之中。简洁的文字论述,辅之以大量图表、公式,使本书读来既通俗易懂,又不乏技术含量。如第四章中,作者将核武器的作用归结为四个方面:核作战、核强迫、核威慑、大国地位等。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将这四种作用、它们分别要达到的目的、各自发挥作用的时间表现出来,非常清晰。第六章在阐述“武器作用的逆序”时,通过四幅图表显示了武器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从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适量的武器可以加强国家安全,超过这个度以后反而会削弱国家安全。第七章中在比较美国部署全国导弹防御系统与中国发展洲际导弹的各自经济后果时,通过计算和用数字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军备互动的经济负担对双方来说是相当的。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无法通过增加军费轻易甩开中国;中国也无法轻易甩开美国。”读来非常具有说服力。
作者虽然尽量客观、理性地从理论层面对影响军控决策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考察,但不难看出,其着眼点在于美国的军控政策分析和中美安全互动。书中经常出现这方面的实际案例。如第八章第三节“美国对华安全政策中的相对获益现象”,试图解释美国在安全问题上特别是军控问题上对华政策的经济根源。从表面看,美国退出《反导条约》、限制对华高技术出口、酝酿外空作战计划等行为,都会损害或可能损害到美国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其行为颇令人费解。那么,美国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作者指出,美国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获取针对中国的相对收益。换言之,只要能够获取针对中国的相对收益,即使美国的绝对利益受到损害,也在所不惜。对此,中国有必要让美国相信:中国强大不会威胁美国利益;同时通过客观的计算使其认识到发动太空战对美国的损害要比对中国的损害大得多,美国不可能从太空战中获取针对中国的相对收益。
五、引经据典、古为今用
学习和汲取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军控的思想精髓,服务于当代军控事业,是本书的又一个亮点。如第三章讲到国家之间如何因军备竞赛而陷入安全困境的情景时,作者举三国时期蜀、吴、魏的例子,令人耳目一新。第五章中借用墨子“非攻”思想,说明进攻性军备与防御性军备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当代军备控制“攻防”理论的贡献。第十一章引用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引出当代“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之间关系的讨论。作者指出,在政府功能失效的时候应尽量减少对人的安全威胁,如限制或禁止动乱冲突地区的武器;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有利于人的安全的军控策略;甚至在国家安全与人的安全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倾向于照顾人的安全。作者认为《禁止杀伤人员地雷公约》所体现的精神,与孟子的思想如出一辙。
本书在层次或结构安排方面似乎还有待改进如第九章“军备决策的社会建构”与第十一章第一节“军控决策的国内参与者”,在逻辑上本为一体,都是采用建构主义对军控决策进行分析,似乎可以进一步整合,以避免重复之嫌。其次,一些提法似应前后统一。如作者将“confidence-buildingmeasures”翻译为“建立信心措施”。但是在随后行文中,又表述为“建立信任”,或者换用两种说法。笔者认为该英文表述在中文中的含义,就是“建立相互信任措施”,如果翻译成“信心”,反倒有点辞不达意。互相换用,又将本来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的概念和含义模糊化了。又如“扩展威慑(extended deterrence)”这一概念,在第12页,是指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对各自盟国承诺提供的核保护伞,既针对核进攻也针对常规进攻;而在第73页再次出现的时候,却专指慑止常规进攻。此外,对一些关键性的外来术语加注英文说明可能更加合适,如第72页谈到威慑的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惩罚性威慑(deterrence by punishment),第二类是抵消性威慑,却没有给英文说法。
通读全书,瑕不掩瑜。无论在理论创新方而,还是运用大量具体丰富的实际案例方面,《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都堪称是一部真正的军控专著。全书体现了专业、简洁、平实的风格。作者的独到见地,让人回味无穷。本书既可作为军控初学者好的入门之作,也值得专业人士认真拜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