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建立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和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培养环境,加强创新创业导师培养,注重个性化培养。并在北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辅之以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个性化人才培养;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9-0159-02
   创新创业是新产业的发展基础和新经济驱动发展的动力,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学科专业发展不均衡、形式较为单一、支撑体系建设不健全等问题。
  结合学院多年在创新创业培养实践情况,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及环境、构建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等,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
  一、采取措施及做法
  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有效机制引导学生和教师自觉参与创新创业培养与实践,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开展多样化大学生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1.将创新创业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培养方案,在毕业学分要求中明确规定必须在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获得9学分方能毕业,开设了《创新周》《项目管理与创新实践》等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形成了普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依托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做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竞赛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训练模式。学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实践管理办法》等文件,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2.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环境。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行业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4个工程研究中心,12个教学实验室均对学生进行开放,还有1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的要求。并与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中油集团吉林石化公司、国电吉林江南热电有限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开展了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3.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建立多阶段、循序渐进的“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第一阶段:学生创意培养。在新生入校后,所有专业开展“创新周”实践环节,“创新周”时间为2个月。学生自己选题、自愿组合,题目可以与专业无关、任意自定,然后学由老师或创新基地优秀学生作为指导教师,指导课题实施,最后课题小组撰写项目实施报告,制作答辩PPT,集体答辩考核。通过这一阶段启蒙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第二阶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训练。通过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学习、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名人讲座等系列创业培训项目,依托学院内各实验室、工程实训基地,通过“培训—模仿、当助手—竞赛—参与科研项目”等环节,将专业学习、研究课题、各类科技和艺术竞赛等活动与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阶段:创业能力训练。对于那些具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同学,依托创新科技园,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商业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创业实战积累经验,提升创业信心。
  4.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为满足创业创新教育的要求,学院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及参加社会培训,培养“多面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专家、科技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充分利用优秀毕业生,通过微信群、QQ群等资源开展线上指导。在评职、定岗等方面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比赛的指导教师给予倾斜,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师。
  5.注重个性化培养,激发个人潜能。学生个体的差异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潜能是否得到开发,个性是否得到张扬,而不是用标准模式去培养。针对学生发展需求(即就业、继续深造、转行业就业),采取分段培养,大一施通识教育结束后,在大二开展转专业,然后采取专业类平台培养,到第三学年,对这三大类学生采取多元化培养。对继续深造的学生,侧重培养科研和学术意识;对以就业为目的学生,重点培养专业技能,使其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岗位工作,学生充分利用学院专业实验室、基地及工程中心,培养专业工程能力;对第三大类学生,通过公选课和二学历形式,開设法律、企业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从大二开始学院一直贯彻“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完善”的个性化人才模式,激发学生个人潜能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取得成效
  1.形成了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体制。为有效调动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教师晋级、评聘挂钩,与学生评优及学分置换挂钩,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
  2.创新创业训练与专业教学相互促进。初步形成创新创业训练与专业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近5年已经有近80余项创新性实验项目取得的成果充实到实验教学当中。有100余人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内容作为自己毕业设计课题。学院每年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发展态势良好。
  3.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作用良好。到2017年底学院学生已经完成国家、生、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0余项,学生已经发表论文48篇,其中EI检索12篇,申请国家专利15项。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带动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热情高涨,学风明显提高。在电子竞赛、飞思卡尔电动汽车比赛、数学建模、机器大赛、挑战杯大赛、物联网+大赛等有关赛事中表现突出,近2年获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二等奖5项,省级以上奖励近300项。
  4.创新创业与就业联动,社会影响明显。近年来省内外10余所高校到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交流、学习,省政府领导和教育厅领导多次到学院考察,创新创业培养的做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次被《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每个大学生自我成长和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新经济发展,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要考虑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通过机制建设、环境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及师资等,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吴岩.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N].光明日报,2017-12-19.
  [2]刘德君,段慧达,白晶,等.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7):15-16.
  [3]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4]谢昭莉,盛朝强,黄勤,等.构建工科拔尖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49-2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7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