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探索出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创业水平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以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机械专业“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机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6-011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6.053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对于促进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出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依然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其核心是本科人才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是当前我国战略发展的需要。在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受传统文化、应试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状况,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国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培养主体单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
  本文针对目前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提出了以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机械专业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方法。探索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既符合当前我国发展的战略需要,也符合我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
  1 现实问题
  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在本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培养主体单一
  我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培养主体单一,这不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规律不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政府、企业及社会的多方合作。因此高校应拓宽培养主体范围,走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的道路,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
  1.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
  虽然我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以专业教育为主,高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设定的课程体系来实施专业教育。但是,我国多数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因此,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有机融合起来,在专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能力。
  1.3 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但是近年来高校引进的师资普遍面临着学历较高但经验较少的问题,因此缺少工程背景和社会实践经验。教师缺乏现场作业经历和工程实践的师资成为制约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素。
  1.4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灌输,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学手段单一成为了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
  2 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思路
  2.1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初步地开设院级选修课培养本科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建立起以本科生学习和研究兴趣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和学习体系。院级选修课一般包括大学生发明创造思维课程、发明专利申请及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
  在机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要深化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注重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及问题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师生间积极互动,让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在教授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时,增加介绍前沿背景研究课题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让学生逐渐学会并培养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机械专业技术前沿文献和国内外发明专利技术,掌握机械专业的前沿知识,培养出创新思维及创业意识。学生采取团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从个体学习方式转化为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出本科生在面对問题时合作的意识和思维,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而是应该依赖于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出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
  2.2 以实践教学和学科创新竞赛为抓手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已有的科研成果,并配合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专业实验。通过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了解和学习兴趣。在实验室模拟实际的生产场景,学生可以进行自主的创造性实验。实验室作为一种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辅助的手段,实验更加生动而具体,学生有真实的参与感,科研激发本科生对专业课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专业背景和问题,更有助于激发本科生的研究兴趣和掌握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一旦本科生发现了解决老问题的新方法,并掌握了背景知识,能够在数值分析和实验方法方面开展相关工作,验证创造性想法的可靠性,逐步建立创新的信心和能力,这对于进一步激励本科生创新船业的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通过鼓励机械专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掌握背景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让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开始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这对于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并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本科生通过不断突破挑战,增强自身的实力和信心,是培养出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3 通过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渠道与平台,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该平台让学生通过参与到生产一线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发现亟待解决的科研问题,培养自身的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本科生的教育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使机械类专业本科生更好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科研问题和科研方法,掌握机械领域最新产业新技术及新工艺,积累成功的创新船业经验。另外,建立创新创业成果孵化机制,学生与学校、企业三方共享本科生在校企共建创新创业教学实习基地平台上创造的研究成果。
  2)校企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鼓励有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创业意向的本科生制定创新创业计划。以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从中挑选高质量创新创业作品,申请到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定期组织创新创业论坛及讲座等活动,鼓励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与有创业意向本科生一起交流成功经验。
  3)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结合企业实际碰到的科研瓶颈向机械类专业甚至全校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企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对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该种方式既能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又有利于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团队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意识和水平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对创新创业型骨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本研究团队教师到企業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和技术创新专家到本团队开展讲座,分享成功的创新创业经验,提高研究团队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意识及水平。
  3 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依旧淡薄。本文提出了以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成果孵化为主要内容的机械专业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机械专业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从而形成可供借鉴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致谢:
  本项目获得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支持(2017JGA230)。
  【参考文献】
  [1]逄锦慧,李露,张芹芹,李银平,孟祥民,王新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9(22):248.
  [2]李邦政,农旭安.“导师深度参与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24):30+32.
  [3]谢家建.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1-8[2019-08-07].
  [4]高文华,高丽,韩乐.双创教育背景下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4):51-54.
  [5]苏海佳,张婷,刘骥翔,侯虹.新工科背景下大化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9(Z1):19-21.
  [6]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12-14.
  [7]潘懋元主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8]张爽,沙飞.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教学研究,2013,(03):15-18.
  [9]Christine Chryton.Assessing General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Engineering Design in First Year Engineering Students[J].JEE,2009(13):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9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