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智能金融时代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和适应性,为了满足智能金融时代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展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对智能金融时代金融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和智能金融时代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即学习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建立金融实训室、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以岗定课、以赛促课等。
  关键词:智能金融 高校金融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以赛促课
  一、智能金融时代介绍
  (一)何为智能金融
  智能金融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依托于无处不在的数据信息和不断增强的计算模型,提前洞察并实时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重塑金融价值链和金融生态数据来源:2018智能金融行业报告-百度金融埃森哲。从历史来看,金融行业的科技应用可分为电子金融、线上金融、智能金融三个阶段,目前处于第三阶段。金融行业科技应用的三阶段具体特征见表1。相比传统金融服务费用较高的缺点,金融科技智能化具有六大核心优势:低门槛、低费用、投资广、易操作、透明度高和个性化。
  (二)智能金融的发展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前沿科技元素的智能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2016年以来,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入发展,科技与金融的融合逐步进入智能金融阶段。一方面,智能金融依赖的AI、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不断获得突破;另一方面,AI通过“数据+算法+算力+场景/平台”不断深入到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金融智能化进程加快,各参与方争相抢滩智能金融。国内主要网络参与方截至2018年6月在智能金融领域的成果见表2。
  二、智能金融时代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金融行业的深化改革深刻影响着金融人才的需求,对高校金融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呈现新的特征。
  (一)了解智能金融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金融企业文化
  首先,了解智能金融的理论基础知识。金融理论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深奥抽象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将金融理论知识与金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现代金融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专业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金融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能读懂金融方面和宏观的经济政策,能够对我国当前的热点金融现象进行分析。其次,了解金融企业文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引入“人本文化、服务文化、合规文化、创新文化、信贷文化、品牌文化”等金融企业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对金融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在了解的前提下才會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智能金融时代急需高端复合型人才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金融科技战略是我国银行业加快布局的方向,借助科技加速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的深度融合,打造新的业态模式。从目前银行校园招聘增加金融科技岗位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亟需及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不仅仅是银行业,证券行业也呈现出发展金融科技的态势,2018年我国各大券商在金融科技的研发投入都有加大的趋势,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见图1。
  从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智能金融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掌握金融产品定价与量化分析等基础知识,还要懂得一定的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理论,能够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实践技能相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银行从业人员不仅要学会存取款业务,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产品营销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
  三、智能金融时代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金融实验实训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首先,金融实验实训投入不足。实训是高校金融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做中学,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目前,高校的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实训设备不足,实训场地条件简陋,对于金融专业的课程授课,大多数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由于资金不足的原因导致课程仍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例如《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课程中的银行存款、取款、开支票、贷款等业务以及《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等业务学生只能学习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实际操作,而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亲身实习才能加深体会,这直接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同时,由于金融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实践类课程不易在校内开展,院校凭一己之力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会有些力不从心,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钩。其次,尚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与院校金融专业学院的合作意愿不强,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不缺人才;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很多数据需要保密,不方便让非正式员工接触,因此金融机构没有多余精力培养学生深入学习智能金融知识。
  (二)课程设置同质化
  很多高校课程设置并没有自身的特色,也没有考虑当地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而是模仿其他金融院校开设的课程并直接运用到自己院校的相关专业。同时不同方向的金融专业课程也极度相似,例如金融专业的金融学基础、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营销、商业银行综合业务、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课内容重复度高,一方面浪费时间,而且由于学生重复学习一个知识点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趋于同质化,缺乏差异度,必将导致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严重趋同。
  四、构建智能金融时代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习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
  从电子金融到线上金融到现在的智能金融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真正成为智能金融时代的核心驱动力,技术驱动商业创新的影响力及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无论是金融创新还是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要,都要求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不仅仅应该学习金融专业的理论知识,也要学习先进的金融技术,才能满足智能金融时代的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建立金融实训室,保证专业课程的实训需求
  高校金融专业应确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应主要在实验室实训室进行,教学过程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由于智能金融时代的到来,金融教学软件開发的越来越多,深圳智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有一套集“金融银行、互联网金融、投资与理财、保险服务、保险精算”金融专业的互联网+金融教育的全方位的金融专业软件,可以满足金融专业学生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的实训,同时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三)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及应用型本科的教师不同于中小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得具备实践经验。因此在培养智能金融时代的金融专业新型人才方面,需要一批既精通理论,又具备精湛技能,并且对金融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了解的金融专业教师。这些专任教师的来源,一方面可以招聘在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有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可以从金融机构中聘请相关人员在校内做兼职教师。同时与金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在课程中可以安排一部分实训课时直接去金融机构参观学习,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了解岗位需求,以岗定课
  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与社会脱轨,只有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可以将毕业的学生顺利输送到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我们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课计划、课程教学内容等都要根据金融相关岗位的需求来定。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管理人员要深入金融企业做调研、明确他们的岗位及岗位的需求和岗位需具备的技能。课堂教学的内容一方面要依靠学校的教师从专业角度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应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在教材的编写上,学校教师和行业人员可以共同编写。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企业管理或专业骨干走进课堂,为学生开辟新的授课模式,这会更加受学生的欢迎。
  (五)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以赛促课
  近几年高校金融专业相关的大赛有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互联网金融大赛、银行业务综合技能大赛以及由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金融与证券模拟实训大赛等比赛。通过参与或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比赛内容、规则和评价标准是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和技能规范要求制定的,体现的是行业不断变化的、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将技能竞赛的相关内容融入日常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有助于不断完善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该制定和颁布竞赛管理措施及实施细则,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奖励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和学生。
  
  参考文献:
  [1]苏洁.智慧金融时代来临[N].中国保险报,2018-09-11.
  [2]杨利民,刘斌斌.智能金融时代网络金融的智慧转型[J].中国银行业,2018(06).
  [3]姜雨丝,陈霏霏.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贸人才,2019(247).
  [4]张炳达,钟小平.需求导向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9(02).
  [5]夏守和,张军.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
   (邝翠芬,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财经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88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