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大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对大学英语学科特点的深层次理解和诠释,针对当代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差,互动性弱,思维懒惰等现象,本文提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旨在举该学科优势促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英语 思辨能力 问题意识
  
  1.前言
  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使用清楚、准确的语言表达或对概念的分析进行明白、有力的解释和论证的能力(PaulRw&Elder,2006)。具体包含思考与辨析两方面的能力:前者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后者则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在国外已被当作高等教育的一种核心技能来培养(EnniS,RH,1989)。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2004)曾强调:“无论课程的内容是什么,无论它如何发展,我想说,通识教育的旨趣不在于教人思考什么,而是如何思考。”
  2.大学英语课程承载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之重任
  大学英语就课程地位而言: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就课程目标而言,主要包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课程地位和课程目标都表明,大学英语作为通识类语言课程,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学习过程一定会贯穿运用对比研究方法,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理解、归纳并总结母语和第二外语在各个层面的异同,促成正迁移,有意识地规避负迁移。与此同时,语言还是文化的载体,对语言的精准学习也需要建立在对文化的理解基础上,对文化的理解促成语言学习的深度。 总之,大学英语课堂既是一个需要思辨能力的课堂,又是一个培养思辨能力的天然途径。
  3.利用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3.1教师观念改变优先
  多数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自觉不是教专业,妄自菲薄。殊不知,基础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准备课程,意义重大;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各项能力如听说读写译诸多技能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服务的重大意义,务必帮助学生在大学初期就树立问题意识,形成思辨能力。
  3.2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目标去研究教学,设计课程,改善教学策略。
  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长远目标,除认识到大学英语课堂之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外,还必须具体到教学实施的細则,教师务必更好地研究教学,设计课程,改善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动起来,包括形式上和思维上的参与。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已经固化成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不需要参与,更不需要提问。然而,思辨能力的培养须从提问开始。杨澜在其著作《一问一世界》里提及自己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时的经历:那是一节外教上的宗教课。外教讲完了以后问大家有没有问题?结果,一个硕大的教室,100多个学生,寂静无声,大家都羞涩地低下了头,没有一个人举手。教授非常生气地从兜里掏出一块美金,说:“谁要是问出一个问题,哪怕是再愚蠢的问题,我就把这一块美金给他。”可见,中国学生不善提问,提不出来问题,由来已久;而思辨能力的培养,旨在打破现有不良现状,形成新的良性的课堂氛围和风气,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和创新。
  课堂上不提问不发言,究其原因,一是不敢提问:担心自己的英语口语不好,发音不标准,会招到同学的取笑;或者固执地认为,有问题就意味着自己学得不好,人家都没问题,自己有问题那就是问题。二是提不出问题:因为早就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思维参与度很低,根本提不出问题。第一种情况源于焦虑, 教师需帮助同学缓解焦虑,即降低让学生感觉出丑、丢脸的几率:比如可以课前指定准备内容,明确检查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行决定展示方式等。给予学生缓冲压力和焦虑的时间和空间,少了赶鸭子上阵的感觉;让学生自行决定展示方式,个体还是集体,这让他们感觉安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会自然提高。过程中,教师更多强调内容,暂时弱化对语言表现方面的问题的纠正;给予一定的时间,老师再针对较集中的语言问题做相应的处理。
  对于学生提不出问题的情况,教师需要通过优化自身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来改善。总体思路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解决语言学习各个层面问题。当然,问题设计一定既关注梯度又关注广度:所谓梯度就是问题设计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先易后难;所谓广度就是问题设计要考虑到设问的面,是需要个体回答,还是全体,形式需要多变,形式又根据问题内容决定,但凡有深度的细节问题更倾向于个体回答;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先尝试问全体,没问题再落实到个体。
  具体教学策略可以多用对比教学,启发学生通过比对母语与英语异同,自行梳理、归纳、总结两种语言异同,如语音、句子语序、虚词、句式方面的异同等。具体教学方法的应用,可多借助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创设来导入课文,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梳理文章写作思路,进而通晓文章脉络。整个教学过程由问题导入,问题推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完成对文章的阅读理解。
  4.小结
  思辨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大学英语学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知识点做起,从每个教学步骤做起。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 2006(5).
  [2]刘艳萍,文秋芳,等.国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评析及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5).
  [3]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4]王祥兵,刘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
  作者简介:刘丹(1977-),女, 四川内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3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