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当前信息化社会对现代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公共管理学科在教学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现实需求存在脱节,而新文科建设正好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带来诸多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践,梳理总结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前言
近年來,伴随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加快,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公众对提升公共部门管理效能的需求愈加强烈,多个公共领域陆续开展了机构整合、业务流程再造、智慧化管理手段的应用等改革创新举措,从管理理念、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实践及技能水平等方面对现代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时代使命和挑战,急需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文科人才。新文科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以往传统文科而言的,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经济发展、新科技革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为背景,强调打破以往文科的固有思维模式,重点以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继承与创新为基本途径,从而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带动以往文科的不断进步与更新,从之前以学科导向为主逐渐转向以需求导向为主,从以往的专业之间的分割转向目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之前的被动适应服务转向当今的主动支撑引领。在当下的互联网经济时代、大数据和智能时代,社会比以往需要更多拥有高素质专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新文科建设正好为公共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诸多新的机遇,把握好这种机遇来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促进新文科建设和优化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和企业对提升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各类公共管理机构随之快速建立起来,但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管理人才仍然严重短缺。现有的公共管理学科在教学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都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分散与部门统一之间的矛盾。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两次大部制的改革,要从根本上化解政府部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提高决策的统一性和政策执行的效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流程,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大部制体制的改革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划分过细,呈现出精细化分割、鸽笼式分布的存在形式,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团队组建、人才培养方向表现为分散化、原子化态势,没有考量如何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资源,为大部制改革的现实要求服务。这种专业布局不仅背离了大部制改革实践,还从根本上背离了学科创立的目标,也降低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力。
(二)传统教学体系与现代实践需求的矛盾。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的教学和课程内容呈现出因循守旧、西方化、空洞化等特征,很多国内专业教材,诸如《公共政策学》《公共管理学》等很多教材仍然沿用的是国外几十年前的教材体系,很多概念和理论内涵在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缺乏现实条件,容易沦为生硬和空洞的课本知识,难以对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方面及实践技能的提高方面提供有效的引导,并不能满足快速更新课程的时代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短、积淀浅,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理论前瞻型和实务型师资队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这些导致了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践和实际相脱钩、与现实应用相分离、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等问题,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现实问题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深入挖掘还远远不够,师资队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加快革新。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的机遇
当今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内容,当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为: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熟练把握现代公共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并且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应用到公共管理工作的实践当中,精管理、懂技术、具备公共责任和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而新文科建设正好为公共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诸多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兴产业领域对公共管理新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区块链、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等大量新兴技术迅速发展。而公共管理学科依托科技强国战略,与工学、理学等新兴学科和技术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和融合,将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研究范式转变带来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随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定量或数字化方法在研究复杂人类社会系统中应用成为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包括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大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为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带来的思想和方法上的革新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3S技术、机器学习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复杂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将是今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不断向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管理学和智能社会学以及基于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数字化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建设,也将成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一)以探索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目标。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围绕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公共管理的多层性,适应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需要,培育复合型的新文科人才。
(二)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动态优化课程体系。一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为基础,同时开设“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信息技术挖掘與应用”等交叉性课程,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适应“经济为要、社会为体、生态为基、空间为域、历史为根、文化为魂、智慧技术为器、管理技能为用”的公共管理基本要求;二是依据我国公共管理的组织框架,围绕“政府治理、数字化城市管理(智慧城市)、非政府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城市组织运营方式开设相应课程。
(三)确立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政策分析、实践体验、综合素质”培养过程维度,促使学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运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是专业课教学过程向实践倾斜,系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移动电子政务、数字化城市管理等实验课程;二是集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分析策划、文案撰写、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项目研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通过培育高水平的创新训练项目和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等方面创新能力。
(四)搭建现代化公共管理实验实训平台。主动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等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构建现代化、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的公共管理创新实践型实验平台。围绕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色,建设包括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城市管理虚拟仿真实训、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公共政策分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实训、行政综合能力训练等子平台,承担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学生的上机操作、城市规划与设计、数据调查与分析、城市管理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与翻转课堂教学、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公务员考试模拟训练、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实践实训环节的实践实训活动。
(五)实施研究型、参与式教学,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打通专业的系列课程边界,推动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设计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环节,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块,形成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式学习氛围,促进课上讨论、课下自学、课后实践的一体化。在教学中设计和实施深度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模拟、创新性研究等教学方法,配合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团队式学习模式。实现课程教学环节的能力导向和教学方法多元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专业兴趣和学术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语言表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能力和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研素质。
(六)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健全实践型师资队伍。一方面积极利用学校各方面激励政策,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访学,参加全国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等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聘请校内经济管理、社会学、法学等方面优秀教师承担本专业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从校外聘请政府和企业的实务专家参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指导等工作。
五、结论
当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现有的公共管理学科在教学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都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脱节。而新文科建设正好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来创新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诸如探索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动态优化课程体系;确立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现代化公共管理实验实训平台;实施研究型、参与式教学,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健全实践型师资队伍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武宝瑞.新文科建设需要解决好的三个前置性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2).
[2]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2).
[3]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
[4]洪皓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20(2).
[5]夏文斌.新文科新在何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6).
[6]李晓蕙,齐晓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
[7]黄欢.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论析[J].管理观察,2019(24).
[8]张家旗,刘春兵,郝宏杰.智慧城市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5).
[9]颜冰,郑克岭,史春媛.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9(17).
[10]付艳丽,付冬雪.“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2).
[11]吴永清.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就业能力体系构建及培养路径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8(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13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