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高等教育知识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要面向社会不断输送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成为专门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摇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自身首先必须提升教学水平,优化学生能力素质,实施实践教学改革,从而完善自身教育体系。为此,以协同创新为核心视角,阐释了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基本目的与原则,并重点探讨了高职类院校在未来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协同创新机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5-0092-02
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纷纷深度研究优化协同创新机制,希望借此来加速自身转型升级节奏,提高自身的科学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以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这一重要战略。细化到教育层面来讲,就是要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思考如何改善自身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发展教学改革路径,更好为国家各行业职业发展服务。
一、对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
(一)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基础目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强调多主体协同作用,希望整合互动资源来有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发展进程加速。由于它的多主体特性,所以教育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都能实现相互融合,例如目标与培养的融合、组织与沟通交流的融合、动力与评估反馈的融合等等,客观讲在协同创新机制下所有教育行为内容与思想都以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存在,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能够形成一套统一、系统且多主体的协同运作体系。
能够成为一套完整的系统体系,就说明它的互动整合、信息互通、利益协调、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能力都是很强的,这些内容在教育中都能实现整体性协同联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师生之间在实践教学学习中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基于协同创新视角就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首先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它要求师生之间成为互动整合整体,在知识利益驱动下形成合作,追求共同目标,实现协同创新。其次是统筹规划、权责分明原则。教师、学生在协同创新教学、学习过程中都要明确自身担当,特别是教师要提高自身主体协同效率,为带动学生实践学习作出示范。
(三)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原则
所谓横向协同是所有学生都以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建立教学课堂的多主体体系,保证教学过程中人人平等,人人有责;而纵向贯通则主要针对分层教学展开,它希望基于不同学生能力层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展开细致化教学,保证教学过程的指向性,甚至细致到针对某一名学生的一对一教学,满足因材施教原则,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创新理念之一。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虽然协同创新视角下开展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发展的大趋势,但实际上对于以学科为基本建制的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而言,他们的内部各专业学科之间实际是存在条块分割发展态势的,换言之,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是高度分散且功能单调的,某种程度上单一学科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存在严重脱节,这就是当前许多学校都极力寻求校企合作的原因所在。在现实中,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融合与外部主体之间并没有形成协同发展。就以其最强调内外衔接的实践教学为例,目前许多高校就存在实践教学应用不足、“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体制机制发展阻碍重重等现实问题。这些导致高校人才在知识面方面表现狭窄、专业基础能力弱且没有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在创新方面也不能看到亮点,这些本应在高校就磨练的本事技能就全部堆積到毕业以后,导致“后大学教育时代”的形成。而在“后大学教育时代”,大学生长期难以适应社会成为关键,这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尴尬,职业能力进步缓慢。究其根本,还要从教育方面找问题。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希望打破传统教育结构性矛盾,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校内资源有效整合,并结合校外及社会资源来搭建校内协同创新教育平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育人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思路是非常正确的,但也必须在实践教学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尝试解决当前校内实践教学目标相对分散、系统性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适切度不高、教师胜任力不高以及实践教学软硬件设备品质不过硬等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协同创新视角下实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明确几个问题。第一,为何要协同创新;第二,如何驱动各个主体参与到协同创新当中;第三,各个主体在参与协同创新方面的权责该如何界定;第四,各个主体该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实践教学过程;第五,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教学实践沟通内容是怎样的。高职院校在明确这五个问题后即可展开协同创新视角下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设计。
(一)实践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应结合地域及行业特色来展开教学研究,实现校内专业的协调综合发展,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实现多方面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的整合优化,在校内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改革尝试,重点着力于对职业人才质量的全面培养改善。
(二)实践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是有效衔接理论与实际的重要桥梁,所以,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素质教育的培养,广泛借鉴协同创新理念;在校内提出了“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口号,一方面全面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一方面也提高对专项技术内容的集中建设,特别是构建了一批内容优秀、功能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深受专业学生青睐。
1.教学资源整合与教学体系优化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实践教学应该大于理论教学,所以它希望打破传统中实践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的传统桎梏,将学科实验教学引入到理论教学中,形成理实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解决教学资源零散、相对重复、无法形成系统的现实问题。另外,严格遵循“统筹兼顾、指导分类”的基本教育原则,为学生设立结合了理论课教学过程的试验教学体系内容,形成“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与研究创新性”三性一体的实验课程体系,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教学系统性。例如,各专业的“公共基础实验课”以及“专业实验课”都是基于不同学科知识内容、不同功能来进行定位的;同时设置了专门的“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为校内进一步明确并优化二级实验教学管理机制,首先回答协同创新视角的第一个问题“为何要协同创新”?为此,校内协同创新机制下的教学模式体系已经形成,教学管理职责也相当清晰,而像实验层面的教学资源配置也清晰化,它们的构建过程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基本质量。 2.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团队
学校应抓住一切机会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做到全面协同创新。一方面,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项目,通过校内实验室、研究所已有资源与力量接收来自外部企业项目,同时输送专业学生人才及教研员到校外顶岗实习,学习专业知识,丰富岗位经验;另一方面,“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也在校内开展,学校专门选出一批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到基层企业与基地考察学习,并要求社会企业专业人才及企业管理者到校内开设客座讲座,实现教师资源的内外流通,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满足校企合作、人人合作协同机制要求,也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保证驱动各个主体参与到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并成就不错的教学交流成果。
3.实现学科通识性协同
不仅应讲求人和教学模式的协同创新,更应追求学科的协同创新,同时他们为了解决条块分割的专业学科设置问题,解放学生跨学科专业学习的现实禁锢,专门实施了学科通识性协同教育,希望以此加强校内的协同创新育人力度,通过更多通识性教育内容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发挥自身专业院校的学科优势。举例来说,该校就聚焦农科类跨学科通识教育,专门在校内组建了“农事训练中心”与“管理训练中心”,希望以此来有效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参与到校内通识实训课程当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其学科实训能力。这一点就解决了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教学实践沟通内容是怎样的”这一问题。
4.产学对接、注重合作
高职院校应基于现代产业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来构建科教合作人才培训基地,主要以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为基本平台,最终满足产学对接创新教育目的。为此,各校应建立专门的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借助平台与企业共同协同育人,全面提升自身校内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水平,提升校企合作默契度。满足为学生提供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训、毕业实训、科研实验、专业技术推广在内的多元化服务,最大化发挥出实践教学中的协同创新内涵,也为自身各个协同主体该如何开展协同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作出了相应解读。
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各个专业之间分离度较高,各自为政,在对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所以,本文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之下的高职类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对策,希望基于此来实现教学内容与协同育人机制解禁,在思想认知与教学行为等等多个领域中达成共识,争取以集成、开放、高效的态度去迎接高职院校未来新教育时代的到来。当然,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还必须做到思路开阔、继往开来,争取更多与社会、与兄弟学校共同交流互动、合作共赢的机会,发展全面均衡的“高校-学生-协同单位”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强调主体之间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保证各方都能获得丰厚的教育收获。
参考文献:
[1] 鲁金惠.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初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2] 王和平,孙振,程慧,等.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的实践与组织模式思考——以山西省農业科学院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6,(3).
[3] 杨英.基于协同实践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87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