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浅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1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与健全人的高职教育相比,残疾人高职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在残疾人高职教育中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模式和方法。若需要借鉴,也应作相应的特殊化,使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地符合残疾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要努力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使我国残疾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步趋向科学合理。
  1.科学化。
  课程科学化就是要求在设置课程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更要坚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切入点,力求建立的课程体系既能体现专业培养的要求,又要适应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要求。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有特殊性的职业教育,所以必须认识到其课程设置不仅要围绕专业建设来进行,更要紧密联系残疾人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来进行。不仅要想到学习一技之长,更要想到如何使残疾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职业能力,更要发展综合素养。
  2.综合化。
  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源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学校教育教学。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作用。
  对于残疾学生的学习而言,这个矛盾更显突出。由于身心发展上的滞后性,现实的分科教学严重地制约了其整体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原先课程分得过细、知识分散零碎的问题,调整课程设置,撤销或合并部分相似、相关的课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课程综合化也将给残疾人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比如将原先的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合并为人文课,采用单元主体教学,既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可以节约时间,有利于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社会化、实用化。
  课程社会化理念强调在尊重传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学生角度的思考,在课程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以便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杜威曾说过,“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当前我国残疾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倾向,课程设置不够实用。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加强与现实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同时要紧紧围绕培养残疾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个重点,在课程设置中要更多体现人文因素,让残疾学生多角度了解健全人的社会及秩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素质回归主流社会。
  4.个性化。
  课程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问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面对众多的不同资质、不同特点的残疾学生,很难做到个个因材施教。但因材施教依然是我们要坚持追求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残疾学生的个性及不同的学习风格,帮助程度不同的残疾学生尽量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实际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在课程个性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为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残疾学生开发和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残疾人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5.活动化。
  课程活动化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活动化设置和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操作。实践教学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残疾人高职学生学习并掌握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获得专业特长的基本途径。因此,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培养残疾高职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职业技能,强调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建设,无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针对原先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不足,残疾人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明确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中紧紧抓住培养职业能力这个核心,适当舍弃一些“可有可无”的理论课,增加动手实践的时间,并大力创造实训场所和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6.人文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强调从人的基本需求出发而不是从知识出发,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但从现实的情况看,传统知识型教育经验的积累定势以及应试教育的功利化需求,仍然影响深远。就残疾人职业教育而言,“一技之长”的培养或许具有更多的现实价值,但不能就此忽视了对残疾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残疾固然是不变的现实,但我们不能由此就降低了对残疾学生整体发展的期望和要求。课程人文化就是希望通过建立充满个性和活力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残疾人的整体素质,促使残疾人也走上多姿多彩的生活道路。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80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