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放型经济与新苏南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祖 强

  所谓“苏南模式”,最早是由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是指苏南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以乡镇企业为主和以乡镇政府行政推动为主的发展模式。该模式孕育萌生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发展于80年代与90年代初中期。90年代初期,苏南抓住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机遇,加快发展走上了经济国际化的道路。这一嬗变,使苏南模式有了全新的内涵即它是以昆山等一批苏南县(市)为典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域发展模式,其特征表现为:产权结构多元化、区域经济国际化、农村工业新型化、城乡统筹一体化、社会发展和谐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苏南经济实现了由内向发展向外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走上了经济国际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促进了苏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而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又为苏南进一步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可以说,新苏南模式在扬弃原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已演进成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典范。
  三外齐上,加快乡镇企业的改制,使苏南经济实现了由内向发展向外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南乡镇企业在高速发展中开始显现诸多矛盾和问题,面临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的挑战。1985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把珠三角、长三角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51个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面对这一新的发展机遇,苏南各市、县党委与政府审时度势,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提出外资、外贸、外经“三外齐上”,促使乡镇企业“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由此拉开了苏南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序幕。这样,苏南乡镇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与其他法人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建立股份公司、上市等途径明晰了产权。并且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昆山是乡镇企业普遍与外商及港台投资企业合资,进行改制;江阴是19家乡镇企业上市从而形成“江阴板块”的市场运作机制:常熟是建立私人控股集团。显然,在乡镇企业外向带动下,苏南经济实现了由内向发展向外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在开放基础上形成的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也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呼应浦东,大力建设开发区,使苏南农村工业结束了“小、散、乱”的布局,走上了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的产业集聚之路。20世纪90年代初,苏南主动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先后建立起了大批各类开发园区,并迅速将开发园区建成了“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根据区位条件和产业定位,苏南的各开发区还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培育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彻底改变了以往形成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散、乱”的布局。目前,苏南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港口开发区、特色工业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38个已形成了一批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部分开发区还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了苏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苏南各开发园区的迅速发展和各市、县(市)按开发区建设和管理的各类园区的兴起苏南还通过园区的建设使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同步提升。
  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主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在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20世纪末,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国际产业大转移,苏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充分发挥开发园区的资本集聚和产业集聚功能,潜心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在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不断优化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不断强化城市的现代功能,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消除城乡工业的界限,加快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将苏南带入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城乡一体化新时期。当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大量人驻苏南,“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使苏南的经济国际化水平大大提高;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下,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也为苏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开发区依托老城开发新区,把新区的开发和老城的建设结合起来,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新的功能区,为加快城市化步伐、推进城市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增添了活力。目前,苏州在开放型经济的带动下,已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中等城市和10多个小城市为纽带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加强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配套协作促进了苏南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加速发展。苏南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世界500强企业差不多一半落户在这里。外资经济的发展不仅拉动了工业经济跳跃式发展,还促进了苏南区域经济快速扩张,也使民营经济在这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以昆山为例,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近千家内资企业与当地1300多家外资企业开展配套协作,当年配套销售金额接近200亿元,占内资企业全年销售总额的80%以上。广泛的配套协作,一方面延长了产业链、降低了外资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强了苏南地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民营企业获得了稳定的市场和资本积累的途径,接受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催生了一大批为外资企业提供产品、零部件、外包装、运输等服务的民营企业,并在配套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走出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
  涉外税收大幅增加,支撑了财政收入高位增长促进了苏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外商投资企业落户苏南,导致苏南地区的涉外税收也大幅度增长。例如,苏州市2000年涉外税收为62.2亿元,2005年涉外税收增加到241.3亿元,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0.5%。在涉外税收快速增长的支撑下,苏州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80.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16.8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5%。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苏南各地加强了对各类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以苏州市为例。2000年至2005年,全市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分别高达19.9亿元、108.7亿元、19亿元、43.1亿元和54.5亿元。正因为涉外税收的增长促进了整个税收的增长,使得苏南的经济与社会事业能够协调发展。现在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90%以上的乡镇是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苏南的卫生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已经有20个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区)、14个国家级卫生城市、13个国家级卫生镇、193个省级卫生镇,33个县(市、区)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昆山市的农民已基本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外资企业的设立,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苏南城乡居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苏南截至2005年底,仅昆山一个市就累计批准外资项目4300多个,注册外资超150亿美元,到账外资100亿美元,开业投资企业达到1900家。这些外资企业在吸纳就业人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苏州市外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由1996年的27.1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133.3万人,9年间苏州市的外资企业共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万个,如果加上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的企业、有出口产品的企业等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开放型经济对保障苏州城乡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就更大。整个“十五”期间苏州市城镇及以上单位累计增加本地就业人员100多万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多万人次,吸纳大中专技校毕业生30多万人,从而使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稳中有降的态势,这说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就业岗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苏南地区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实现了充分就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则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增收致富。2004年,苏南五市人均GDP4.3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44元是全国的2.2倍。
  
  (作者系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金 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1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