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工介入特教学生家长心理调适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智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家长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了解智残儿童家长在抚养智残儿童时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困惑,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通过对徐州市X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儿童与家长进行了长时段的跟踪研究,运用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个案研究、心理辅导等方法,开展共分四期的小组活动及个案辅导。研究发现大部分智残儿童家长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家庭、学校与社会仍是智残儿童家长三大重要支持力量。
   关键词:智残儿童家长;社会工作;心理调适;小组活动
   家庭在特殊儿童康复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素质状态对特殊儿童后天的康复状况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据研究表明,特殊儿童家长心理流程大致分三个时期:质疑、抗拒、隔离阶段;摸索探讨阶段;资源运用及互助阶段。受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每一阶段,特殊儿童家长可能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产生经常性殴打或责骂特殊儿童等偏激行为。因此,特殊儿童家长压力释放,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而家长的学历水平、家庭的经济收入、社会支持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支持力度是影响家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智残儿童家长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选自徐州市X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智残儿童家长,共50人。该校以智力障碍、残疾儿童和自闭症三类特殊儿童为主,年龄在 4~15岁之间,共51人。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人数最多,共48人,占比约94%,残疾儿童1人,自闭症2人。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在获得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同意后进校,征得特殊儿童家长同意后才进行多次调查。主要采用观察法、结构式访谈法、个案访谈法,运用积极聆听、同理等技巧,共分四期进行小组活动和个案访谈。本次共设计了以智残儿童和家长为对象的两份纸质结构式访谈问卷,问卷题目经过多次讨论与学习最终确定。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有效问卷39份。回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频数分析、图表分析、相关性分析。
   (三)调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参与状况
   整个调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与儿童联系的小组初期、与家长联系的活动前期、个案工作的活动中期、活动结束期。四个阶段环环相扣,以上一阶段的观察或数据分析结果为基础,继续下一阶段的调查研究。个案服务中,选取典型智残儿童家长进行研究,结合问卷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在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校领导和各班班主任的帮助下,四次小组活动顺利开展,并选取李奶奶和单先生为个案,经过多次访谈,帮助他们了解可寻求帮助的渠道,如咨询特教学校,了解村里扶助信息。由于家庭位置很远,以电话联系访谈近期情况,接孩子时的面对面访谈为主。
   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案访谈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智残儿童家长心理压力来源以及整体状况如何?2.社会工作介入优势分析及活动设计?
   二、需求分析
   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特殊儿童家长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急需“情感、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马斯诺认为个人渴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受到别人的尊重、有自尊,有价值。特殊儿童家长在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时,更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尊重,更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支持与关怀,来达到尊重以及自身价值实现的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雷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也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对生态环境感知适应能力,把影响人发展的生态系统划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压力的三大系统。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在工作日内来参加智残儿童家长会多为女性,其比率达到了64.1%,其年龄在31~52岁之间,比率为76.9%。在这些家长中普遍存在低学历的情况,初中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74.4%。从数据分析中,发现这些家长的月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比率为76.9%。在教育方面,智残儿童的教育经费与同年龄段的人相比较少,在这些家庭中智残儿童的受教育经费在800元以上的家庭只占家庭总数的12.8%,但在特殊儿童的教育支出比例较大的家庭超过了半数以上。
   (二)家长压力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压力研究,主要从不同特殊儿童类型家长方面研究。近年来也兴起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量表方法。徐琴芳等四位学者指出,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和焦虑这两个维度上。范翁佳等四位学者认为,主观支持是影响特殊儿童家长创伤后成长的重要因素。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家长压力比重较大的三项分别是经济压力、教育压力、舆论压力,比例分别为24.7%、20.5%、16.4%。在帮助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时(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是市政府部门创建,免学费,但书本及伙食费家庭出,总体费用较低),据家长反映,孩子的适应问题、家庭与学校的距离、学校教育资源及设施设备成为家长考虑的重点。但是,即使在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育费用很低的情况下,孩子教育支出在家庭支出中仍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在众多压力中,经济方面的压力仍是家长的重担。
   1.家庭收入
   据前面数据显示,影响家长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内在经济压力,外在舆论压力,以及在此过程中所承受的教育压力。智残家庭的月均收入不高,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76.9%,并且家庭中孩子数目在两位儿童及以上的占家庭数的92.3%。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收入偏低,但特殊儿童的教育精力投入、经济投入以及外来异样眼光等,加之家庭负担重,长期积累就造成了心理压力。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成为智残儿童家庭的首要问题,家长在内心形成了无形的压力。如,在“当孩子惹您生气让您无奈时,您通常是如何解决?”问题中“耐心地语言教导”、“偶尔未控制住責骂孩子”、“对孩子实行肢体教导”、“感到无奈,默默忍受叹气”中,比例分别为43.9%、34.1%、2.4%、14.6%。    2.学历水平
   数据分析显示这些智残儿童的家长普遍存在低学历的情况,初中以下学历的家长占总人数的74.4%,其中小学文化学历比重近30%。据观察与交流,参加家长会的多为特殊儿童的爷爷奶奶,父母较少,极少数为叔伯婶婶。日常照顾接送智残儿童的多为老人,儿童的父母多外出打工或由于工作无法照顾儿童。此外,在家长会时,观察到经济状况或文化程度接近的家长会主动地坐在一起。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身着较好的家长交流频繁,且与讲课老师互动频繁。相反地,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身着不太好的家长们之间缺乏交流,且听讲时不爱互动,整体很安静,几乎不露微笑。
   学历水平偏低的家长几乎都是附近的农民或进城务工人员。学历有限,就业能力有限,长期形成了“低学历—就业能力不足—经济收入低—心理压力大”的链性结构。
   3.社会舆论压力
   社会舆论压力,只要是外在异样的眼光。在交谈中发现,学历偏低的家长相对学历偏高的家长,在对待外界异样眼光时,感受不同。问卷中,学历偏低家长普遍不填写,或只填写“看不起”字样,而学历偏高家长普遍填写“看不起,但真心希望孩子能被善待”、“希望孩子能好好发展”等。在个案访谈中,针对“别人如何看待您的家庭或者孩子?”,许多家长反映“受不了他们异样眼光”。但单先生说:“肯定会有异样的眼光,这确实不可避免,但是还是有许多来自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与支持,很温暖,外在眼光也就没什么好在乎的了”。
   4.政府社会支持网络与家长心理压力分析
   研究发现,92.3%的家长不太了解相关的扶持政策、社会福利,但89.7%的家庭都申请过相关福利。残疾人补贴、医疗保险的申请比例较大。此外,为智残儿童家庭提供福利政策服务的政府相关人员效率慢。主观题“您希望政府通过什么方式来帮扶您的家庭?”,家长们表示“希望孩子长大后有一份工作”、“希望政府能增加儿童福利以及帮扶次数,帮助孩子能有一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等,表示家长们心里最大的期望是孩子能够自立,能够养活自己。
   总之,大多数家庭希望政府部门多关爱残疾儿童,给予技术引导,未来就业帮扶,以帮助特殊儿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可见,社会支持系统未能完善,存在问题,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智残儿童家长的担忧与焦虑。
   四、社工小组活动干预行动
   (一)互助小组设计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其价值观念贯穿社工介入的始终。在专业价值指导下介入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充分发挥家长的能动性,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尊重。
   根据互动小组模式建立智残儿童家长互助小组,建立前期,我们深入特教学校与孩子多次交流,开展小组活动,记录、观察智残儿童的行为表现,为家长服务做铺垫。经过交涉,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学历水平,将智残儿童家长们平均分配,共建立了4个互助小组。每个小组包括12位智残儿童家长,1位社工。虽然小组之间有所差距,但相差不大,特效学校老师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家长会中,社工和家长一起聆听有关“培养孩子习惯”“如何摆正心态教育孩子”等方面的知识。小组活动中,“击鼓传花”“你划我猜”“撕纸”等活动,促进家长们相互沟通、合作与帮扶。
   (二)个案服务
   根据第一次家长会活动后问卷的情况,活动中观察到的家长表现,以及从特教学校老师那儿了解到的情况,最终选取了李奶奶和留有电话的单先生作为个案服务的对象。我们电话访谈两次,在孩子放学时访谈三次。
   李奶奶和单先生都居住在农村,家境相似,家庭收入都不高。李奶奶63岁,无工作,主要是带两个孙子,平日做农活。单先生55岁,小学文化,无工作,有五个孙子孙女,平日就是和老伴帮助三个儿子带孩子,闲时做零活。第一次电话访谈时,我们主要了解他们家的具体情况,第二次电话访谈问了他们近期情况。在他们接送孩子时,是我们交流最多的时候。在聊天中,我们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进行了录音,帮助他们了解可寻求帮助的渠道,如咨询特教学校,了解村里扶助信息,询问亲戚等。后期随着小组活动的开展,我们以观察和访谈为主,积极聆听并简单记录。
   五、总结
   综上,智残儿童家长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心态不平衡现象,压力主要来自家庭经济压力和教育压力、外在舆论压力。家庭的经济收入、社会支持力量、政府帮扶力度是影响家长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社工运用专业方法与技巧,如互助小组的建立,多次活动设计,能有效地帮助智残儿童家长进行压力释放,在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取得心理平衡,逐渐调节个人心理压力,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但社会工作不是万能的,调查中,个别家长的不配合、社区的不理睬等客观现象给研究增加了难度。服务中,避免死板应用技巧,我们与特殊儿童家长共同成长。通过特教学校和社工的努力,家长参与家长会的积极性明显增高,对特殊儿童后天康复状况和成长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巧敏.特殊儿童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J].中国社会工作,2018(27).
   [2]徐琴芳,房悦,张文,刁亚军.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调节因素的元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8(02).
   [3]范翁佳,陈蒙蒙,叶家杰,许泽邦,吕奔.特殊儿童家长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01).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社工介入特教學生家长心理调适研究”(编号:2018kw001)。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9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