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可男 王新钢 韩敏敏
摘 要:从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准确定位、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教学模块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与探索研究。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4.039
目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到大众教育。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学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要求,集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定位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型。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学院也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培养模式。
1 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准确定位
在研究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基础上,根据学院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在学院的整体办学定位下,科学合理地调整二级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注重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具有从事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及相关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以及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实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激励、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或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经理人。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的规划和思考能力,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分析,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道德高尚、 基础扎实、博专致用,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学院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内容的深化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分析学院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现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着眼2020年冬奥会举办,在征集所有任课教师意见和组织专家认证后,学院制定和修改了课程建设规划,促进课程建设水平提高。具体的课程体系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加强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不仅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而且是进行专业研究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基础课教学的质量,保证基础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基础课的渗透功能。
2.2 突出专业的系统性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行模块化设置的优势是有利于学生围绕某一门必修课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使学生形成较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宽阔的知识视野。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包含专业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几个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最低学分要求,保证学生既能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选修。
2.3 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目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素质”这一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综合素质的提升是课程规划的重点。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体现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具体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配套的,以培养学生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关注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塑造。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力资助大学生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参与这些项目的本科生普遍反映受益颇深,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著提高,增强了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增加了责任意识和自信。
2.4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结国内外大学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切合学院自身的发展规划。目前本科课程的设置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学科本位思想,课程设置上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湛,强调学术性;另一种偏重于技能的培养,追求实用性,但发展后劲不足。结合两种思维,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强化课程结构的一体化,本着创新性、适用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原则,以企业真实的商业环境为依托,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载体,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水平。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社会实践,重新建构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创新的能力。
2.5 实施课程组制度,进行课程评估
制定课程组及课程组负责人制度,并发布实施。课程组建设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从学科基础课开始,遴选课程组,然后扩展到专业课程。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不同类型的课程组,其中,学科基础课程(组)组建跨专业(教研室)的教学团队,以体现学科基础课“宽”的特点;专业课在本专业(教研室)内成立课程组建课程组,由本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体现“专”的特点。课程组成员从学历、年龄、研究方向都要具备一定层次性,便于互相学习提高。课程组制度的实施,集中教学力量,加强交流,强化教研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于提高学院的教学团队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开展课程评估工作。第一批选择核心课程进行课程評估。第二批,所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展开全面评估。通过课程评估,发现问题,改革完善,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3 教学模块的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块的核心环节是实践模块。实行“3+1”教学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
3.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和改革
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甚至二者还发生错位。现行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定位过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体系雷同,特色不鲜明;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以知识灌注为主;在实践环节安排上时间过少,实施困难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学院遵循应用型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实践教学及实习内容,将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七学期的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延长至四个月,第八学期按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努力构建“两期三段一线”实践教学及实习模式。通过深入企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方面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行“3+1”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在2014级学生中试行“3+1”人才培养模式,修改培养方案,联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企业课程,探索“两期三段一线”实践教学及实习模式。目前,学院现有的几个本科专业大四学生全部深入企业,进入企业课程、专业实习阶段。
3.2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上寻求突破,着力打造若干“智慧课堂”、“掌上学堂”、“课外讲堂”、“企业课堂”,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跨时空、立体化的泛课堂生态圈,实现第一、二、三、四课堂协同培养;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创新实践”,打造“一线提升、三段融合、五位一体、七期貫通”的“1357”实践教学和实习新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3.3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课堂讲授为主,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推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在年度青年教师授课大赛中要求参赛教师“使用案例式、研讨式或项目式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型学习为创造型学习,达到优化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4 建立综合能力考核指标体系
严格考评管理,创新考核办法。课程考核采用“三原则”。一是目标服务原则,考试的内容、形式都必须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考试制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相配套,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和作用;二是全过程、综合性原则,侧重于考试命题、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三方面的改革,最终成绩评定应实行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堂、练习、提问等)、期中测验、期末考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全程考核,以加强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三是系统性原则,考试改革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密不可分。学生每次考核成绩都会录入教务管理系统,系统会折算出每次考核成绩占课程学习总成绩的百分比,再结合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等,折算成学生的课程学习总成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系统管理端,随时查阅自己的阶段性成绩,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及学习计划。
4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是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的原则之一,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及其他实践活动。
4.1 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充实现有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设立适合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沙盘仿真等模拟实验室,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模拟实训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等条件。增加实验教学时数,开设纯实验课程、实训课程、企业课程等。学校实验室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除满足正常实验教学任务外,为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参与创新活动等提供实验条件,也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
4.2 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落实
拓宽校外实践渠道,构建校外专业实验室及教学实践基地,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行开放式教学。各级领导依托学院的声誉和个人的社会资源,为本科生联系到定点的企业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引导学生进行实习成果讨论,总结实习经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撰写、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完善的质量标准,将指导和撰写论文的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试行“双导师制”,要求学生将论文与实习实践深度结合,将论文写在企业,以避免“闭门造车”、“隔空写文”等现象,提高论文的质量。加强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保证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充分指导,保证论文能够顺利和高质量地完成。
5 结语
应用型转型不仅仅是顺应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的口号,必须从教学的各方面都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转型。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入的变革,让学生更能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学院在执行新的培养模式中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下一步工作中,力求不断完善,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战友.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J].绥化学院学报,2019,(5).
[2]李红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8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