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国家战略中寻求淮海崛起的新坐标和新方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正平

  摘 要:淮海地区的发展,应放在国家战略中思考:要创新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城市群发展,培育与壮大主导产业,坚持自主创新,打造淮海文化。
  关键词:国家战略;淮海地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6-0050-03
  
  淮海地区位于苏、皖、豫、鲁四省接壤地带,这里山水相连、习俗相近、人文相亲、道路相接、商旅相通,自古以来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1986年3月15日,在徐州市正式成立淮海经济区,目前包括江苏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5市,山东枣庄、济宁、临沂、菏泽、日照、泰安、莱芜7市,河南商丘、周口、开封3市,安徽淮北、宿州、蚌埠、阜阳、亳州5市,土地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6亿人。在我国,面积上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人口上无与伦比。
  淮海地区独特而重要,地处我国两大核心经济区――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生产力主轴线――沿海与沿陇海兰新的交汇之地,在我国宏观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枢纽地位。但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却处在我国区域发展的多重“低谷”叠加之中。从沿海地带来看,它属于南部长三角与北部环渤海两个经济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低谷”;从接壤四省来看,它由各省经济欠发达板块所构成,属于一种组合型的“经济低谷”;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来看,其他区段均为所在省(自治区)的经济发达或核心地区,本地区情况恰恰相反,属于一种相对“经济低谷”,并与位置相似的长三角地区在长江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截然不同。因此,无论就沿海“南北”、沿桥“东西”,还是就邻省的区域构成而言,淮海地区都属于“经济低谷”。
  淮海地区在我国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中,也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确定的19个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兖滕―两淮能源开发区,其大部分属于淮海地区的范围;90年代,连云港、日照两个港口城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地位开始确立。2008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苏北地区已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的连云港、盐城两市属于淮海地区;由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承担的《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也已经完成。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淮海地区将会在整体上提升到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层面。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沿海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同时也客观上需要加快推进淮海地区的崛起。没有淮海崛起,势必导致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板块断裂、东中西部梯度推进的空间塌陷、南北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通道阻隔。因此,加快淮海地区发展势在必行。
  现阶段,淮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期以及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从实现崛起的动力条件来看,这一地区拥有一系列优势:区位和交通优越,矿产、能源和海洋资源丰富,农业和部分工业基础较好,人口及劳动力充裕,城镇和基础设施有相当规模,等等,而且其中不少优势往往为其他大多数地区所缺乏。当然,这里同时也存在许多劣势:如经济技术水平较低、市场化进程缓慢、行政区划分割现象严重等,但其中一些劣势通常又为其他很多落后地区所共有。显然,实现崛起的关键问题是要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动力机制,并注重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淮海地区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跨越。要准确把握国家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寻求并确立区域发展的新坐标,立足沿海,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面向大陆桥,努力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打造成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以及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一是创新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区域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跨度、松散型、网络式的区域组织形式和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型的工作范畴,客观上要求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联络协作的聚集优势,塑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整体形象,以不断巩固与发展区域合作,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协作生产力。二十三年来,在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共同努力下,区域联合结出了丰硕果实,目前正在逐步向广领域、多层次延伸拓展。与此同时,淮海地区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联合发展经验:例如,把务实促联作为区域联合发展的“共振点”;把搞好软件建设作为区域联合深化的“导向仪”;把完善联合运行机制作为区域联合健康发展的“加速器”,等等,应当继续坚持;同时,还要根据新的形势,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拓宽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领域,充实和丰富横向协作、区域联合实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积累宝贵经验。例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以政策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海陆联动示范区、“飞地”、“无水港”等新型合作平台建设,为推进淮海崛起注入体制机制活力。又如,国家已经确立在连云港徐圩片区设立东中西互动示范区,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该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淮海地区其他各成员市应当用好用足这一平台建立区中园,分享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待遇。其他成员市可以充分利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海运便捷等有利条件,设立自己的“飞地”,发展临港产业,并商议解决“飞地”项目的GDP统计和税收分成等问题。其他成员市可以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口岸条件,加强与其协作,在本市境内建设具有综合物流集散功能的“无水港”,延伸口岸功能,完善大通关体系,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二是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要以强化与经济核心区及港口后方的通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以新建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沿海铁路、宁连铁路、淮宿铁路、相关港口铁路支线等为重点,提高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省际通道、城际快速通道以及重要枢纽等设施运能。公路以加强关键工程和断头路段建设为重点,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强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省际通道、重要的城际快速通道以及重要疏港高速公路建设。港口以连云港、日照港建设为重点,加强港口群协调发展。内河运输以京杭运河、连申运河、淮河入海航道等为重点,提高通航标准,完善江海联运系统。同时,加快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的产品、技术、产权、资本、人力资源等各类市场,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以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区域社会信用平台与体系,构建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实施统一的准入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区域市场准入和质量互认制度。建立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机制,建立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建立知识产权的协调保护机制。
  三是加快城市群发展,培育区域增长极。要充分发挥淮海地区区位、交通和资源等优势,努力构建省际边缘区增长极。以徐州都市圈为核心,促进形成沿海城市带、鲁南城市带、中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协调发展、港腹互动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镇经济、区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整合。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适应城镇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科学把握高铁时代的新机遇,充分利用我国两大高铁交汇的垄断性交通区位优势,合理借鉴日本东京―京都新干线中间的名古屋城市成长与发展经验,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徐州建设,打造京沪高铁中间的大都市,形成长三角北部新的发展极,更好地发挥其在徐州都市圈建设和淮海地区发展中的组织与带动作用。
  四是培育与壮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强抓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扩大内需的大好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选择和培育潜导性、特色化产业,促进优势产业的集中、集聚和集群。既要加快装备制造、汽车、化工、冶金、煤炭电力、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又要巩固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加快农业市场化、区域化、生态化和产业化进程,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适应国内外的市场变化。
  五是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内源性发展动力。要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企业为主体,激励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发展。在重点产业领域选择一批基础好、成长性强的骨干企业,设立创投基金,支持进行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六是打造淮海文化,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通过长期的联合实践和不断积累,淮海经济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在逐步提高,“淮海”商标已经在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为淮海大地儿女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和无形资产。要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淮海文化的精髓,积极整合文化资源,重塑淮海文化形象,广泛宣传,打造品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淮海,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挖掘淮海文化内涵,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责任编辑:浩 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5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