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趋势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湘祁

  [摘要]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岗位适应期、成长稳定期和创新发展期的不同阶段,可以从构建个人学术职业阶梯、重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坚持经常性的自我反思、保持记录关键事件的习惯、建立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加强自我激励与自我教育并塑造健全人格等六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缩短成长周期,迅速成为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长过程;内在进取模式
  [作者简介]蒋湘祁。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湖南衡阳421008
  [中圈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51―04
  
  近年来,伴随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得到快速的充实,大批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据教育部人事司统计,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从2002年的61.8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96.58万人,增加幅度为36%;2005年全国高校30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9.32%,40岁以下占65.23%。由此可见,加快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优化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因为青年教师队伍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地方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地方高校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及其现状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教育自身内涵不断丰富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每个教师在成为专业成员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成长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过程。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从教师主体性出发,教师自我要求达到某一目标的个性化发展,包括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这一成长过程表现为从关注自身、关注教学科研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岗位适应期、成长稳定期和创新发展期三个阶段,并且在每个成长阶段,他们或多或少都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注与培养。
  
  (一)岗位适应期(1―4年)
  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青年教师,勤学好问、虚心请教,对工作认真负责。他们关注较多的是:“我能适应本科教学吗?”“如何做好备课、上课、考试和批改作业等教学工作?”“如何维持好课堂纪律?”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与积极成长的愿望,但当他们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而感到无所适从时,就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急切需要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另外,青年教师开始产生教学科研的意识,期望能够得到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引导,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资料积累有限,缺乏科研经验以及经费,多数青年教师难以独立涉足科研领域,因此科研成果不太突出。
  处于适应期的青年教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熟悉业务和适应教学情况,当他们被匆忙地推上讲台并委以“重任”时,他们的压力往往比较大。因此,这一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通过教学与科研工作,逐渐掌握和熟悉高校教育工作,基本胜任教师工作岗位。 对于新人校的青年教师,要求他们重在站稳讲台,实现角色转变。青年教师可以从辅导课、习题课、实验课人手,在课程组试讲通过后才能正式授课,最后进入主讲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毕业教师:为了促使他们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有助于他们树立起为人师表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为胜任教师职业打下思想理论基础。与此同时,采用一对一的“导师制”,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作报告、上示范课,负责在思想政治、业务进修、教学科研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使他们有目的地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确保他们适应本科课堂教学。对于学历层次较低的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在职进修可以使他们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加快自身成长。
  对于已站稳讲台的青年教师,应着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摸索一套适宜自己的教学模式,开始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将他们吸纳进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通过具体深入到某一课题中,获得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增强科研参与意识,逐渐成为课题组独当一面的成员,最终达到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成长稳定期(5―9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磨炼,青年教师逐步适应了课堂教学,专业态度比较积极,钻研教学业务的兴趣逐渐稳定,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比较重视,能够胜任专业教学工作。他们主动阅读相关教学资料,反思教学行为,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或参加相关的业务进修,自觉寻找促进专业发展的活动,表现出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稳定的一种心态。他们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具备了科研能力,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学科研究方向不太明确,科研的功利意识太强,多数急功近利的表现是为了职称上台阶。
  这一时期的青年教师大多具有中级职称,他们开始融入教学和科研团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能满足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较高层次的要求。部分积极进取专业能力强的青年教师会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处于成长稳定期的青年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概况及其前沿动态,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这一时期的培养任务应以继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能力为主。校内及校际间的教学科研专题报告、讲座、学术交流与研讨、讲课竞赛等都可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实践、锻炼提高的机会。对一些与社会结合密切的学科,还要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深入社会实践锻炼;对于部分学科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快的专业,要及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学习新知识。
  
  (三)创新发展期(10―15年)
  这一时期,大部分教师已熟练掌握了教学基本功,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渴求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逐步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逐渐被同行和学校领导认可,但在教学与科研领域仍具有可塑性。他们有了较好的认知结构,教学功底较为深厚,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科研意识不断增强,具备了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些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
  处于创新发展期的青年教师,通过学校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部分青年教师已评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学科研工作表现较为突出。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与个人发展的需要,注重个性化培养,要按照青年教师在学科中的不同地位、作用和成长进步速度,进行不同层次的培养。国内外进修、国内

国际学术交流和研讨、重大科技项目的主持和参与等都是针对教师发展情况,进行不同层次培养的有效措施。
  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进行的,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从适应、发展到创造的过程,是专业精神和自身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满足自身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表现出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师角色行为。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内在进取的成长策略
  
  目前,虽然国家、社会和学校对青年教师队伍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积极的培养,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政策引导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以便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但地方高校总体上还不具备吸引一流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物质条件,而且教育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倘若青年教师完全寄望于优越的外围条件的创设而忽视自身主观努力,其成长过程势必受到内在的阻抑。因此,青年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主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是成长的内部动因。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没有内因起根本作用,就无从体现外因的作用。因此,笔者试从青年教师主观内在方面提出促进自身成长的策略。
  
  (一)构建个人学术职业阶梯
  学术职业阶梯是人们根据学术职业特性为从业者所设计的一套个人发展阶段的共同标识和职业规制,对大学教师的发展及其生存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学术职业阶梯又是大学教师的学术价值的形象化表现,是一套大学教师的劳动分工制度与激励机制。因为教育性与学术性是地方高校的本质属性,所以学术职业不仅是每位高校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而且是赢得同行评价认可、学生尊敬和社会声望的不二法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派生出来的大学类型的多样化,教师群体的学术职业也出现了分化,即一部分教师以教学为主,一部分教师以研究为主,而大量介于教学型院校和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强调通过教学来带动研究,更为看重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因此,对不同类型学校的青年教师,应根据其学校不同定位寻求相应的发展机会,构建个人学术职业平台。真正优秀的教师会视学术与教学为生命,把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育人工作共同持续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重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每位青年教师的发展都需要自我定位、自我设计和自我规划。因为有效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价值进行定位,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实力。为此,青年教师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主动了解各种与个人发展相关的信息,比如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中长期的专业建设规划、特色建设规划,以及每学年的教学计划、科研计划、奖励计划等。青年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的基础上制定出促进自我成长的具体目标,并把握各成长阶段的关键因素,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在活动完成之后,进行审视、总结与评价。
  
  (三)坚持经常性的自我反思
  反思是立足于自身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它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作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经常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青年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坚持写反思日记或教学叙事,对自身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与批判教育教学活动及其得失,提出新的行动方案。青年教师一般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提高自身、完善自我,促进自己各方面的成长。
  
  (四)保持记录关键事件的习惯
  关键事件可以为青年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提供原始素材,而且叙述过程本身就是对过去的教学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青年教师如果经常记录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事件,能够增强自己的发展意识,提高自己对教育现象的敏感性,激发自己的研究热情,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在教育研究中能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能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渗透到教育活动中,才能真正提高创造教育的实践水平。
  
  (五)建立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
  教师之间的精诚合作对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和谐的协作关系有助于培养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愉快的工作环境,而这种富有建设性、支持性的气氛和环境反过来又促进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提出,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的精神,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新契机。青年教师能与教学团队和学术梯队成员友好相处,共同分享教育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技艺,反省教学效果,开拓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将个人成长与梯队建设、个人旨趣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积极与同事配合默契,在更加宽广的平台上追求自我发展。青年教师还可以利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模拟教学、课堂录像、公开教学与观摩课等训练,并与其他老师开展研讨交流。增强对教学的监控能力,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和中坚。
  
  (六)加强自我激励与自我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自我激励可以将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热爱本职工作的青年教师都会自觉提高自身素养,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地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而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教师主要是自我激励的,外部压力可以使他们达到最低标准,要想达到优秀的水平,还是要靠内部动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业务进修、专业学习、知识更新,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格涵养,从一名年轻的教学工作者上升到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学先进个人。
  青年时期是教师人格健康成长和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时期,其创造性只有在适当的压力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因此,青年教师在加强业务进修、科研创新和师德修养的同时,应积极开展自我激励与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健全完善的人格促使青年教师始终保持反思者的形象,将行动与研究融为一体,促使其不断检查自身行为与教育目标的差距,在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紧迫的危机感下,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不断地实现自我又不断地否定自我而又重新塑造新的自我。
  总之,作为地方高校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必须熟练掌握教学规律,这就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达到,要经过一个锻炼、发展、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
  
  [责任编辑:霁 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