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说档案鉴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细读《中国档案》2005年第5期《“泛档案”现象析》和2006年第1期《由档案“悖论说”谈起》两文,笔者针对全国各地各级档案馆“xx珍贵档案在xx档案馆被发现”这一问题,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刘耿生教授主编的《档案真伪论》一书,对档案内外形鉴辨方法的核心内容,做一介绍。
  
  档案外形鉴辨
  
  档案外形鉴辨,即通过传统鉴辨方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手法,从档案的来源、载体、笔迹字体、写作用语、书写规则、避讳字样、印玺等等档案的外部形态,研究考察其与档案形成的年代特征和作者情况是否相悖,以确定档案之真伪。外形鉴辨一般不涉及档案记载内容。
  1.档案来源鉴辨。任何档案皆应有它合理来源,尤其各级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原件,是经过严格的收集、整理、鉴定手续保存的,不应存在“来路不明”问题。但是,在社会上流散的档案,特别是私人珍藏的“传世之宝”,多令人怀疑其“来路”,希望弄清其来历;此外,对档案文献汇编中收入的某件档案或某文中援引的档案产生怀疑时,人们亦希望找到原件或原始出处,这都需弄清档案的来源。
  鉴辨档案来源的方法,一般是按着档案形成、流传、收藏、开放及编纂的路线,逆向溯源,探出究竟。常见到的情况,有的所谓“档案”,经众人抄来引去沸沸扬扬,甚至载人正史,但稍加探寻,便会发现任何档案馆均未保存其档案原件,不过是空穴来风而已。
  2.档案载体鉴辨。由于历史上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档案载体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如商代甲骨档案、周代金石档案以及秦汉竹简、缣帛档案。如若某一件档案的载体和它产生的时代不相符,那么此档案很可能是伪造的。
  目前较多的是纸质档案,而伪误档案出现最多者在清代档案,因而掌握清代档案载体的特点,以辨真伪,是十分必要的。另外,书内白纸无界格,墨笔抄写,字迹工整,错字细心粘补,无随意增注涂改痕迹,看得出制作时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可证明是进呈皇帝的正本。此外,还可以用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鉴辨。
  (1)对纸张物理性能的鉴辨。通过鉴辨档案用纸的色泽、匀度、透光度、紫外灯下的荧光、网纹、毯痕、水印魔痕、边缘断裂茬口、折痕、压痕等外观特征,测定纸张的定量(单位面积纸张的重量,单位:g/m2)、厚度、白度、挺度等物理性能,可以判断该档案的制作工艺是否和该档案特点相符,这是现代化的鉴辨纸质档案的科学方法。还可从纸张生产过程鉴辨档案载体。
  (2)对纸张化学性能的鉴辨。利用化学方法鉴辨档案用纸,以确定其真伪。
  薄层色谱法:分离检测纸张的有机成分,能对不同厂家所生产的同种纸做出区分鉴定,再结合档案形成单位用纸特点的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检测纸张的有相成分,测定主要色谱的相对强度,能进一步鉴别同种纸的不同生产厂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纸张所含无机元素进行定型定量分析,能够鉴别纸张的不同来源。
  X射线衍射分析法:主要对纸张中填料的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机同的纸进行分析鉴别。
  3.档案字体鉴辨。笔迹鉴辨亦称“笔迹学”,它借助文字学、书法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分析某档案文件未知作者的笔迹是否与某已知作者之笔迹确实出自同一人之手,即解决相比较的两份笔迹是否“同一”为目的的鉴辨过程。通过笔迹鉴辨,除了可以准确地判定档案之真伪外,有的档案文件缺少作者署名,或作者署名不全,甚至作者署名错误,还可从笔迹令人信服地断定其真正作者。
  字体鉴辨指档案史料上刻印的书体或字型,它们皆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字体鉴辨,即通过档案史料所采用的书体或字型,是否与该种书体、字型最早出现和使用的时间相矛盾,以确定档案史料之真伪。
  4.档案用语鉴辨。用鉴辨公文术语对档案中措辞进行考证,是判定档案真伪的方法之一,尤其历史档案,因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档案文件上有鲜明的反映,不同的文种有不同的公文术语,反映了特殊的公文传递程式和上下尊卑的隶属关系。如果某件档案的公文术语使用不当,或使用错误,此文件很可能是不谙文书用语之人伪造的,为此,我们要具备古文书学知识。
  鉴辨私人档案用语更为特殊也更为复杂;由于其作者所处历史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思想水平及性格作风不同,因而在档案用语上更是集中反映出作者的上述特点,像私人信件、日记、自述、谈话记录及批语命令等,更为明显地存在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和方言,如果某件档案用语在措辞上有和作者文风不符,此档案就很值得怀疑。
  利用称谓鉴辨历史档案。建国前人的称谓十分复杂,一个人有姓、名、字、号等。“名”是人的第一称谓,最郑重、最严肃,用于一切正式场合和正式文件的自称,以及对晚辈、下级的称呼,某些平辈、同级也直呼其名。“字”是从“名”中派生出来的第二称谓,出于礼貌,平辈、同级中对年长者,不宜称名,而以“字”相称;对晚辈或下级,因客气也称其“字”。“号”是文人雅士自己取来用以表明志趣、情操的别称,往往用于非正式场合或非正式文件上,以及用于诗词书画之署名。
  利用书写规则可鉴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权,对不同文种的公文在书写规则上的不同要求。一些伪造的档案文件,其伪造者因不谙其书写规则,而露出破绽,若发现此档案的书写规则与当时政权规定或约定俗成的书写规则或惯例不同,则此档案文件很可能是伪造的。
  5.署衔和印章鉴辨。署衔鉴辨,署即题字、题名;衔指官称职衔。档案上的署衔,就是在文件上标出作者的姓名及其身份。在现行公文中,凡以领导人名义制发的公文,都须由签发文件的负责人在文尾亲笔签名并标明职衔,对此,称之谓“签署”,其作用与用印一样,同为文件正式生效的一种标志。对一份档案文件进行外部鉴辨,尤其判定档案文件之真伪,往往首先看其作者署名是否正确。
  印章鉴辨,印章是公文具备社会公认有效性的凭信,同时又是鉴定档案文件真伪、判定其产生年代的重要途径与依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者(包括个人或机关)的文件,其印章的规格形制、印文字体、用印位置等均有不同,如果档案文件所用的印信不合制度,那么作伪可能性就较大。
  
  档案内容鉴辨
  
  档案内容鉴辨亦称内部考订,即通过档案记载的内容中存在的矛盾,以及档案记载和历史事实是否一致,来确定档案本身之真伪和其内容的可靠程度。
  1.档案形成者鉴辨。形成者思想鉴辨,档案内容按道理说应该是其形成者思想的真实记录,例如一件公文,作者总要对公文内容发表意见;如果是私人档案,像信件、日记等等,更应该是其作者思想的写照。正因为档案有此特点,读者才能从档案内容了解形成者的真实思想,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如若某件档案内容中反映出形成者的思想和其人真实的思想不一致,那么很可能是作伪者不了解档案形成者的真实思想,从而可以鉴辨出该档案之伪;或者是档案形成者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思想,从而鉴辨出该档案之误。
  形成者经历鉴辨,档案应该是形成者经历的真实记录,这也是档案具有凭证作用的原因之一,如果档案中有关形成者经历的记载不实,或者是此档案形成者记载有误,或系别人伪造。往往需要结合其他史料互为对校。
  和形成者的其他档案相较,对同一件事的记载不相同,就要将同一个作者而有不同内容的档案史料互相比较,以确定出何正何误,何真何伪。
  2.档案史实鉴辨。史实经过鉴辨,即看档案内容中记载的其他历史事件,和史实是否一致,若相符,此档案可能是真品;若不一致,在确定其他档案史料及图书文献所记史实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则可判定记有不实内容的档案,或属误记,或是伪品。
  史实时间鉴辨,档案内容中往往记有某一史实发生、发展或结束的时间,若所记时间和某事的确实时间不符,尤其是档案记载了某时间内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此档案就很可能是伪造的。
  史实人物鉴辨,即要研究档案内容中涉及的其他人物情况是否真实,将档案中出现的人物和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事迹相对照,从而确定档案是伪品还是属于误记。
  3.常理或典章制度鉴辨。常理鉴辨,即利用推理的方法来鉴辨档案史料之真伪正误。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因而历史规律必须和人类的情理相一致,凡事总有其固有的情和理,即内在本质、必然特点和客观规律,如果档案史料中某一现象不合情理,有违人之常情,那么此档案史料很可能是伪误档案。
  典章制度鉴辨,典章制度,即政治制度,任何政权,都有自己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在档案史料中所记人物活动或事件的进行,都不能违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的档案之作伪者,因不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于伪造的档案史料内容中记载有违典章制度内容,以此可以断定其伪。
  一件伪造的“档案”,因系反科学的产物,往往在外形和内容上皆留下作伪痕迹,极难“天衣无缝”,鉴辨时可多方位“围而考之”,以求确证。一些有重要疑问或争议的档案,可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鉴辨,所得结论,一般是经得起考验的。
  (作者单位:青海省大通县档案局810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8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