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本文就河北省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素质教育等方面对河北省高校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是以科技为基础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时代。面临这场国际竞争,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作为交际的工具,外语就显得更加重要。随着WTO的大门向我们敞开,对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和培养融合化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作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日语,我省的日语专业发展方向如何应对日趋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日语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课程如何设置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河北省日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也和全国一样,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河北对日本的经济贸易以及在文教卫生、工农业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也在逐年增加。其表现形式除了贸易往来、独资、合资企业外,还有官方及民间互访、互派留学生、研修生以及学术方面的合作研究等。这样,河北就需要大批的日语人才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截止到上世纪末,河北省只有河北大学一所高校设有日语专业,迄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它一直承担着河北省日语人才的培养任务。70年代初组建专业初期,单纯把为国际政治关系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际交流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口语过硬,适应各种经济谈判、对外交流的翻译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数量从开始的每年招收15人到后来的40人,直至现在80人左右。毕业生大多分配在河北的政府机关、高校、旅游局、企事业的外事部门,从事翻译、教育、旅游、等工作。为河北与日本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
9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外语人才更是炙手可热。日语专业也连年升温。面对着巨大的人才市场,这一时期,全国各地高校不分文科、理科,纷纷成立了外国语学院,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同时,除了英语专业外,许多学校还新开设了日语专业。河北省也是如此,于90年代末起,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相继成立了日语专业。如果以每年平均每校30名毕业生来计算,那么加上已有的河北大学,河北每年的日语毕业生将达到230人左右,是以往的10倍还多。这样,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不得不令人担忧。河北的状况如此,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也一样,日语专业突然增多,毕业生也随之成倍增长。我们的市场虽然大了,但是同时竞争也在加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日语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据调查,河北各高校的日语专业,主要还是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课程设置也是围绕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设置,兼顾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因为五所大学几乎同时新上了日语专业,所以其课程设置等基本上模仿的是河北大学等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现行河北这几所高校日语专业课设置包括三类课程:(1)语言技能课;(2)专业知识课;(3)公共课。这种课程设置基本类似,谈不上有自己的特色。语言技能课基本上采用综合性大学或外语类大学的教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也是共同的,即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使其适应各种交际目的的需要。课程内容也缺乏更新。现在的问题是新上的日语专业所模仿的院校正在试图通过加进经贸、法律、科技等专业,以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而模仿这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之时就更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从90年代中期开始,河北大学就增加了日本经济专业,河北经贸大学也新加了经济方向课程,正在探索新的模式,但从全省总体来看,基本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新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缺乏一套既能跟上国际潮流,又符合我省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未来日语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要。这种办学观念急需转变。
二、21世纪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是其主要特点。这就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有关人士指出,21世纪合格的外语人才应具有5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指外语的基本功,即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词汇表达得体,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运用能力熟练。宽广的知识面是指应多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除应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如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法律、新闻、计算机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指除外语专业知识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知识,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面。能力主要指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见解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外语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外语专业在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指能够从事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等等。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应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修养,提高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20世纪90年代末,一次有关外语专业毕业生需求的问卷调查显示,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至零,而希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了66%。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对多年来的外语专业教育敲响了一次警钟。据“2005年上海、长江三角洲名企优才洽谈会”传来的信息,精通日语、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各家企业的抢手货,因为通晓日语的中国专业技术人员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适应中国国情。目前,我国已成为日本在海外最大的软件外包制造基地,仅北京2003年即实现对日出口1.5亿美元,并且贸易额预计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2004年我国大约需要新增3750名日语软件工程师,而每年对日语软件工程师的需求量将会以大约1.5倍的速度增长。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对21世纪的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做出预测,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对各自学校的外语教学逐步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日语的需求量虽然远远比不上英语,但面对的形势是一样的。事实上据市场调查,小语种的需求量相对来说比较走俏。因此,探讨我省日语专业面向21世纪的改革和发展战略,对于
构建新世纪我省日语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的日语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日语又不同于英语,因为我国学生普及的是英语,将来各类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可能会大幅度提高,这对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日语人才却不会有类似问题存在。所以培养出懂专业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将具有更高的竞争力。这也是日语的一个优势所在。
三、河北省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学科建设,要以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优势、特色、创新、重点”。通过分析河北省日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日语学科定位,注意“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时期,各外语院校、系都在规划未来,寻找各自的位置。因此,定位非常重要。它包含几层意思,包括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规模效益大小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以及面向市场的定位问题等等。研究和确定定位要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从本校的师资队伍、生源、专业状况、就业市场、地区需要等具体条件出发。根据河北的情况,目前可以进行的模式有:日语加语言学、文学,这是传统的、目前使用的模式,各校都可以保留;日语加专业方向,河北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实验的是日语加经济的模式。其他院校除此以外也可以考虑日语加新闻、法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国际政治、计算机应用等等,总之,要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日语加英语,也就是双语模式等等。但无论实验和推行何种模式,日语专业的优势是日语,要在基本不降低专业日语水平的前提下探索适合本校和本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切记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市场效应,效仿他人,否则将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
(二)进一步更新拓宽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的更新与拓宽要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遵循逐步建设、注重质量、巩固升级的方针,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创新知识、边缘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加入,并充分考虑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和行业人口的变化,适度拓宽专业领域,逐步实现文理渗透、方向交叉、突出素质的目的。在优化课程体系上要把加强日语语言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在减少部分语言理论性课程基础上,增加应用型知识课程,达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的。由于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设计好每门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落实课程内容、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因此,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未来日语专业发展的方向,一般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中除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外,设有各种语言基础知识、语言技能、翻译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体现日语专业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高年级学生除继续学习相关日语课程、日本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外,还应跨系学习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选修课一部分可以是学校根据定位指定,一部分可根据个人志趣选修。不过,无论是日语基础语课程还是公共课、选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均要从学校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出发。未经论证盲目开设课程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采取压缩课时的做法,实行“弹性学时”,做到减时增效。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拓宽知识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应用和交际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把握好内容的质与量,注意教学内容在教学整体中的作用,力求内容新,切合需要。我们的日语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陈旧和更新缓慢的问题,学校应给与人力财力支持并依靠基层教学单位抓紧逐步更新,以满足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在日语专业课程内容上可以适当增加文化、国情、科技、经济、国际政治等方面内容,尽量体现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最新信息成果。所以优化课程体系,也要注重教材的编写。由于教材是反映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使教材能较好地反映语言规律和其它必要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有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外,还应注重计算机应用的培养,使学生在加进专业倾向或双语的同时,再增添一个翅膀。这也可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日语,两翼分别是专业倾向(或英语)及计算机应用。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才能飞的更高更远。
(三)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基础知识上,要求具有宽厚性、系统性。宽厚的知识基础,不仅使我们培养的日语人才具有更宽泛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也更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在学习能力上,要求具有能动性、持续性。鉴于传统的日语教学中主要运用大量的机械思维,较少运用辩证思维,学习方式单一刻板,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之后,才能形成创新精神,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道德品质上,要求具有全面性、发展性。对日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意识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这是他们未来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交往中做出创新贡献的保证。
单一语种的教学模式,早已经落后于时代。21世纪对复合型日语人才的需要迫使我们改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代的潮流把我们对日语人才的培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河北省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内环北京、天津,构成京津冀经济区。对外贸易、国际交流频繁,日本是我省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培养高质量的日语人才是我们教育部门的重要责任。所以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
四、总结
单纯注重语言的教学模式,早已经落后于时代。21世纪对复合型日语人才的需要迫使我们改变教学理念,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信息时代对外语人才的多元需求态势,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得以不断拓展,没有独立思维与创新素质的“空心人”将难有立足之地,而创新型复合人才将逐步主导市场需求。创新型日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日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真正做到:课程设置要复合型,培养目标要实用性,教学改革要有创新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适应时代需求,为社会认可和欢迎的、符合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规律的路子。
责任编辑 杨 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8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