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对基础核算会计的需求大大减少,对会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影响巨大,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发展难题,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大多就职于中小企业。为了解决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未来高职有必要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
  高职会计专业产教融
  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为了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纷纷采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人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目前来说,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1.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流于形式,并没有跟具体的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
  2.企业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认识不足,没有尝到甜头,因此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也不够。
  3.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以会计核算为中心,重视学生考证,对会计分析、管理会计等综合能力重视不够,不能满足智能化社会发展需要。
  4.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企业也很少有资深会计进入学校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使得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脱节,不利于就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势
  为了解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教育部提出倡导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优势:
  在这种培养模式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优化了课程设置,并跟学校一起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所学更能适应企业需要,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
  作为订单式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有就业意向协议,学生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同时,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期人才流失可能性较小,有利于企业人才管理,降低用人成本。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难
  当前,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在 工科专业开展,会计专业很少有先例,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困难:
  1.订单式培养“一头热一头不热”,高职热情高,企业兴趣不强。
  ①国家层面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倡导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大利好,即解决了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训基地问题,又能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各高职院校“渴”,且格外积极。
  ②企业对订单式培养模式不太“感冒”。一方面,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未来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大量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企业在用人供需中处于主导地位,用人挑选空间较大。而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多方原因,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兴趣不大。
  2.企业资深会计往往工作繁忙,很难抽空给学生上课,校企互动存在一定的障碍。
  3.订单班对学生约束力有限,部分学生毕业后毁约,甚至导致企业部分财务信息外泄,给订单式培养企业造成损失,影响学校与企业后续合作。
  4.订单式培养模式学生为企业特定岗位量身打造,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日后转岗和就业创业,影响学生长远发展,部分学生也有忌惮。
  5.订单式培养,学生没有就业压力,使得部分学生丧失进取心,学习产生懈怠心理,影响订单质量。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难题,那么,应该如何构建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校企双方效益,打造未来一种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政府和主管部门办学理念,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从实质上支持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度。
  ①虽然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办学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了新定位,明确提出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但这只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具体操作的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还没完全消化接受。因此,要改变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办学理念,让政府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的助动器来看待。
  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配套,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可以对订单式培养模式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表彰和奖励。从而从实质上促使企业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兴趣。其次,国家应出台相应的职业教育基金计提政策,允许企业计提专门的教育基金作为职业教育基金,并税前扣除,来鼓励企业参与订单式培养模式。再次,政府可以发挥协调职能,搭建校企合作沟通平台,促进学校和企业互动,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深入校企。
  2.打造示范点,选择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或者代理记账公司形成集团式订单。
  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直接在人才市场招人,在短期看来,需要更多成本,而中小企业对会计专业人员需求比较有限,相对而言,订单式培养对中小企业来说成本较大,因此应该首先在大型集团公司进行试点。
  ②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另一主体——学生,对于大型企业有更多的就业意向,因而,选择大型企业合作,可以减少学生毁约的可能,也能吸引更多優秀的学生选择订单班。
  ③大型企业比中小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相对更强,三年订单培养完成后,企业出现重大变故或破产可能性更小。
  ④由于单一企业所需会计人员有限,而订单培养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单一企业压力较重,因而可以选择多家企业,联合形成集团式订单分担压力,同时,学生有多项选择,提升了学生的订单培养意向,以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   3.明确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①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不是唯一的,进入企业,主要从事的岗位有:会计、出纳、审计、统计等等。可以按照不同企业不同的需求,设置一定数量的订单班,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除了企业文化课程等跟企业有关课程按不同企业独立上课,基础课程可以互通有无,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②采用1+1+1的模式培养学生
  1+1+1指的是:一年基础课程学习,一年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课程,一年企业文化和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学习以及企业顶岗实习。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并不是在入校时就选择订单班,而是在大二完成所有学校的专业课和实训课程后,再自主选择是否加入订单班,并选择自己心仪的订单企业和订单岗位进行应聘,而订单班的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大学两年的专业成绩和其他综合表现,以及性格特征等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招聘。其他没有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在大三继续学校的非订单式培养,选择其他出路。
  这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点好处:学生在入校时没有确定就业企业,大二结束进入订单班也需要竞争,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而到了大二结束,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时选择订单班的学生往往比较稳定,未来毁约的可能很小。
  4.高职院校与企业打造适用双方的定制课程,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①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定制课程,可以按照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各岗位基础课程可在学生大二完成,定制课程大三在订单班进行。这即培养了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使所有学生所学课程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利于日后就业,也加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往往需要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和学校可以在学校建立跟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似的仿真实训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代理记账公司甚至可以在学校设立一个办事处,让学生在公司会计的指导下进行业务处理。
  5.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互动,甚至交流岗位。
  ①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老师每年寒暑假轮流去企业会计相关岗位进行学习。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在订单式培养中,学生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由高职院校的老师来教授,要想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最符合企业需要的知识,授课老师必须深入企业与时俱进,可以每年派专业老师进企业,使老师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培养不与行业现状脱节的学生。
  ②企业派资深会计人员进学校,给学生上案例课、实训课、以及进行大三订单班的岗位培训。企业会计师实践经验丰富,见多识广,这是高职院校老师所不能比的,因此,相比专业课程,他们更适合给学生讲解工作中的案例、进行实训、以及具体岗位培训。时间上可以集中安排,有利于他们兼顾工作和教学。
  6.加强制度保障,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保障三方权益。
  推行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加强制度保障,保证三方的权益,才能让这一模式能够长期运行下去,形成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①学生进入订单班,签订就业协议,如果毕业后违约,赔偿企业一定经济损失,保证订单班人才培养连续与效果。
  ②签订商业保密协议,规定学生在订单班接触的企业相关会计资料会计数据不得外泄,不得用作其他用途,否则,按对企业影响大小赔偿企业经济损失并承担法律责任。
  ③学生进入订单班起,作为企业编外员工,并分担企业部分财务工作,企业每月给予学生一定补贴,企业不定期抽查考核。
  ④严格考核,确保培养效果,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若企业师父反映学生工作能力欠佳,且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学校和企业共同核实后,企业可与学生解除协议,学生退出订单班。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机器能够代替很多工种,尤其是会计方面的工作,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面临很大的变数与挑战,物联网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高職院校只有更进一步贴近市场,深入企业,才能让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对接,承担起国家与社会人才培养的重任。而反观当下,高职输送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等问题比较突出,专业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学生的就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08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