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发展困境和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绮婷

  摘 要: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从人才队伍建设到政府资金投入都展现了行业的生机勃勃,成为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上开创性探索。大陆的社会工作实务是建构在以西方理论为基础、借鉴港澳台地区发展经验的专业工作。然而,在经历开拓性探索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专业化的推动力则相对较弱。比如,当前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的政策法规、行业准则规范和级别认定等都比较混乱。因此,建构一套与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社会工作体系是目前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和专业化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6.041
  1 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背景
  2009年以来,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以政府为主导,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扶持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截至2014年12月,广东省持证社工人数已超过3.3万。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人认为西方社会工作不适合大陆国情,甚至把发展社会工作本土理论认为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探索方面,珠三角地区曾作出了很多创新,如由行业协会制定社工督导晋升机制、在一些政府部门(妇联社工、团委社工、民政社工等)设立岗位社工,又如推动社区建设、社工、义工“三工联动”模式建设等。这些本土化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社工发展还是面临政府门外汉、公众认识少、造血能力低等困境。
  2 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困境
  2.1 本土化缺乏服务专业化
  2009年开始,珠三角大量引入香港社工作为社工督导,他们在协助社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充分体现了专业性。但由于社会工作宣传不到位、政府认识不足且部分工作手法很难在内地开展等原因,珠三角部分地区尝试将社工置于政府职能部门之下,成了“半政府化”的工作岗位,总的来说是将社工定义为替政府排忧解难,保持社会稳定的职业群体。在本土化的进程中,社工和社工机构由于暂时缺乏造血能力,话语权相当薄弱。而行业协会则是官办的社会组织,官方对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尝试仅限于人员晋升、工资指导、评优评先进等措施,且各部门则根据自己的服务范围和喜好作了很多本土化探索,如“社工+义工”,“社工+妇工”,“社工+两代表一委员”等。然而,当专业化和本土化发生冲突时,有时专业化还必须作出让步,如行政类社工为了考核必须把日常政府部门的咨询群众当作个案指标,将政府部门的日常活动当作社工的社区活动等,这些都不利于专业化的发展,也不利于真正本土化的实现。
  2.2 公益性难以保证
  中国内地将民办非企业定义为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且民办非企业单位严格限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教师参与,致使对社会工作相对有话语权的社会群体都不能参与社会工作,而对于其他群体则基本没有任何限制,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政策也是1998年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存在许多滞后性,因此很难保证其公益性,不能排除部分人为了谋利而成立社工机构。除此之外,目前大部分社工机构的法人都有企业背景,很难保证其完全的公益性。再者,社工是新兴行业,存在许多财务上和管理上的问题。但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只重视从宏观上的统筹和指导,对于公益性基本靠机构和社工的自觉,很难保证其专业性的发展。作为公益性组织,很多社工机构较少承担社会责任,只是将怎样争取政府购买服务作为发展的首要目的,而公共危机发生时,社工机构很少鞍前马后地视为己任,承担起社会责任,政府亦不会认为社工是重要的支持力量。承担社会责任与否,是衡量社工机构公益与否的重要标准。
  2.3 政府主导性强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存在着政府主导有余而社会参与相对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大量社会工作服务依然由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及其下属的事业单位主导和监管,使其对政府的依赖性以及受到政府的限制性还较大。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推动,无论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制度化的建设还是其社会化、组织化、本土化的培育才得以逐步发展。可以说,政府加大力度支持社会工作在最初代表着强烈的政府推进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党和政府主动建构的鲜明立场。虽然,社会工作对政府有一定的依赖性是社会发展初期不可避免的阶段,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但总是依附于政府的推动就会导致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无法多元化,使得社会工作的推进和发展相对被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阻碍。放眼国际,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社会服务的供给主体已经从单一化日趋多元化,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已基本从政府主导的单一主体模式过渡到多元主体模式——由个人、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共同承担。相当一部分国家甚至已经把一些民间机构作为社会工作服务供给的“主力军”,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能够为政府工作减负,还可以使社会工作服務更加多样化,从而更高效地完成社会工作的阶段性和长期性目标。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在政府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参与程度如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社会认同度较低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很多社会工作者经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之后,不仅加深了自身对这份职业的了解,还增强了其对专业的认同感、对职业的荣誉感、对行业的归属感。然而,尽管当前国家在政策层面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的纵深发展,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浅层,尤其是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定位缺乏认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志愿者。由此可见,即便社会工作者自身对职业的认同感大大提升了,但公众对这一新兴事物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我国的人口基数大直接导致了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规模庞大,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福利政策和人们“有困难找政府”传统受助观念根深蒂固,使得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还是老弱病残等传统帮扶对象。此外,尽管近些年来不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但公众仍然会对其提供的服务存在质疑,主动上门求助的弱势群体也不多。总而言之,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依然偏低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的阻力。   3 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发展思路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积累的过程,在放眼将来、明确方向、理清思路的同时,必须立足当前、坚持专业原则,以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服务开发和机构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步伐。笔者认为当前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
  3.1 加快制度建设,以专业化推动本土化
  社会工作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和实践根源,大部分理论和技巧不受地域和文化所局限。香港督导在协助本土社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充分体现了专业性,从实践层面来看并没有不适应内地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专业化才是根基,是做好服务的基础。当前我国的制度背景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发源地——西方社会的制度截然不同,要实现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就必须充分研究我国的现行制和基本国情度。目前,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必须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这显然有助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在这种力量下催生起来的社会工作的性质会不会发生变化。当前社会工作制度设计大多只注重宏观设计,而没有回归社会工作自下而上、重视每个人的价值的重要本质。虽然政府的责任是关注统筹建设,但目前国情下靠社工机构去推动微观制度建设是不现实的,还是只能靠政府和官办协会。所以,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讨论,建立一套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守则体系非常的必要,例如规范社工的上岗要求,服务的流程和操守,服务监管、退出机制和专业保护机制等。目前,珠三角部分地区已经在开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使得社工能够在制度下服务,同时通过这种标准化推动专业化。
  3.2 为社工赋权,提升行业话语权
  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源于互相信任的专业关系,而信任源于资源,社工是一项服务人的工作,很多时候手中掌握的资源就是能力的体现,也是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的基础。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社工往往遇到求助无门,无法拉动政府和社会资源的窘境。笔者认为,建立健全社工介入公共业务的政策制度,参考香港的公屋审批制度和综援审批服务等,由社工对部分行政业务进行初审或后續监督,如民政工作低保、五保、临时困难救助等业务的初审权和审批后的复核权力,又如红十字会救助的初审和复核权力等,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弥补政府基层工作中的不足,让社工能够在帮助群众时有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也可结合大内地的经验,建立社工联动党代表或人大代表的相关工作制度,让社工介入公共业务并非是为了让社工掌握权力,而是从侧面去提升公众对社工的认可度,让社工的专业能力能够更迅速地服务于案主。从另一方面看,社工在部分公共业务的审批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如专业的探访技巧和访谈技巧、强大的伦理准则及督导力量,这些都有利于政府部分业务的更好地落实。从这些方面入手,更能让政府和公众更加容易理解社工的专业性,从而也更有利于本土化的探索。
  3.3 回归本土,重视传统力量
  社会工作强调关注每个人,肯定人的价值,相信人有能力、有资源作出改变。同时社工在服务中也关注社会环境,社工善于将身边的环境资源转换为案主提升能力的重要资源。一方面,要善于总结传统的帮扶经验。由于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今天依然存在着大量传统因素,特别是国人过于看重这种人情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因而建立在人情关系上的帮扶仍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力量,积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或许可以展示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专业亮点。另一方面,要积极总结政府过往的成功救助经验。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尚未被普罗大众认可之前,原有的政府救助部门仍然是公众最信任的求助单位,党和政府仍然是当前人们最依赖的对象。所以,认真总结带有政府色彩的社会工作经验应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修课。这些都是展现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有利平台,都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有利切入点,社工应该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优势视角去看待自身和案主所处的环境,化不利为有利,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4 结语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都需要漫长的积累,操之过急只能弄巧成拙,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但是无论如何,专业化必须走在本土化的前面,否则也不能称之为本土化。行业正在迅速崛起,是机遇也是挑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本土化需要每一个社工去推动,自下而上,重视每个服务对象,这不仅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根本,也是发展行业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5,(2):98-107.
  [2]柳拯.制度视角下的本土社会工作[J].中国社会工作,2009,(25).
  [3]方青,赵怀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和谐社会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4]潘跃.加快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访民政部社工司副司长柳拯[N].人民日报,2012-04-25(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2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