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科技时代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彻底变革了传统的金融业态,对金融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正在发生着改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科技时代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变化,地方高校在未来金融专业建设中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金融科技 地方高校 金融专业建设
  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热议的话题。金融稳定理事会将金融科技定义为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 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变革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业务、流程或产品, 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模式造成重大影响,既包括前端产业也包括后台技术。由科技推动的金融业态的变革使得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改变,对柜员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少,转而对金融和信息技术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力度在加大,这就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金融科技时代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化
  科技对金融领域的渗透,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金融业务的应用,已经彻底变革了传统的金融业态。以银行为例,人工智能、大数据对银行业的渗透已经体现在业务的各个环节。近年来,各家银行网点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智能化改造,传统的柜台业务已经大部分可以在智能设备上完成,柜员已经逐步被智能机器所取代;人工客服也逐渐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替代;在产品营销环节,利用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年龄、资产、和喜好等进行精准定位并展开营销;在信贷环节,通过对电商和交易数据等形成的个体特征进行大数据分析和算法预测,银行可以更精准的评估贷款人的贷款能力和偿还意愿;在风控环节,利用大数据搜集相关信息对借款人的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监控,形成一个动态的贷款监控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运用已经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银行业的人才结构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家银行在缩减柜面人员的同时,科技型人才和营销岗位正在逐步增加。从近两年银行的招聘情况来看,对传统金融专业人员的招聘正在逐步减少,转而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懂金融知识、网络营销、线上交易、会写代码,尤其是熟悉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的金融人才最受欢迎。金融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给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尽快应对行业的发展变化,努力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地方高校金融专业未来能否走的长远的关键。
  二、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落后,不能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直以来,根据金融行业对应届生招聘的需求,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多流向银行柜员、保险销售、保险公司柜面或后台服务等岗位。因此,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基本定位于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的业务,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银行柜员、保险销售等基础工作。然而,科技对金融业务的变革使得高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智能设备对柜员的替代,银行对金融专业应届生招聘的数量越来越少,反而对计算机专业应届生的招聘数量在逐年增加;保险销售也有被互联网取代的趋势,人们现在可以轻松在网上购买车险和一些简单的人身险。金融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懂金融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已经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行业发展越来越需要既了解金融知识、又熟悉信息技术、网络营销、心理学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金融科技时代下,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金融行业发展变化的复合型人才。
  (二)課程设置相对滞后,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理论课程设置过多,实践课程比重较小的问题,课程设置已经远远跟不上金融业的发展节奏。首先,偏重理论的课程设置过多,有些课程设置沿用十几年,而且教材更新滞后,很多内容与当前金融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其次,专业课程设置单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没有受到重视,比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大多数计算机技术能力较差,利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欠缺;营销能力较差,毕业生无法适应金融行业对员工营销能力的需求,尤其是当智能设备取代了传统柜员岗位后,传统柜员岗位大多转到销售岗,银行更加重视销售岗位的人才。最后,虽然多数高校的金融专业目前都增加了实践和实训课程,但是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训课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实践课程主要以计算机房上机操作为主,如商业银行仿真实训模拟,证券投资仿真模拟等,这类软件相对来说操作简单,且与真实的业务场景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师能力较弱,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对专业教师的后续培训制度,导致教师的知识更新缓慢。尤其是像金融专业这种应用型专业,行业发展变化快,教师需要根据行业的变化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人才。而现实状况是,绝大多数金融专业的教师不仅没有金融行业的从业经历,而且也不关心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案例陈旧,照本宣科,教学效果非常差。由此,也给学生带来了困惑,学生对金融行业的理解有限,对未来能够从事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能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相应的能力,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应对金融科技时代,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金融科技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应对金融科技时代对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地方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与时俱进,设置适应行业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走访当地金融机构、金融企业调研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以此为依据并结合本校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制定符合本校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金融行业的需求,应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与校内其他专业共同探索,通过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增设相关交叉课程,完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紧扣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业人才的需要,增加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如加强数学、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如Python、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机器学习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考虑与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课程的建设。增加心理学、市场营销等课程,让学生了解金融业的销售业务以及客户的心理需求,未来能够更加适应岗位的需要。除此之外,可以走访金融企业,与其共同探讨符合实际业务需要的金融实训课程,必要时可以联合开展教学。
  (三)开展金融前沿动态专题讲座
  科技正推动着金融业的发展瞬息万变,而高校使用的教材多数与金融业的发展不能同步,因而,就要求教师及时关注金融业内动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金融业前沿知识,傳授给学生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除此之外,高校也应该积极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定期邀请业界的从业人员讲授金融行业的创新业务,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未来就业时需要储备的知识结构,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相关知识。
  (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围绕着金融科技的大学生竞赛也在逐渐增加,如由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办的“智盛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大赛;由工商银行和IBM组办的全国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在2018年举办的第一届国际大学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从竞赛内容来看,这些竞赛都紧贴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沿,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到行业的前沿技术。因此,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竞赛,必要时可以跨专业组队互相借助优势,如金融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组合可以互相弥补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利用参加竞赛,学习竞赛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最终将竞赛内容的相关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通过课程与竞赛的融合,既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就业的时候真正成为金融业需要的人才。
  (五)加强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由于金融专业是应用型学科,操作性很强,因此,加强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金融理论知识运用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当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探讨校企合作,能够针对具体的岗位需求,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人才。通过与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到金融实务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规划职业定位,尽早意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上的欠缺,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inancial Stability Implications From Fintech[R].Reports To The G20,2017.
  [2]黄丽,刘红梅,牛静敏.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科技教学改革探索——以《金融科技专题》为突破口[J].教育现代化,2018,5(48):87-88+90.
  [3]王竹,陈鹏军.金融科技时代我国金融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8(10):80-82.
  [4]李建军,吕勇斌.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05):64-68.
  [5]张敏锋.经济新常态、金融科技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创新[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01):91-94.
  基金项目:包头师范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包头师范学院应用专业建设与管理研究”(编号:BSJ201GZ003)。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62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