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视角的浙江省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童晓燕
摘 要 本文引入“协同”的理论视角,以浙江保密学院保密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问题,结合省保密人才实际需求和学校特色,从学科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岗位需求和师资力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探索适合浙江省保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协同 保密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18
Abstract Taking Security Management of Zhejiang Security School as the study object, this thesis discusses about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considering about the practical demand of security management tal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well as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t giv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ubject knowledge system, practical ability, job requirement and teacher resources, so as to explore an appropriate mode of security manage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words synergetics; security manage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0 引言
信息时代,国家对保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保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是重中之重,而高校是培养与输送专业人才的主干力量。因此,保密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浙江省作为一个经济和信息化强省,成立省级保密学院势在必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保密学院由浙江省保密局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省属保密学院。学院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培养符合浙江省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保密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在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类专业优势打好基础的同时,突出商业秘密保护特色。
作为高校中一个成立时间不长,且覆蓋面不广的专业,保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保密管理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而保密工作又与国际环境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实践应用能力要求高,不同岗位对保密人才的专业要求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如何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好、专业实践能力强、且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的保密管理专业人才,什么才是更适合于保密管理这个集技术、管理与创新于一体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我们长期探索的问题。
1 浙江省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浙江保密学院保密管理本科专业自开办以来,为保密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批保密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始终在研究和探索更好的保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研究、问卷调查、专题研讨、兄弟院校和用人单位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和师资力量组建。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中,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多学科知识融合度不够。保密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涉及多个学科,保密管理的专业知识体系可以划分为知识领域、子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4个层次,包括“管理学基础”“保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和“保密法”6个知识领域。[2]对保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尽管开课是跨学院的,法律类、技术类、管理类课程分别由不同学院的老师授课,但这只是各个学科内容的简单堆砌,而并不是融合。如何在课程设置上帮助学生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2)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保密管理工作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的比例虽占不小,但对于将来独立承担起保密管理工作的重任还远远不够。浙江保密学院的学生虽然有到保密行政部门和保密行业相关企业实习的机会,但由于非涉密人员身份,很难接触到核心的保密工作。同时,实习的工作内容往往较为琐碎,学生很难从中归纳总结,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3)社会上普遍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因保密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学生与家长并不了解这个专业的内容,对其就业方向更是感到迷茫。因此在专业选择的时候,选择保密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不多。尤其是刚开始的几年,学生人数过少,不免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学生对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选择保密管理的学生人数增多,也有一部分由其他专业转入保密管理专业。但总体而言,专业人数依然偏少。
(4)就业目标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保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倾向于选择毕业后进入国家保密行政部门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很少考虑相关企业。实际上企业对保密人才的需求也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最后会进入企业,因此设置一些知识产权、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很有必要。
(5)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浙江保密学院保密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队伍由各个学院的教师组成,包括人文、通信、计算机、网安、管理、经济学院等。而真正具备保密专业背景、从事相关教学研究的教师很少。如何壮大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值得进一步考虑。 2 浙江省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对于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涵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改革、实践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基础条件建设、师资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本研究针对浙江省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引入“协同”视角,从多个维度探讨解决现存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所谓“协同”,即系统中诸要素或各子系统间在操作、运行过程中的合作、协调和同步。协同得好,系统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不好,整个系统就混乱无序。对于保密管理这样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知识、专业实践能力要求高、岗位要求多元化、专业师资要求高的特殊专业,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来探索一条能够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的人才培养之道。
2.1 多学科知识体系
保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文、理、工综合交叉学科。在有限的总学时前提下,如何合理设置各学科课程,促进多学科知识体系协同发展和跨学科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张蕊、吴铤、于俭(2016)研究分析了国外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范例,提出“树立协同理念,转变管理模式;减少组织边界,搭建培养平台;建设实践项目团队,立足解决现实需求;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实践创新平台”,[3]对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在保密管理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融会贯通。浙江保密学院保密管理专业学生的开课由多个学院承担,学生因此有机会接触各个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视野更为开阔。但仅仅掌握各个学科的课程知识,简单叠加,远未达到要求。学生需要做到融会贯通,使各学科知识在一个体系中相辅相成。例如,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相关经验,搭建跨学科平台,增设保密管理专业相关的项目类课程。由不同专业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参与其中,以此打破学科限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相互促进。
凸显特色。在保证保密管理专业学生获得系统学习、掌握保密多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并灵活贯通的基础上,我们应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以及浙江省的实际用人需求,凸显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突出,而省内的保密行业相关企业需要一批符合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中,我们既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相关课程,又要突出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相关的课程,如《竞争情报分析》《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法》等。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可以考虑在专业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与相关企业实际工作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2.2 高要求实践能力
保密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保密管理工作岗位,还应具备涉密信息的界定、涉密信息的动态管控、涉密信息的审查利用、涉密信息与系统的隐患排查、泄窃密行为的防范、泄密事件的调查处理、保密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如今,国际安全环境和信息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新时期的保密工作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教学体系的设置方面,应当以培养保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层出不穷的新挑战新威胁。
理论课与实践课协同。核心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在完善多学科理论教学课程的同时,强化实践操作性专业课程的内容。理论课是实践课的基础,实践课是理论课的应用与巩固。所有的理论知识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实际应用。保密管理专业实践能力要求高,在保证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大实践课比重。对比近几年浙江保密学院保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课学分比重已从12%提高至21%,增加了“保密管理专业实习”“创新思维与应用”等针对性强、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的重要性不能仅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要在实际授课中认真对待。尤其是短学期、暑期的实践、实习课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安排各个环节的实践任务,真正做到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所收获。另外,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应不断强化“解决实际问题导向”的模式,通过让学生设计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对智能手机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对IOS系统用户的隐私数据安全的研究等。
实践能力与学习动力协同。浙江保密学院承办了一系列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与保密技能大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攻防大赛(HCTF)”等。学院积极组织引导保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竞赛,在参与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并由此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力的加强,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保密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提高其实践能力。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如何通过竞赛或其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获得成就感,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实验平台与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吴铤(2016)指出,浙江保密学院在保密专业实习实践上,学院加大投入,系统设计保密实习实训体系规划,使其融入保密教学的各个环节。[4]学院在校内建设了“保密专业综合实训及信息化实验平台”,为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提供软硬件基础保障。在校外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合作交流,建立常态化保障体系,如省保密局、杭州市、区保密局实习,专项实习等。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作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課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3 多元化岗位需求
校企协同。保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部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保密局等行政部门。保密专业应该培养三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应用型(或管理型)人才。[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包括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防和电子信息产业部门等在内的各个单位的专家老师,互相交流,传授知识。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将来就业方向的选择做好准备。而用人单位在与学生、教师交流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中的薄弱环节,这有助于学院及时发现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 多方合作。搭建保密管理专业常态化保障体系。例如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实践教学基地、研发和试验基地、成立保密协会等。组织合作交流活动,建立与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军工企事业单位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与保密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这些部门单位为保密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反之,学院通过为相关单位提供保密服务,解决了单位专业人员紧缺的问题,也使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实习机会,为他们的就业奠定基础。
2.4 发展中师资力量
学院具有保密管理专业背景、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人数少,势必对人才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首先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参加保密培训、到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挂职、参编教材、参与保密课题或项目等。其次,要积极引进保密专业紧缺人才。另外,可通过合作项目,聘请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的保密干部担任兼职教师,弥补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师资培养、引进与兼职聘任协同发展,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保密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3 结语
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浙江省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引入协同理论的视角,结合省情和办学特色,从学科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岗位需求和师资力量几个方面探讨浙江省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对我校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有所助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协同视角的浙江省保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YBJG201812)
参考文献
[1] 霍然,武薇.我们正在保密学科建设的路上努力前行——专访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副主任郑崇辉[J].系列报道,2015(1):24-26.
[2] 韩臻,沈固朝.保密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培养方法[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5):42-44.
[3] 张蕊,吴铤,于俭.保密管理专业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7(8):75-78.
[4] 吴铤.保密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与探索实践[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6(9):19-22.
[5] 郑崇辉.保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保密科学技术,2011(10):43-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07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