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业“洗”出新型管理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晓凯
开办洗衣店成为近期的一个投资热点,以特许的方式加入更成为一种市场推崇的经营模式。
一个好的企业,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根据洗衣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主要有3种基本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模式(水洗管理)、强权化管理模式(干洗管理)和企业化管理模式(湿洗管理)。
人性化管理模式及结构“水洗”管理
“水洗”式管理模式也可以成为“家庭式管理”或“人性化管理”。很多企业在发展初期阶段都是采用的这种管理模式。尤其在加盟店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通常是夫妻开店或是兄弟姐妹开店。因此,在企业成立初期,这种家庭式就已经十分明显。
“水洗”管理模式与水洗方式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我们将这种管理称为“水洗”管理模式。
方式。水洗的最大特点是洗涤时间长,而浸泡时间短。“水洗”管理模式也是一样。水洗的洗涤,正如管理中的领导与员工的充分接触一样。这种管理通常是领导(多数为投资人)与员工接触的时间比较长,大家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分开的时间比较少。因此,方式中的共同点就是“充分接触”。
方法。水洗所使用的洗涤剂种类繁多。就连目前家里常用的洗涤剂也是内容丰富。正如“水洗”管理模式一样,管理的方法也是非常丰富,有时候可能是批评,有时候可能是奖励,有时候做一些变相的惩罚。这就是“水洗”管理模式的又一特点:方法随意,比较灵活。
用具。水洗可以在洗衣机里操作,可以在家里的大洗衣盆里,也可以在水池子里加个搓衣板操作,就算在村里的小溪边洗衣服也不足为怪。而“水洗”管理的手段也是非常随意的。管理者可以完全不懂得任何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全使用常人的通常的道德和思想,用一些类似于“溪水洗衣”的土办法,也可以达到一样效果。
程序。“水洗”管理的程序化不是很严格。比如上班时间,老板控制的比较灵活;可能今天可以晚一些,如果任务急,可能今天大家要加班几个小时。完全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和程序来约束管理者及员工,随意性比较大。这种随意可以带来一些融洽的气氛和灵活的经济收益,但同时,制度不严格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程序化不严格是水洗管理模式的一个特点。
反应。水洗洗涤主要依靠机械力(卷离力)来去除污渍。对一些颗粒大的污渍去污能力比较有效,而对于油污的去除力比较差。因为水洗的洗涤剂相对比较柔和,而且化学去渍不是十分强烈,因此,它的去渍能力有限。正如“水洗”管理一样,大家都亲如一家人,因此,有时候的管理就变得比较弱。但这样对于团结大家力量,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是有好处的。
后果。水洗的最大问题是使一些衣物变形。“水洗”管理模式有时候可能会使一些有个性或特别能力的人在家庭里没有办法发挥自己更好的特长。就像是水洗要让一些衣物改变其形状一样,“水洗”管理有时候可能不会让具有特别技能的人发挥出来,家庭中的平等有时候不能更强的激发员工热情。
成本收入。“水洗”管理在物质上的投入比较少,但在时间投入上比较多。因此,“水洗”管理实际上是在用时间成本换取收益。
强权化管理模式及结构“干洗”管理
“干洗”管理模式也可以称为“强权式管理”、“大棒管理模式”或是“军事化管理”。它是与“水洗”管理模式并行的一种方式。很多洗衣店是家庭投资开设的,也有一些是合伙开办的。在管理中有“水洗”式的家庭温和管理,也有类似于干洗的强权式管理、大棒管理或军事化管理。这种管理产生的条件是没有更多直系亲属参与管理,因此,主要的管理者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里也存在个人对管理方式的偏好问题。
方式。干洗的特点也是洗涤时间长,而浸泡时间短。这和水洗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洗涤的用品和方式都不太相同。水洗主要依靠水来浸泡,而干洗是用干洗用具进行浸泡和洗涤。就像在管理中,老板未必经常会和员工接触,但却存在着一种威严和严格的制度在时刻与员工做着接触。这种接触比员工经常可以看到老板更具有威慑性。
方法。干洗所使用的洗涤剂种类教少。只有四氯乙烯和石油干洗剂。就像“干洗”管理模式一样,通常采用的是严格的纪律和几种比较简单,但是却非常严厉的制度框架来实现管理的。无须老板和员工做很充分的接触,只是通过一些严格的纪律,让员工时刻感到老板的威慑力。
用具。干洗的用具要求非常严格。只有在专业的干洗机里才可以进行干洗。而这种干洗机正在从开启式干洗机向封闭式干洗机过渡。同样,“干洗”管理模式也正在向更加严格的方向发展。干洗机主要是通过洗涤剂与衣物融合,通过一些化学反应去除污渍。绝对不可以在干洗机以外的地方进行洗涤。这也是“干洗管理模式”的态度强硬的观念。干洗的洗衣用具的局限性,也预示着“干洗”管理模式也并不会适用所有管理者。只有那些具有这些严肃特性的管理者才能使用这种管理模式。
程序。干洗的程序也非常严格。每个环节的衔接一定要通过一些文字化的规章制度表现出来。正如洗衣行业总公司为每个加盟店发送的设备使用手册一样,必须严格按照手册操作。当然,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是可以有一些变化的。比如强化某个程序,或是加长某个程序的时间一样。程序化也是干洗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每个工人,每个工序都要严格执行程序,而不许任何不按规定操作的事情发生。不符合程序的操作会付出巨大代价。
反应。干洗洗涤主要依靠化学方法(化学溶解)来去除污渍。尤其表现在处理油污上。比如四氯乙烯会和衣物上的油渍充分结合,并产生化学溶解,经过过滤蒸馏,污渍就留在了蒸馏箱内。可以说,四氯乙烯和油渍的反应是十分强烈的。但有的衣物是不能进行干洗的,如果误操作干洗后,衣服甚至被完全化学反应给毁掉。一些加盟的洗衣店就发生过衣物经过干洗后就消失了,或者是面目全非。这正如“干洗”管理模式一样,老板的管理手段和处理问题的过程是十分激烈的。不合格的员工和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一定会受到管理者的严格批评和惩罚,有的甚至解聘开除。这是完全不同于“水洗管理模式”的。
后果。干洗的最大优点是不会让衣服变形。正如“干洗”管理模式一样,管理者往往采用一些强制的手段,发挥出每个员工的能力,或是叫“挤压”出每个员工的能量。强制他们将自己的能量贡献给企业。虽然在方式上有时候是比较难以接受的,但却可让员工充分的发挥,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成本收入。“干洗”管理在物质上的投入比较少。管理者通常是通过“拿一当百”的方法来处罚那些犯错的员工。管理者偶尔的一次发现,就会以经常性的错误来论罪。惩罚也是相当严厉的。这样,企业员工因为害怕处罚就会严格遵守纪律。这样的管理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的确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企业化管理模式及结构“湿洗”管理
湿洗管理模式也可称为是“企业化”管理模式或“大管理”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大规模的洗衣店。而对于刚刚成立的小型企业并不十分适用。
湿洗技术在国外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在中国还是一个新事物。北京福奈特洗衣服务有限公司率先将这种技术引入中国。我们针对湿洗的一些技术问题和“湿洗”管理模式进行比较,来看看两者的关系。
方式。湿洗的特点与水洗和干洗恰恰相反。湿洗的洗涤时间短,而浸泡时间长。我们通常说是“洗一停九”。就是洗涤的时间相当少,主要通过浸泡来实现洗涤。这和“湿洗”管理模式中的管理者与员工的接触时间很相似。“湿洗”管理模式通常是管理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洗衣店,因此,管理者已经不能像“水洗”管理模式那样长时间的和员工接触,而主要是通过层级管理和制度管理来实现统一的管理目标。管理者多从宏观上把握管理的脉搏。
方法。湿洗所使用的洗涤剂种类较少。主要有去渍剂、洗涤剂和后处理剂。这些洗剂的造价相对高,但效果却十分明显。我们通常的水洗洗剂属于阴性洗涤剂,而干洗洗剂属于中性洗涤剂,而湿洗的洗剂属于阳性的洗剂。它的最大特点是不会和衣物有紧密的接触,主要针对污渍进行处理。这正像是“湿洗”管理模式中的领导虽然很少与员工接触,但少数的几次接触往往会解决企业中的重大问题。这就是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管理。
用具。湿洗的用具要求非常严格。只有在专业的湿洗机里才可以进行湿洗。目前我们使用的湿洗机是在水洗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部件和程序来完成湿洗的。这里对机器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并不是所有的机器都可以进行湿洗的。这正如在管理中的现象一样,“湿洗”管理模式是一个系统的管理,整个管理环境必须配套才能起到效果。犹如湿洗程序加入到不符合要求的水洗机里一样没有效果是同样道理。
程序。湿洗的程序相当严格和精确。每个环节和步骤的时间是非常明确的,步骤与步骤之间的衔接关系也非常严格。正如管理中的每个环节一定要通过一些文字化的规章制度来表现一样。大规模的洗衣店,可能要有几十位员工,如果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操作,不按照分工和工序来操作,那么一定会出现问题。“程序”就是“湿洗”管理程序中的法律。有法可依是必须的。
反应。湿洗洗涤主要依靠化学溶解方法去除污渍。同时采用微水环境下的卷离方法处理污渍。由于湿洗采用了阳性的洗涤剂,因此,洗涤剂和服装并不做紧密结合,这样比较容易去除洗涤剂,并且可以保证不损害衣物,增强去污能力。湿洗的化学溶解方法虽然表现出来的外相并不像干洗那样强烈,但它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针对问题,处理问题。做到最有效的利用资源解决问题。因此是最为有效的反应。
后果。湿洗具有保型、防脱色、柔软衣物并消除静电的作用。正如“湿洗”管理模式一样,具有比较多的优点。它结合了水洗和干洗的优点,规避了两者的缺点,因此,具有了足够的优势。“湿洗”管理模式可以让企业在有序的状况下,实现企业目标。
成本收入。“湿洗”管理模式在物质上的投入比较多,但这些工作都是一劳永逸的。“湿洗”管理模式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时刻面对市场的挑战。虽然在短期内市场投入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湿洗”管理将为企业扫清前进中的障碍,利大于弊。
“水洗”管理、“干洗”管理和“湿洗”管理三种模式平分秋色,各有所长。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三种方式对于洗衣行业企业的适用性是相同的,各个加盟店根据各自的不同环境来确定不同的内部管理模式。第二、三种管理模式都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目前的状况还不是十分完善。从内部管理的角度看,这三种方式主要的目的还是针对员工的需要,来提供满足需要的内容,从而激发员工的“内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60896.htm