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困境下海岛地区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庄韶辉
摘 要:运用区域经济、产业集聚等学科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以舟山定海远洋渔业小镇为研究对象,客观描述小镇发展现状,着重分析小镇特色产业集聚面临的困境。为了破解上述困境,提出宏观政策层面要扶持、中观资源层面要整合、微观运营环境要创新等三个方面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产业集聚;远洋渔业小镇;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9.005
0 引言
特色小镇的核心元素是“特色”,重中之重是产业特色,在找准产业特色的基础上放大产业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放大产业特色的过程,本质上是各类要素资源包括高端要素资源在小镇地域内的集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集聚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舟山定海远洋渔业小镇,于2016年1月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42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之一,是以绿色海洋健康产业为方向,以远洋渔业为特色的健康类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自启动建设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在特色产业集聚方面出现困境,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特色小镇的发展,制约了“产、城、人、文”的有机融合。展开以舟山定海远洋渔业小镇为个例的研究能提供特色小镇建设的地方性经验,对于其他地区特色小镇建设,尤其是放大特色、集聚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 舟山定海远洋渔业小镇的建设进展
小镇处于舟山本岛北部、定海区干览镇西码头区域,处于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核心区内,规划区总面积约 3.18 平方公里。
1.1 发展禀赋及资源情况
(1)发展的产业基础。小镇处于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内,拥有全市唯一的国家级中心渔港——定海西码头渔港,是舟山传统的渔业强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渔业产业链条,支撑渔业发展的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在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的发展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2)发展的区位优势。小镇拥有的西码头国家中心渔港处于西太平洋国际航线要冲,在远洋渔船的靠泊、装卸、仓储、冷链物流、渔需物资补给、锚泊避风、航修等方面具有相对便利的优势,可以极大地降低远洋渔业产业的运行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3)发展的人力资源情况。小镇共有四个社区,共计常住人口4336人,流动人口2411人,流动人口的比率较高,其中大部分集聚在西码头社区,这和产业在西码头社区的集聚是高度一致的。流动人口当中既包括具备初级劳动技能的劳动资源,也包括了发展远洋渔业所需要的各方面稀缺人力资源,是小镇发展远洋渔业的重要资源。
(4)发展的制度供给基础。除了省级场面赋予的特色小镇支持政策外,小镇凭借着拥有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制度供给,获得了来自各个层面的政策支持优势。如依据舟山市总体部署,远洋渔业基地将集聚全市范围内主要的远洋渔业企业,重点发展包括远洋渔业现代化专业母港、国际水产城、远洋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区、远洋修造船中心等产业和项目,远洋渔业在小镇的集聚具备了较好的制度供给优势。
1.2 小镇建设主要进展情况
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以主导产业为支撑,当前主导产业的竞争关键是生态竞争。良好的生态不仅能充分释放内在的发展动力,也能对外在的高端要素资源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自创建特色小镇以来,小镇坚持打造完善的产业竞争生态链,以强化主导产业的支撑,取得了如下建设进展:
(1)产业生态建设不断完善。小镇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构建完整而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深海鱿鱼健康食品工业园、海洋精深加工科技园、海洋生物药食加工园等产业项目持续推进,一大批上规模有品牌的企业入驻小镇,远洋渔业产业链不断完善。
(2)自然生态建设快速启动。开展了以“小镇展示厅展览游-海洋娱乐轻松游-交易市场参观游-美食酒吧体验游-上下园山休闲游-健康产业工业游”为主线的旅游路线,通过实施干览镇环境保护和整治修复项目,启动并完成渔人广场特色视觉识别系统VI(标识)设计,小镇的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
(3)创业創新生态不断拓展。依托国家海洋局授予的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小镇积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耦合,持续引导企业向科技型技术型领域发展。至2017年底,小镇区域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区域内现有规上企业15家。同时推动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持续推进远洋渔业科研队伍和产业高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4)政务生态建设逐步优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以区域能评、环评取代项目能评、环评。加大与相关机构协调会商,建立方便小镇内企业的相关工作机制,提供企业注册、品牌培育等服务,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氛围。
2 远洋渔业小镇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首先,与舟山各主要乡镇比较,小镇在工业总产值方面仅次于白泉和高亭,居于中游水平,说明在特色主导产业集聚方面小镇有较好的基础,但是同时也说明产业集聚规模不够,无法取得领先优势。其次,在公共财政收入的比较方面,与主要乡镇比较处于最后,一方面说明小镇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取得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财政收入薄弱将对未来小镇建设构成较为明显的制约。第三,从业人员数量方面也相对较少,说明产业在吸附本地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弱,从另一角度说明产业的集聚度不高,没有达到足够的规模。
2.2 功能叠加和融合有待优化
小镇对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功能融合考虑仍有待优化,存在项目相对疏散、功能叠加不足等问题。一是产业与旅游功能融合不够。小镇由于产业定位相对特殊,难以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对游客吸引力有限,较难发挥旅游功能。二是产业与文化功能融合不够。如小镇挖掘产业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内涵不够深入,与本地根植性的产业结合不紧密,产业与文化难以深度融合。 2.3 社会生态建设仍待完善
特色小镇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追求的是生产、生活的融合,从这个要求出发,小镇建设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小镇在产业外延、功能处延,以及以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发展带动乡村建设方面力度不够,这与小镇规划缺乏这方面的安排和考虑有关系。二是在公共服务方面,与省内先进的特色小镇比较,也有较大的差距。在“办事不出镇”“零时差”“零距离”服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2.4 创业创新生态层次不高
目前,小镇的主导产业即远洋渔业产业在产业竞争力、产品品质方面的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在产业组织方面,传统的企业小、低、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集聚区范围内的产业集中度不高,布局较为分散,在资源和要素有限的情况下,导致整个产业整体效益不高,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二是产品品质方面,小镇主导产业缺乏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较低,粗加工仍然是生产主要业态,行业影响力远远不够,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有待深化。
2.5 要素保障制约建设平衡发展
由于当前地方融资平台作用有限,小镇财力相对薄弱,而市区的财政支持也相当有限,因此财政支持的不充分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就土地而言,特色小镇所需的土地指标很难一次性到位,这大大影响了项目推进的效率。
3 远洋渔业小镇发展路径建议
为了推进远洋渔业在小镇的有效集聚,更好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3.1 宏观政策层面:争取部委及省加大扶持力度
(1)争取资金、人才扶持。首先,充分利用国家级中心渔港的政策优势,在努力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向相关部委争取资金支持的力度。其次,按照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统一部署,积极与省级相关部门对接,争取在资金、人才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2)争取土地要素扶持。围绕年度供地保障、造田造地任务削减、土地规划指标跨镇调整、土地计划指标分配等方面,争取省级政策扶持,为产业集聚提供充分的土地要素供给。
(3)争取重大项目计划支持。引进项目是实现产业集聚的重要手段,为了快速推进产业集聚,在积极做好远洋渔业小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基础上,争取省级部门支持,在全省重点产业项目安排上给予政策倾斜。
3.2 中观资源层面:有效整合资源支持产业集聚
为了实现主导产业向小镇的集聚,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市级层面要建立合理的政策机制,不断强化小镇在远洋渔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优势。
(1)建立重点倾斜的发展机制。一是建立市级土地保障机制。建议远洋渔业小镇建设用地指标可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运用,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则享受省(市)给予的配套奖励政策。二是建立项目支持机制。远洋渔业小镇范围内的项目优先申报省重大产业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列入远洋渔业小镇范围的村(社区),优先申报区“美丽乡村”创建项目。对远洋渔业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并给予优先立项。
(2)探索建立县区间的税收补偿机制。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是各县区的传统主导产业,向小镇的集聚即意味着相关经济利益的损失,为了防止损失,各县区普遍出台了相关的竞争性政策,导致小镇产业政策无法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影响了集聚的进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必须是有利于全市远洋渔业的发展,能有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因此集聚是必然选择。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远洋渔业集聚,构建一个各县区合力共建的机制非常有必要。围绕远洋渔业小镇建设,围绕着主导产业的集聚,要积极探索由集聚带来的各相关县区财政分成、税费返还等方面的政策机制,在合理考虑各县区政府经济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推进产业不断向小镇集聚。
3.3 微观运营层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1)着力推动产业精准服务。要深入对接集聚区内的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要为每个企业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案。初创期的企业和成熟期的企业、小企业与大企业、生产型与贸易型企业在融资、人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政府应根据其不同需求,及时提供不同的一揽子服务举措,以提升服务的有效性。
(2)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积极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转型,建立升级海产品深加工体系,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其次是推进全产业链招商。在招商引资中要注重全产业链引进,争取引进一批、带动一批、发展一批,推动产业整体发展和结构完善。
(3)大力引进产业创新要素。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人才集聚和发展。优化人才引进、补贴津贴、住房保障、创新创业支持、优秀高校毕业生等支持政策,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要強化资金、企业、机构等创新要素引进,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下,着重引进天使基金、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等市场融资机构。三是要积极培育新的商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线上和线下相互结合的营销模式,加快国内外的贸易互通及资源共享,为企业开拓市场新空间提供足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蔚文.政府与创建特色小镇:定位、到位与补位[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2]闵学勤.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
[3]冯奎,黄曦颖.准确把握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重点——浙江等地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6,(18).
[4]徐梦周,王祖强.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
[5]谢文武,朱志刚.特色小镇创建的制度与政策创新——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为例[J].区域调研,2016,(9).
[6]柯敏.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以嘉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为例 [J].特色小镇研究,2016.
[7]张银银,丁元.国外特色小镇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J].特色小镇研究,2016,(11).
[8]傅超.特色小镇发展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16,(11).
[9]白小虎,陈海盛,王松.特色小镇与生产力空间布局[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报,2016,(5).
[10]马斌.特色小镇: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战略[J].浙江社会科学,2016,(3).
[11]陈宇峰,黄冠.以特色小镇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报,2016,(5).
[12]浙江省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13]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今日浙江,2015,(24):16-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26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