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支持体系下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感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社会支持体系为理论视角,立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通过检索阅读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感有关文献,探讨导致焦虑成因、焦虑感与社会支持关系,并在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支持体系的重新建构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焦虑感。
   关键词: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焦虑感
   一、引言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随之产生,大批务农人员一方面为改善自己现今窘迫生活,另一方面受限于教育费和生活,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和爷爷奶奶或者是其他亲戚生活,父母两人或者是一人进入城市打工,继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群体,必然会与政府、社会等社会支持主体产生一定互动,而政府、社会和个人的支持系统共同构成了社会支持体系,并对其社会融入、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着一定影响;另外,随着生活环境改变和压力逐渐增多,带来了快节奏生活现状,人各种欲望因求问不得而被不断压抑,因而焦虑是个体一种较为普遍的情绪体验,成年人有着就业、道德性、现实性焦虑,儿童与青少年有着分离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强迫症等,其主要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为主要体验。虽然,焦虑是一种贯穿于发育阶段正常情绪,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却发挥着不同作用,因而此番主要从社会支持角度出发,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感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关系,为政府部门制定修改政策提出相应参考。
   二、相关概念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尽管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已经开展多年,但是目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有许多不同,因而此番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岁以下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
   (二)社会支持系统的相关概念
   社会支持这个概念在1970年提出,起初是以心理失调社会原因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病原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探讨,既探讨了该群体社会支持现状,也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但是对社会支持一词内涵还未达成共识。而此番对于社会支持一词的内涵采用張长伟观点“社会支持是一定范围内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体系,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是以个体即被支持者为中心,由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支持者以及个体与此类人群之间交往活动所构成系统。”
   具体来说,社会支持体系是由政府支持、社会支持、个体支持组成的一个有机社会支持网络,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而正式社会支持体系主要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主要包括:家庭、朋辈群体等。另外,按照社会支持不同内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可以分为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社会对于个体所提供的支持是建立在自我发展以及生态观的基础上,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社会中,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必然会与他人进行接触交流,建立关系网络,继而产生合作,有助于自身发展;通过社会支持体系帮助,人们可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可控的问题以及危机,从而维持正常日常生活。因此,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扮演着不良情绪调和剂,协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缓解一定的压力,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使得社会处于一个稳定和谐的状态;而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人常常会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状态中,常常会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不利于个人身心发展以及维持社会稳定。
   三、主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从2005年到2017年这12年间145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文章,结合自身理解以及梳理文章脉络,将这145篇文献进行大致的归类分析,发现共有65篇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感有关的文献,并针对其进行客观、系统、定量描述和分析方法,并对相应中文献所描写的焦虑状况进行细读以及内容编码,运用SPSS软件对所编写的码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焦虑的表现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制作出频率和交叉制表,得出形成焦虑的主客观因素以及相关性。用系统整体观点来看待留守儿童的焦虑问题,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有着多层次焦虑,比如有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以及对于安全焦虑,从中提出建构主体-功能-层次三维支持系统来降低儿童的焦虑感。
   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原因探讨
   焦虑是个体一种较为普遍情绪体验,成年人有着就业、道德性、现实性焦虑,儿童与青少年有着分离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等,主要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为主要体验。为进一步探究出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焦虑感原因,从社会支持体系视角出发,将农村留守儿童与一般非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焦虑往往集中产生于处于孤立无援状况以及感受到无力感的个体,探究其成因往往是当个体处于困境时候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就像学龄期的儿童有着分离性焦虑一样,当学龄期儿童要独自一个人面对一个全新陌生环境时候,身边缺乏着父母支持和陪伴,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对外表现为哭闹、不愿上学等。
   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庭、朋辈、学校等支持系统,发挥着不同作用,为留守儿童提供着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有着一些相似点,在刚刚与父母分离时,由于缺乏父母支持与陪伴,也会产生分离性焦虑以及现实性焦虑等,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也有着不同点。因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不只是家庭支持系统缺失,而是家庭支持、学校支持、社会支持以及政策支持等多维度系统缺失。
   (一)家庭支持系统
   受空间地域、工作压力和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外出务工父母在与子女进行沟通的时候,由于长期与自己子女分离,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因而大多数都是关注子女学习成绩,很少能够真正关心子女情感需求,这无形中就给自己的子女造成了学业上的压力,迫使留守儿童过分关注学业或者是因为压力放弃学业,继而在学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感;另外,外出务工父母因无法陪在孩子身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并对其行为进行及时评价、奖励和强化,留守儿童缺乏可模仿的对象,使得人格交往方面存在障碍,无法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焦虑感。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支持不足、与其父母交流与沟通存在问题,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和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叔叔婶婶等亲戚抚养,其因不是自己子女对留守儿童疏于管教,没有给予留守儿童相应关怀,以致于其许多错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和制止,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另外,由于此时期的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期,比较敏感多疑,非常容易与监护人产生摩擦,造成彼此之间关系冷漠;加之留守儿童由于叔叔婶婶等亲戚抚养,容易产生寄人篱下感觉,没有对于家庭产生相应归属心理,尊重需求受到了漠视,造成自己即使有了问题也埋藏在心中,不愿和人交流,长期压抑,加剧其焦虑程度。
   (二)朋辈支持系统
   由于代际沟通问题,留守儿童往往会选择与自己年龄相仿、有着共同话语群体进行交往,加之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于父母依赖性逐渐降低,而同伴关系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因交往时间较长,极易出现问题。同伴接受对于留守儿童出现人际交往焦虑、学业违纪等问题起到一个减缓作用,反之同伴拒绝则构成一种危险因素,增加了儿童出现问题行为可能性。
   (三)学校支持系统
   一方面,学校正式支持不太完备,有些学校没有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一系列工作并纳入日常管理体系中;另一方面,教师未真正地发挥其教育职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子教育和榜样形象缺失,他们大多希望能得到教师更多关注并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但是由于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乡村教师资源比较薄弱,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乡村老师面对众多学生精力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和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需求,就使得某一部分学生受到冷落,而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差生,对于学习差的一些留守儿童则常给予讽刺态度,使得儿童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四)社会支持系统
   不良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网吧管理松散、农村教育对于安全和科学系统性健康知识教学往往很少涉及,造成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使得留守儿童对于安全方面产生一定焦虑感。
   不难发现,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感起到一定的特殊作用。由于各个支持系统提供的支持内容和发挥作用不同,系统之间配合与协调在支持过程中就是非常必要,但是在现实中它们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体系。没有有机的联系,就难以有相应配合与协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自支持作用的发挥并进而影响到支持效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其产生焦虑感的绝大部分都是长期不良情绪堆积而形成的,其主要的成因不是源于一些意外世故所引起的而是其多维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以户籍制为中心的城乡二元体制、不同城乡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在城市艰难生活的农民工根本无力保障子女在城市享有良好生活和学习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存在,使得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造成家庭支持系统失调,进而留守儿童产生分离性焦虑以及现实性焦虑,并在此的影响下产生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以及对安全焦虑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焦虑。由于各个支持系统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社会支持体系,一个系统失调无法迅速及时调集其他支持系统提供支持性帮助,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焦虑感逐渐加深,阻碍儿童形成一个健康人格。
   五、社工介入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现有的社会支持体系分析,了解到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多层次焦虑感主要原因。从国家政策到家庭生活环境、与朋辈群体关系、学校教育水平、社区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无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想要降低留守儿童焦虑感发生的概率,需要建立主体-功能-层次三维支持系统来替代情感抚慰。
   (一)在主体层面上
   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庭支持系统、朋辈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等支持系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留守儿童提供着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对于留守儿童本身来说,由于缺乏父母陪伴以及正确及时的情感慰藉和价值观引导,产生了多方面的焦虑感,因而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的过程中,主要以建立替代支持系统,通过了解留守儿童所处社区的文化环境,进而了解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网络,利用志愿者、老师、同学、邻里、朋友等可以调动的支持性资源来推动 “一帮一”活动开展,协助志愿者、老师、邻里、朋友等人通过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结对,在建立替代性支持系统过程中提供技术性支持和引导,从而帮助其逐步建立起一个替代性支持系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安全感,使得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以及压力时候能够有人倾诉、舒缓压力以及焦虑感,不再压抑自我,降低焦虑发生概率。
   (二)在功能层面上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情感支持以及抚慰,使得其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也不知道向谁倾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压抑,产生了多层次焦虑,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候,通过根据前期走访调查以及心理社会研究,追溯其早期经验、家庭关系、价值观念等看法,将儿童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了解留守儿童是如何看待学业、人际以及安全方面的焦虑感,与儿童进行定期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鼓励并引导儿童及时抒发出不良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除此以外,社会工作者与学校方面沟通,建议在学校开设相关心理课程,使其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从而自身能妥善处理心理上的困惑;开设心理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帮助其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排除心理困扰、增进对自我认识,逐渐使留守儿童形成自我调适能力,减少焦虑情绪发生的概率,使其能够健康成长。
   (三)在介入层次的层面上
   在宏观上,由于中央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基层政府执行相关政策乏力以及缺乏相应经济支持,在政府支持系统中只能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现状,比如推行政策来逐渐打破城市二元壁垒制度、推行同城化教育以及推行万众创新创业项目鼓勵农民自主创业,来缩减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    在中观上,仅仅依靠政府所实施一些政策是不能够真正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状况,还需要建立相应制度以及一套严谨规范的管理体系以及结构,来使得政策能够有效的落到实处,真正建立起主体-功能-介入三维支持体系来替代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抚慰,从而降低焦虑感发生可能性。
   在微观上,社会工作者通过利用专业手法和技巧,调动农村留守儿童身边的可获得的支持性体系,将认知治疗、行为矫治、游戏治疗整合到音乐治疗中,通过音乐来帮助其抒发情绪,给留守儿童打造出一个具有安全感的替代性支持系统,使得儿童能够在真正遇到问题、陷入困境以及产生焦虑时,能够知道如何抒发情绪,缓解焦虑。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把握三个介入层面,在宏观上,积极推动和倡导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实施,利用大众传媒,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宣传报道,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和解决他们存在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在中观上,调动志愿者、学校、社区可以获得的支持性资源,协助其建立起替代性支持体系并对提供技术性支持和引导;在微观上,社会工作者亲力亲为,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性支持,进行情绪疏导,帮助儿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与同辈群体建立起正常的关系,从而助其健康成长,真正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沈斌.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张莉.长治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D].中南大学,2009.
   [3]杨学礼.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J].学园,2014(25).
   [4]张长伟,高校贫困生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5]唐海波,邝春霞.焦虑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2).
   [6]刁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支持研究[D].深圳大学,2017.
   [7]胡昆.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08).
   [8]胡连新,黄钢,苏程,梁嘉嘉,陈剑琴,蔡洁.交互式音乐治疗对儿童焦虑障碍的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2008(01).
   [9]张程琪旭.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4(07).
   *本文系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320019Z”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與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4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