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務理念的提升,也是调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项制度安排,因此,研究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市场主体、产品与服务以及外部环境建设上仍有改进的空间。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和其他金融主体的共同努力,以尽快增加普惠金融供给,培育普惠金融需求,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供给;金融需求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0-0141-03
  普惠金融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各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的认可。我国于2016年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正式从国家层面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发展普惠金融是调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一项制度安排。因此,研究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普惠金融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被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可见,普惠金融内涵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务理念的提升,应当惠及并非自愿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应可负担且可持续,并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普惠金融的特征
  普惠金融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全面性。既包括服务客体的全面,也包括服务种类的全面。二是公平性。普惠金融强调每个主体享受各种金融服务的权利是平等的,并不受其年龄大小、财富多寡以及社会地位高低的影响。三是可持续性。从供给角度来讲,普惠金融强调的是商业可持续性。从需求角度来讲,普惠金融服务的群体通常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更加需要低成本和便捷的服务以满足其生存的持续。可见,普惠金融需要实现原有金融体系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实现金融公平以及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长期过程。
  (三)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
  1.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McKinnon(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的原因是存在金融压抑。金融压抑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进而抑制经济增长。他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金融深化,利用市场力量满足原先被排斥的金融需求。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金融深化,解决金融压抑。
  2.金融排斥理论
  Leyshon和Thrift(1995)认为,金融排斥是指在某些地区特定人群被排斥在正规、传统的金融服务过程之外的现象。Kempson和Whyley(1999a,1999b)以及Sarma(2010)指出六种维度的金融排斥:地理排斥、条件排斥、营销排斥、价格排斥、自我排斥。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解决金融排斥问题。
  3.长尾理论
  在金融市场中,由于自身禀赋和外在环境的原因,如信息不对称以及法治不健全,低收入和小微企业成为了被传统商业型金融机构排斥的“长尾群体”。例如,许多优质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由于缺乏信息中介,难以获得足够资本实现发展。因此,解决“长尾群体”面临的金融服务问题,是未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普惠金融的供给
  1.传统金融服务提供者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传统金融服务提供者均对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物理网点维护与发展,推动支付基础设施完善,并对产品进行创新和变革。根据《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的数据,截至 2019 年6 月末,我国每 10 万人拥有自动柜员机(ATM 机)79 台,显著高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的 63 台;我国每 10 万人拥有销售点情报管理机(POS 机)2 356 台;我国平均每人拥有7.6个银行账户、持有5.7张银行卡,这一数据与2014年末相比分别提高了60%和50%,就人均银行账户数和持卡量而言,我国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相对领先的水平。除设置机构网点外,新的经营模式如便民服务点、助农取款服务点等也在不断推出,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的进一步覆盖。同时,商业银行还进行了存款理财产品和信贷理财产品的创新,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服务。例如,农业银行推出的金融科技融合新产品——小微企业融资产品“微捷贷”,在满足小微企业具有特殊性质的小额融资需求的同时,还有效把控了潜在风险。
  2.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者
  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者包括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它们能一定程度地弥补传统服务的缺失,拓宽对三农服务的渠道,丰富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种类,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水平。以村镇银行为例,根据中国金融新闻网数据,“截至2018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 621家,其中,中西部地区共有1 063家,占比65.6%;村镇银行现已覆盖全国1 286个县,县域覆盖率高达70%;村镇银行资产规模1.51万亿元,负债规模1.33万亿元;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在其各项贷款的占比达到了91.18%。”
  3.金融科技公司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如非银行支付机构、P2P网络借贷以及互联网银行等利用线上既有平台的规模化效应,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提供新颖的金融产品,给普惠金融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P2P网贷平台为例,根据网贷之家数据,2013—2017年,P2P网贷平台数量和成交金额都急剧上升,2018年开始回落;2017年P2P网贷平台数量为1 931家,成交量达到了28 048亿元;2018年P2P网贷平台数量为1 931家,成交量达到了28 048亿元;2019年P2P网贷平台数量激降至343家,成交量为9 649.11亿元,相比2018年全年的成交量减少了46.24%,全年成交量创了近5年的新低。由于行业出清以及“三降”的持续推进,P2P网贷将加速转型,或退出或申请网络小贷牌照谋求生存。   (二)普惠金融的需求
  1.服务三农对普惠金融的需求
  我国一直致力于支持三农发展,出台了多项针对三农资金投放的鼓励政策和专项措施,引导更多低成本资金投放。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服务三农的四个重点方面,包括对定向降准普惠资金的利用、专项融资工具的扩大发行、信贷抵押担保空间的挖掘以及“纯信用+线上”信贷产品的增加。以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例,根据wind数据库数据,2019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5.19万亿元,同比增长7.7%,比上年末高出2.1%;全年增加2.68万亿元,同比多增4 515亿元。除此之外,农业保险也是保障三农的重要手段之一。从2007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到2019年“农产品保险+期货”和农产品灾害保险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试点,我国正在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在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农业保险近几年实现较快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數据,“2018年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已达572.74亿元,同比增长19.54%;农险保额已达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4.23%。”但由于农户收入水平较低以及农业保险存在过度依赖政策和供给不足的问题,农业保险的渗透仍有待深化。
  2.小微企业发展对普惠金融的需求
  小微企业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和促进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一直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增量扩面、提质降本”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要求。其中,小微企业信贷量是“增量”的重要目标。近五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逐年递增,增速保持平稳。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截至2019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9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三)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
  1.普惠金融扶持政策积极出台
  我国致力于采取货币信贷政策、税收政策及监管政策等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为普惠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出更符合目标群体的金融产品。一是对普惠金融领域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对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等执行差异化优惠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优化普惠金融专项资金使用方向等措施支持普惠金融发展。二是对于符合条件的相关领域实行免征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以及续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等优惠政策,并利用“银税互动”帮助守信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三是积极运用差异化监管、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和机制建设等监管手段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比如,允许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的金融债券,在存贷比、不良贷款率方面进行差异化考核,以及推进区域股权市场的发展。
  2.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我国在支付基础设施和信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构建了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体系,推动建设新型支付清算系统;另一方面,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趋于成熟。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银行办理农村电商支付业务共计 3.57 亿笔,金额达 4 030.33 亿元;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发生支付业务共计2.14 亿笔,金额达1 813.25 亿元;个人数据库接入机构 3 642 家、企业数据库接入机构 3 524 家,共收录 9.99 亿自然人、2 757.5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相关信息。
  3.数字金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金融服务门槛不断降低。一方面,数字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深度,被忽视的群体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享受到数字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数字支付的大量使用使得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消费者的交易数据,更加精准地提供适合客户的产品和服务。金融科技的持续发展也推动着传统金融服务提供者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未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将在数字金融背景之下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易主体层面
  1.普惠金融理念有待普及深化
  普惠金融并不等同于信贷补贴和慈善活动,而是一种可持续的金融理念,其关注的是政府和私人部门如何通过合作互动将更多群体纳入到金融生态体系中。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和私人利益相关者未能完全理解这个理念,一些地方出现了经营低效和管理失当的问题,从而阻碍了普惠金融发展。
  2.消费者金融能力有待提升
  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能力对于普惠金融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消费者风险意识总体上仍有待加强。许多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理解较为粗浅,知识水平呈现出较大城乡和区域差异。
  (二)市场与服务层面
  1.金融市场供需不均衡
  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着资金供需不均衡的问题,表现为流向弱势群体尤其是三农小微企业的资金不足、金融资源的配置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的特点。偏远地区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单一,金融服务提供者通常难以获利;城镇地区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高的问题。
  2.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
  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是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不丰富。普惠金融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并不仅仅是补贴,而应该对不同目标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随着民营经济的活跃和三农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原有的产品并不能很好地覆盖客户需求,因此,金融服务提供者需要为此进行创新和变革。
  (三)环境建设层面
  1.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将会严重制约普惠金融的发展。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较大、总体仍有不足。例如,征信体系不完备,将会增加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信用风险,影响其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致使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充足的金融服务,将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扭曲。
  2.数字金融风险暴露问题凸显   普惠金融的發展与数字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数字技术的使用和规模化则会加剧风险的暴露,例如,客户隐私的泄露和滥用、信息披露不足都已经发生。如何在保持科技创新和监控数字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金融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挑战。
  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交易主体层面
  1.培育普惠金融理念
  普惠金融发展地区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偏远地区的人群缺乏相关的金融知识。因此,应该进行系统的、周期较长的普惠金融宣传活动,让更多群体清晰、真实地了解普惠金融和自身需求;同时,应该普及新型金融机构和最新金融科技的知识,让有需求的群体可以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找到符合自身要求的服务。
  2.提高消费者金融能力
  提升消费者的金融能力,要同时注重支出和风险防控能力。一方面,要培育消费者支出的计划性,形成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长期、持续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提高风险意识,尤其是数字金融相关的风险,并且能够通过正规投诉渠道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利益。
  (二)市场与服务层面
  1.加强金融机构合作
  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和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加强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缓解信息不对称,密切各方的联系和沟通。例如,“银税互动”、“银商互动”等互联互通机制应该继续推进,并开展更为深入的交流对接。
  2.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普惠金融机构应当尝试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以便及时并有针对性地满足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针对小微企业,可以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科创板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品种;还可以完善抵押贷款机制,采用灵活而风险可控的方式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针对三农,应当鼓励保险业的深入,设计出有特色的农产品保险;同时,应该进一步开展农产品期货的交易试点,丰富资本市场的层次,拓宽融资渠道。
  (三)环境建设层面
  1.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
  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银行向农村地区提供便捷安全的网上支付服务,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接入专业化清算系统。同时,应该重视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针对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信用档案。
  2.强化互联网技术的使用
  普惠金融的服务提供者应该利用金融科技的优势建立起线上线下互通机制。应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应该利用商业活动和金融服务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客户的参与度。
  3.完善普惠金融监管机制
  应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在宏观审慎框架下,运用互联网手段联合多个部门进行监管,积极监控风险,引导普惠金融健康发展。例如,创新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服务和金融债券发行的考核方式,引导信贷资源倾斜;完善保险管理制度,鼓励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市场主体、产品与服务以及外部环境建设上仍有改进的空间。因此,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和其他金融主体的共同努力,以便尽快增加普惠金融供给,培育普惠金融需求,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  中国银保监会.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R/OL].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ItemDetail.html?docId=847316&ite mId=915&generaltype=0,2019-09-29.
  [3]  阮健弘.金融深化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J].中国金融,2018,(13):36-39.
  [4]  星焱.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J].社会科学文摘,2017,(1):61-62.
  [5]  王韦程,邢立全.普惠金融国外文献述评:内涵、度量及经济后果[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2):99-102.
  Abstract:Inclusive finance is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cept of financial services,but also a system arrangement to adjust the imbalan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Therefor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res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level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clusive finance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in China is good,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market main body,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in the future still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financial subject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inclusive finance as soon as possible,cultivate the demand of inclusive finance,and perfect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Key words:inclusive finance;financial supply;financial demand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00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