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建辉 陆昌兴
[摘要]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翻译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课堂翻译是一种教学任务,其可分三个阶段实施,即前翻译阶段、翻译阶段和后翻译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均有所不同。课堂翻译实施框架从学生体验语言的运用开始,以审视语言的自然特征结束,从而较好地解决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翻译;任务;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韦建辉,陆昌兴,广西医科大学大外部讲师,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8―0210―03
多媒体网络外语教学带动了大学英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完善。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作为一种教学任务,课堂翻译可以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共同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首先分析课堂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论述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课堂翻译任务的实施框架。作用
一、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
作为传统外语教学手段的翻译曾一度受到猛烈批判。然而,在对各种语言教学法反思后,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翻译仍能在二语/外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刁纪田(1997)极力主张为翻译教学正名,认为翻译过程是英语学习的必由之路;翻译训练是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翻译活动是英语运用的终端目的。Duff(1989)提出,翻译不但能使语言学习者清楚地知道其学习任务,而且适用于任何层次的学习者;翻译法还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必然的相互作用,使学习者概念清晰,思维灵活,从而提高双向语际转换能力。Widdowson(1979)认为,翻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法,在很多情况下都能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方式。Atkinson(1987)指出,翻译技巧是一种优先的学习策略,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法。翻译可激活学习者的知识图示和语言图式,帮助他们提高阅读速度并能准确地获取原文信息,同时也为说和写等输出性语言活动提供知识和语料,从而保证他们说话流畅、言之有物。Malmk Jaer(1998)指出,翻译活动既依赖听说读写技能,又包括这四项技能,因而能促进语言习得。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翻译能较好地解决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堂教学翻译任务的设置与实施
(一)翻译任务是一种任务
“任务”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综合起来说,我们认为任务是学习者为达到特定目的或结果而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各类任务均有两个特点,即目的和活动:任务的参与者通过言语或行为完成任务后都期望能达到一定的目的或结果;同时,任务是一种必须由参与者亲自参与的活动,而活动中参与者进行信息的交流是意义的沟通,以促进语言交际的实现。
如前所述,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交际活动,符合任务的特征,因此也是一种任务。在设置翻译任务时,我们应遵循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如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大纲及教材为基础的原则;强调意义交流原则;小组活动原则以及利用多媒体优势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
(二)翻译任务的实施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学生缺少探索式、发现式学习。他们往往因为缺乏积极思维的活动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而陷于被动听讲的局面。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我们参考Willis任务型教学模式,即前任务阶段(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设计了课堂翻译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前翻译阶段、翻译阶段和后翻译阶段。我们把第一和第三个阶段定义为前翻译阶段、翻译阶段和后翻译阶段,而不是翻译前、翻译后阶段,这是因为两个阶段同样包含翻译任务,而不仅仅局限于背景和语言知识的讲解。
1.前翻译阶段
本阶段旨在为学生提供有益的输入,帮助他们熟悉话题,识别新词和短语,激活相关背景知识以减轻学生的认知加工负荷。为了突出翻译任务主题,为课堂教学翻译奠定内容基础,我们应通过多媒体演示、再现课文内容、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报刊资料、影视片段以及网络资讯的多维、立体、动态和真实画面、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真实和多样化的语言输入,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交际活动和体验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2.翻译阶段
本阶段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强调意义的重要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即只求交际性,不求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学生在本阶段的职责是根据要求,使用从前一个阶段得到的语言和知识完成课堂翻译任务;而教师则扮演监控、支持、鼓励和帮助的角色。本阶段分笔译和口译两个次阶段进行。
第一,笔译阶段:在翻译方法上,可采用对译法或回译法来判断学生对课文掌握的程度。教师可首先让学生翻译文章的若干段落,然后针对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暴露出的理解上的问题加以分析、修改,最后再让他们将译文回译成目的语。这样的过程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并欣赏到原作中优秀的词句,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在组织形式上,除了个别翻译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型翻译活动。小组翻译活动可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提供一种相互沟通的开放环境;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有助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其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五至六人一组,就给定的原文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人执笔,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翻译文本。另外,所有的个人翻译或小组翻译文本都应上传班级网络公共空间或BBS,供全班同学和老师审阅、评判。
第二,口译阶段:本阶段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即以课文为中心的口译活动和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口译活动。
以课文为中心的口译活动指为了增强课堂的交际性,教师可要求学生就所学的课文进行英汉和汉英交替口译。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将所需翻译的材料交给各组中能力较强的同学,由其组织口译活动;教师则巡堂观察,必要时录音录像记录;然后,教师随机抽查个人翻译情况,并进行点评。由于大学英语的课文属书面语体,通常篇幅较长,生词语较多,不宜直接用作口译材料,因此,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不改变课文意思和尽量保留要求掌握生词的前提下,对课文重新构建。
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口译活动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一些课堂活动(如发言或辩论等)常常出现冷场现象,发言的学生不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场,就是漫无边际、空洞无物。究其原因除了情感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对讨论的话题不熟悉或词汇量不够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然而,利用翻译(口译)可以极大地改变这种局面。因为翻译练习的材料,即原文本身是一种现成的、生动的语料输入,学生只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调动一切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以达到准确翻译(即有效输出)的目的,所以学生无须担忧自己无话可说,也不必害怕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太幼稚而感到不好意思。为了使全班同学能积极参与整个口语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新闻发布会和主题辩论会。发布会设立主持人、发言人、译员和记者;发言人和译员的数量可根据主题决定,而这些主题应该是与所学的课文相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扬团队精神,积极合作,在课余时间准备并且熟悉这些与主题的相关中英文材料。但需要注意的是,所选的材料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话语能力。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并且记录学生所涉及的信息和使用语言情况,随时提供帮助。
在本阶段结束前,教师除了讲评和总结学生的翻译活动外,最好能将学生课堂翻译活动情况制作成多媒体音像资料,并播放多媒体参考翻译文本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对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
3.后翻译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探索语言,培养对句法、词组搭配、词汇等方面的意识,帮助他们系统化所观察到的语言特征,澄清概念。后翻译任务阶段主要由教师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认为的难点,拾遗补缺,对课文重要的语言点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利用光盘复习,巩固这些语言知识;活动的重点将从语言意义转向语言形式,以保证大纲的实施和教材要求的实现。
三、结语
作为一种教学任务,课堂翻译可以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共同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翻译为任务体现了一种新的语言观和教学观,即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积极参与学习的认知过程是最有效、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目的不在于使学习者达到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而是为学习者提供有利于语言学习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翻译任务选择的随意性和适用范围的有限性(似乎更适于已具有相当的语言水平的学习者),仍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加以改造和完善。
[责任编辑:周志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